你知道油香是什麼嗎?

知吃詩的思

油香是回族民間傳統食品,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種。傳說因穆罕默德於公元622年在麥地那一位名叫阿尤布的家中食用後大加讚美,後廣為流傳。各地回族製作油香的方法和用料大同小異,以麵粉、鹽、鹼、植物油為主要原料,也可根據不同的口味或需要而選擇輔料的種類,輔料主要有紅糖、雞蛋、蜂蜜、香豆粉、薄荷葉粉、肉餡等。製作油香時首先要和麵、醒面。回族人和油香面講究“三光”——面光、手光、盆光。也就是說,面和好後,麵糰要筋道光亮;手上不能沾很多面粉;面盆裡外也要乾乾淨淨。和好的面揪或切成小麵糰,每個小麵糰擀成直徑約10釐米,厚約1釐米的餅坯,將油上鍋燒熱,放入擀好的餅坯,待鍋中油香略有變黃後,翻一個個兒,當兩面鼓起焦黃後,即可撈出。炸制過程中的火候不宜過大,油溫太高,油香表皮容易炸焦,所以有“慢火炸油香,兩面都發亮”、“爆油炸油香,裡生皮焦不發亮”的說法。吃油香的時候也有講究,不能用口直接咬,要用手撕成兩半兒。

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吃油香的習俗,給孩子過滿月,過百日、割禮、結婚等,要炸油香慶賀。每逢爾德節、古爾邦節、招待賓客以及紀念亡人時回族人家也要炸油香,以示尊祖繼俗。除了自己吃以外,還要饋贈鄰里鄉親互相品嚐,以此加強親戚、鄰里和朋友之間的感情聯繫。“油香”現已成為團結、友誼、幸福的象徵。

(文by Alina,圖取自網絡,侵刪)


亞洲食學論壇


是我國少數民族人民的傳統食品,土家族苗族稱為油粑粑,逢年過節是家家都要煎炸油香,有的家裡過節紀念亡人,有了紅白喜事,也要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繼俗,除了自己食用以外,還要相互贈送,

油香"被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看作是象徵真誠信仰的美食,油香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種,有的地方把油香叫"香氣"香香鍋"。"


油香是油鍋裡“滾”出來的美味,油香"現已成為團結、友誼、幸福的象徵,成了回族穆斯林傳統的聖潔食品,一般做的時候,將大米、黃豆很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浸泡漲發後,再磨成細漿液,注在模具裡(中間放肉絲、底層為米漿,蔥、辣椒,蒜等佐料,上面再覆上米漿),再用油炸制,這樣香噴、酥脆的油香就好了。


而油香的別的食用方法是,依據每個人喜好,可以在米漿里加入豌豆或紅薯丁、肉末、醃菜、泡菜、渣辣椒、豆豉、豆腐等等裝入模具炸熟後食用。

我是美食研究員,更多美食學習,歡迎閱讀


美食研究員

油香是回民傳統小吃之一,類似於漢族的炸油餅。我身邊有許多回族朋友,在例如婚喪嫁娶,開齋節等節日,都會贈送我美味的油香。我們這裡油香的做法可能和南方的做法不一樣,是油炸的發麵油香。把麵粉,酵母,鹽,溫水攪拌均勻,麵糰要軟硬合適,做到“三不粘”和好後放在盆裡發酵。我的回民朋友告訴我她做的時候不用酵母,而是用鹼來發面,那樣味道更純正。炸油香的油很講究,最好是香油,那樣炸出來的油香才是傳統的味道。我一般情況下是用調和油來代替的。把發酵好的麵糰兒做成和拳頭一般大的小麵糰,把小麵糰改成大約一個1cm厚的麵餅,放進鍋裡,小火慢炸。等麵餅浮起後,最好再翻一下面再炸5秒鐘,一塊鬆軟酥脆的油香就做好了。這種油香的中間是空心的,吃的時候我會把它從中間撕開,把醬牛肉,牛蹄筋,黃瓜絲,胡蘿蔔絲等放進去,讓我大快朵頤。


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我

油香就是油餅子,回民都叫油香。是傳統的小吃,顏色金黃,鬆軟可口,油而不膩。可以儲存很久不變質。下面是我做的燙麵油香,和油餅子不同。開水燙麵,柔光下劑子,擀成小圓薄餅,下油鍋高溫炸金黃即可,可以卷辣椒圈,也可以沾蜂蜜吃,味道一絕。


追夢Niu

油香是回民的傳統食品,婚喪嫁娶,各種節日都離不了油香,麵粉經過發酵,再揉進適量的雞蛋和植物油,可以加入白糖做成甜的,也可以加入鹽和香豆粉做鹹的,香豆粉是西北的一種豆類植物,叫苦豆,有特殊的香味,微苦,取豆莢和嫩枝葉曬乾碾粉,西北地區常用於各種餅的製作。油香也有加燙麵製作的。將面幹成約碗口大,厚約一釐米的餅,中間劃兩個刀口,中小火炸熟,炸時要經常翻面,炸好的油香外皮鬆脆內裡鬆軟密實,面發而不虛泡。做好的油香要先分發給左鄰右舍分享。吃油香要先掰開,大家一起分食,充分體現了回民的分享意識,油香的最佳搭檔是粉湯,滾燙的粉湯配上鬆軟鹹香的油香,在西北寒冷的冬季就是溫暖的家的味道。


琦嫂的慢生活

油香是回族過大小爾代節必備的美食之一,過節的時候穆斯林必須炸一些油香和饊子來慶祝節日,也就是香香鍋,已示人們慶祝爾代節的喜悅心情。郵箱的種類有很多,有燙麵油香和發麵油香和半發麵油香,每個地區的穆斯林炸油香的習俗不同,但是味道卻一樣的美。


海迪澈

油香就是油餅,回族人稱之為油香,在我們寧夏有發麵和燙麵兩種。發麵的是用老面起發,可以添加蜂蜜、雞蛋、牛奶,用寧夏當地產的胡麻油炸制。湯麵的有甜口和原味,可以卷辣椒圈,粘蜂蜜。都很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