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嫂”故鄉如何依託紅色旅遊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山東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地處沂蒙革命老區腹地,是“沂蒙紅嫂”的家鄉,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近年來,常山莊村以發展紅色旅遊為著力點,建成了以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為核心、佔地2平方公里、輻射10平方公里的紅色文化旅遊項目,開創了“景區+貧困戶”“勞務服務中心+合作社+貧困戶”等旅遊扶貧開發模式,走出了一條依託紅色旅遊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發展之路。

“紅嫂”故鄉如何依託紅色旅遊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常山莊村作為抗戰時期沂蒙山革命根據地中心,是抗日戰爭時期山東黨政軍機關領導全省開展抗戰活動的中心區域,有著豐富的革命史蹟。不僅如此,地處沂蒙山區的常山莊,周邊青山連綿、綠水潺潺,環境十分優美。整個村莊自東向西依山而建,房屋錯落有致,清一色的石牆、石屋、石街,一直保留著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沂蒙山村風貌。

然而,常山莊百姓守著綠水青山、古樸村落,卻長期過著貧困的日子。祖輩住在常山莊的村民,人均五六分地,年收入不過五六百元。

2007年,在常山莊取景拍攝的抗戰題材電視連續劇《沂蒙》火遍大江南北,讓觀眾記住了這個崮峰相連、古樸自然的村落,由此常山莊迎來了發展機遇。

隨後,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扶持下,沂南縣“致富帶頭人”南村社區黨委書記、山東廣彙集團董事長李鳳德勇挑重擔,開始著手常山莊開發工作。

依託常山莊“紅色”文化古村風貌和“綠色”山鄉生態,李鳳德成立了

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南村社區“以強帶弱”,先後投資7億元,建設了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常山古村、沂州城、影視基地服務中心、沂蒙紅色寫生基地、龍嘴湖遊樂區等6大功能區域,打造成為一處集愛國教育、影視拍攝、觀光旅遊、寫生創作和黨性教育等於一體,佔地2平方公里,輻射10平方公里的紅色文化旅遊景區。

“紅嫂”故鄉如何依託紅色旅遊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電視劇《紅高粱》曾在此拍攝。

大量影視劇組和各地遊客的湧入帶來了商機,拓寬了村民的就業渠道。當地有2000多名村民利用農忙間隙,擔任群眾演員或參與劇組用工、建設用工等,每天收入一二百元。村民家中的手工煎餅、大碗茶、草編等土產也成了遊客青睞的旅遊商品。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到家鄉,在景區當導遊、當保安、做小生意,在家門口打工賺錢。

58歲的劉存運老人已經在景區從事保潔工作7年了,每月工資1100元。她的丈夫也在景區工作,每月收入1800元。她笑著說:“太知足了。以前住在山上的石頭房子裡,現在都住樓房了。在家門口乾活,還開工資,多幸福啊。”

57歲的祖紅英老人在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工作了4年,每月工資1100元,兩畝土地租給景區,一年租金收入2000元。她說:“以前,一年收入千兒八百,現在一個月收入就這麼多,心滿意足了。”

截至目前,景區直接安置當地村民200餘人,帶動景區內及周邊村落髮展“農家樂”、手工藝品製作、土特產銷售等近100家。2017年,常山莊村民人均收入較2009年增長近3倍,年戶均增收3萬多元。

在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帶動下,周邊村莊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參與到旅遊產業的增收鏈條中來,圍繞紅嫂家鄉旅遊區成立鄉村旅遊、群眾演員、粉皮生產、車頭梨種植、手工加工等13個專業合作社,並通過設立勞務培訓服務中心,以合作社為紐帶,對村民及貧困戶定向開展手工技能、群眾演員演藝技能、種植技術、服務禮儀等專業培訓,發展了玩具和草柳編旅遊紀念品等加工項目,在家門口解決了千餘名婦女、老年人的就業問題。

近年來,在沂南縣,像常山村一樣發展鄉村旅遊的村子還有很多。沂南縣積極因勢利導,將旅遊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尤其是大力發展以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為核心的紅色旅遊,帶動了革命老區發展,弘揚和傳承了沂蒙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