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八市區縣,人文三國地,牽手楚文化

荊州八市區縣,人文三國地,牽手楚文化

古為九州之荊州。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荊、楚,一木二名,故以國號,亦得二名。”春秋楚定都於此,歷為州、府治所。1949年設地級沙市市,後降,1979年復為地級市,1994年與荊州地區及江陵縣合設荊沙市,1996年改設荊州市。以古荊州得名。

沙市區

唐稱沙頭市,簡稱沙市。1949年析江陵縣沙市鎮設沙市市,1994年與江陵縣合為荊沙市,置沙市區。

荊州八市區縣,人文三國地,牽手楚文化

荊州區

秦置江陵縣,1994年併入荊沙市設荊州區。以原境內荊山得名。

荊州八市區縣,人文三國地,牽手楚文化

石首市

西晉太康五年(284年)析華容縣置石首縣。《讀史方輿紀要》:“石首山,縣北三里。江濱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縣以此名。孫宗鑑曰:‘自竟陵南至大江,並無丘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淺山。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1986年改設石首市。

荊州八市區縣,人文三國地,牽手楚文化

洪湖市

1952年析沔陽、監利、嘉魚、漢陽等縣置洪湖縣。以洪湖得名,湖因明成化年間江堤決口由洪水瀦積而成。1987年改設洪湖市。

荊州八市區縣,人文三國地,牽手楚文化

松滋市

晉置松滋縣。《讀史方輿紀要》:“漢南郡之高成縣地,東晉鹹康中以廬江郡松滋縣流民避兵至此,乃僑置松滋縣。”1995年改市。

荊州八市區縣,人文三國地,牽手楚文化

公安縣

西漢孱陵縣地。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屯兵油河口,邑賴以安。時稱劉備為“左公”,乃改名公安縣。

荊州八市區縣,人文三國地,牽手楚文化

監利縣

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置監利縣。《郡縣釋名》:“《漢書?地理志》曰:‘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孫吳置監利縣,正以地富魚稻之利,令官監辦之,故名監利。”

荊州八市區縣,人文三國地,牽手楚文化

江陵縣

西漢景帝置江陵縣。《讀史方輿紀要》:“《荊州志》:‘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故名江陵。”歷為郡、州、府治,南朝梁曾都於此。1994年併入荊沙市改置江陵區,治今址。1998年復改江陵縣。

荊州八市區縣,人文三國地,牽手楚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