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如何突破暴力催收窠臼?

互联网金融,如何突破暴力催收窠臼?

由於我國徵信體系有待完善、老百姓的信用意識薄弱、從業機構風控技術有待提高等多種原因,以催收為核心的貸後管理十分重要,尤其是對徵信基礎設施較傳統金融機構落後、借款金額較小、借款主體分散的互聯網金融機構而言。

"中國互聯網金融風控主要靠催收"在業內流傳甚廣,這既說明了互聯網金融風控除了催收以外,其他手段的效果有限,也說明了催收的重要性。然而,當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催收實踐存在著暴力催收、洩露用戶信息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現象,因而飽受非議。如何完善不良資產的處置流程和方式成為輿論和監管關注的重點。

借款人深陷債務陷阱

催收的一端是借款人。我國屢次傳出"19歲女孩欠現金貸出走,母親不堪催債壓力自殺"、"21歲大學生因無力償還60萬元網貸跳樓自殺"、"22歲小夥網貸萬元從11樓跳下"、女大學生"裸貸"等負面新聞,而催收往往是始作俑者。

譴責"老賴"無可厚非,但許多借款人或許是看不懂放貸人密密麻麻的合同條款,不完全瞭解自己所借款項的細節,看不透放貸人精心設置的規則,才在不斷的借新還舊中無力喘息。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前任局長曾如此形容這種困境:就像搭乘出租車穿越小鎮,卻發現自己置身穿越國境的長途旅程,並且沒有退路。

CFPB表示,受高企的費用所迫,借款人無力還款,只能違約、借新還舊或者動用自己的基本生活費。他們發現,超過4/5的發薪日貸款(現金貸)會在一個月內被複借,約1/3的初次借款人會復借9次,甚至更多。CFPB認為,現金貸和部分車貸的商業模式建立在讓借款人深陷債務泥潭之上。針對債務人,為其"減負"的債務管理工具有著不小的市場空間。

催收的老套路

催收的另一端是貸款人。2017年中國互聯網金融最引人矚目的,可能是"現金貸"的覆滅,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恐怕並非監管的"禁令",而是風控技術簡陋造成的壞賬高發。上市公司二三四五的故事堪稱典型。二三四五的風控手段原始,2017年下半年開始,風控危機爆發,逾期高企,2017年11月,其不得不將近3億元的壞賬以兩折的價格出售給第三方公司,並以這樣的姿態告別了現金貸。

這裡的"第三方公司"是傳統催收市場的典型"玩家"。在商業模式上,它們從原債權人手中買下債務,自行催回,盈利為兩者之間的差值。傳統催收還有另外一種模式,即催收方不購買債務,催不回不收取佣金。

儘管從技術方面,催收公司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催收記錄標準化、結構化處理,分析和預測還款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提升催收效率,但是,從本質上看,上述商業模式都是站在債權人而非債務人的立場來催回債務,其解決的問題是原債權人認為自身催收不經濟,仍然容易落入暴力催收等窠臼。

催收的新模式

不良資產處置市場是"萬億"級市場,各路服務商"酣戰"正歡。但如前所述,不管是對放貸人,還是對借款人來說,都需要更多元的方式來解決借款人違約問題。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上岸寶、藍擎債務管家等多種債務管理服務。以上岸寶為例,想重整債務的借款人可以"拼團",在達到一定人數後,上岸寶即與放款平臺協商調減債務金額,它在這個過程中為借款人提供了多樣選擇,並承諾銷賬,承擔了部分借款人負面信用記錄修補的功能。

這類模式的核心在於聚集借款人,提升借款人與借款平臺溝通時的話語權,來幫助借款人減輕債務負擔,其實是以另一種形式為放貸機構"催回"款項。而此類債務管理服務商意在後期對用戶進行數據分析,以有針對性地推出服務。

還有一類新興模式是一端對接放貸機構,一端對接催收機構。資產360是其中的代表,它致力於成為催收業的"滴滴",來減輕催收供需雙方存在的信息不對稱。

也要注意到,我國還出現了"眾包催收"模式。例如,借貸平臺借貸寶不依賴第三方催收機構,推出了催收平臺"人人催",個人經過審核也可成為催收人。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催收成本,提高了催收效率,但是如果催收人沒有經過足夠培訓,可能會侵害借款人的合法權益。

監管體系有待完善

在業內積極探索不良資產處置的各種模式之時,監管機構也在持續發力。2月,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發布了《關於完善貸後服務管理的提示函》,提示各成員機構完善貸後管理服務規範,積極協助配合政法機關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此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已將《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的徵求意見稿上報人民銀行。更早之前,2017年4月,銀監會在《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應嚴格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間借貸利率的有關規定,不得違法高利放貸及暴力催收。

然而,我國對催收的監管仍然有待完善,尤其是針對新出現的各種商業模式和技術的應用。目前,我國監管政策對催收的規制還停留在"禁止暴力催收"的簡短表述上。美國有《公平債務催收作業法》《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等多部規制催收行為的法律,對催收人聯繫借款人的時間、地點等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值得借鑑。

徵信體系不容忽視

除了監管體系,要解決我國催收業的種種問題,徵信體系的完善也十分重要。它能提升借款人的信用意識,讓違約者受到懲戒,這是其能降低不良資產處置成本的根本原因。完善的徵信體系還意味著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被放貸人充分掌握,有利於後者有效甄別借款人,為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降低壞賬率。

鑑於徵信體系對借款人和放貸人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完善借款人的信用修補機制,例如,在借款人還清借款後,給予其暢通的異議申訴機制,及時清除有關負面記錄。

2月,人民銀行將我國首張個人徵信牌照下發給百行徵信,後者由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這是我國個人徵信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從此行業告別"無牌駕駛",出現"持牌軍",這有利於完善我國徵信體系,降低放貸人與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我國的不良資產處置實踐。

綜上所述,不良資產處置市場規模巨大,揹負了不少非議,也出現了許多新玩法。當前,這一市場亟待升級,監管體系和徵信體系應借鑑先進經驗,不斷髮展、完善,以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保障放貸人業務的高效運轉。如果催收能成功告別野蠻生長,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和更廣義的投融資市場必將迎來一個更有發展前景的下半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