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折戟格力集團押寶,長園集團暗礁考驗格力大船

富凱摘要:面對長園集團各種高價併購產生的問題,可能會在日後繼續發酵,巨資要約收購長園集團,真的值得嗎?

格力集團造車動真格了!

5月16日,長園集團公告顯示,格力集團擬要約收購長園集團20.05%股份。據悉,要約價格19.8元/股,收購金額為52.46億元,較公司停牌前股價出現了14.06%的溢價。

富凱財經瞭解到,長園集團在新能源汽和智能裝備業務上較為突出,且旗下有四家子公司涉足電動車材料產品,其中包括:電動汽車充電系統、電動汽車充電樁、電動車儲能系統、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添加劑、鋰離子電池溼法隔膜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超人”李嘉誠旗下的長和投資曾經是長遠集團的大股東,2014年之後才開始賣掉該公司。

李嘉誠折戟格力集團押寶,長園集團暗礁考驗格力大船

之後更引發了長遠集團長達四年的股權之爭,對估值形成了巨大傷害,更暴露了公司股權結構不明晰、內部治理結構混亂。

因此,格力集團向長園集團伸出“橄欖枝”或面臨大量不確定性。

李嘉誠折戟格力集團押寶,長園集團暗礁考驗格力大船

李嘉誠折戟格力集團押寶,長園集團暗礁考驗格力大船

控制權之爭折價估值

據悉,長園集團成立於1986年,2002年登陸A股。從股東結構中看出,深圳市藏金壹號投資企業(有限合夥)和沃爾核材位列前兩位,渝光1號證券投資單一資金信託、中央匯金和中信證券也位列十大流通股東。

說簡單一些,除了渝光1號、中央匯金和中信證券,其他均是藏金壹號極其一致行動人、沃爾核材以及一致行動人。

另有報道指出,以上兩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均有超過50%的股票存在質押。

但股東的“糾紛”成為了困擾長園集團的問題。這是在長和投資2014年決定甩賣長遠集團後慢慢出現的,2015年長遠集團也開始由新材料研發生產,慢慢切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並完善了旗下湖南中鋰、長園電子、長園華盛和長園維安四家子公司的業務。

就在李嘉誠賣掉長園集團後,大股東沃爾核材以及一致行動人開始增持公司股票,並與長園管理層在諸多問題上產生摩擦,比如章程修改、董事委派、法人治理結構、重大項目投資。

換個角度來講,當李嘉誠從減倉到完全清倉長園集團時,當時的第二大股東華潤深國投也開始“撤退”,一度弄得長園集團“六神無主”。

也就是在這個關鍵的變局時刻,沃爾核材開始舉牌,並拿下了長園集團第一大股東的地位。因此,這就釀成了長園管理層與沃爾核材之間的反覆爭鬥。

爭鬥的戲碼包括:此前長園集團無實際控制人之時,董事長等控制的“藏金壹號”接受正在履行與長園集團有業績對賭承諾的被收購方的鉅額增資······長園集團指責沃爾核材即其一致行動人隨意編造在長園派出董事的說法,詆譭長園上市公司形象,影響到了長園集團在A股上的表現······雙方還對土地價值估值存在重大爭議······

這場爭鬥長達四年,更讓市場對長園的估值大打折扣。

控制權爭鬥告終,質疑聲音再起

今年1月,長園集團與沃爾核材的控制權之爭基本解決。根據當時公告內容,長園集團同意向沃爾核材轉讓長園電75%的股權。同時,沃爾核材同意以協議轉讓的方式、以人民幣16.8元/股的價格向山東科興藥業轉讓其持有的長園集團7400萬股,佔長園集團總股本5.58%。

比如招商證券的研報指出“管理層最終當家作主,公司有望真正開啟第三次創業。”

未來的路一定會如此平坦嗎?

李嘉誠折戟格力集團押寶,長園集團暗礁考驗格力大船

根據2017年財報,長遠集團的營收74.33億元,同比增長27.08%,實現淨利潤11.36億元,同比增長77.55%。

然而,到了今年一季度,業績發生微妙變化,雖然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分別達34.97%和29.49%,但扣非歸母淨利潤0.23億,同比下降29.49%。

此外,對於未來長園集團是否繼續發生上商譽減值的問題,出現諸多爭議,這與長園集團多宗併購案有關聯。

正如上文中講到,近幾年長園集團才開始正式涉足能源汽車產業鏈,並通過大量收購兼併的方式進行深度佈局。統計顯示,近四年內長遠集團投入了超過60億在併購項目中。

比如2014年,長園集團投資深圳星源材質,收購江蘇華盛精化工80%股權,並對深圳沃特瑪電池增資11.11%股權。

2015-2017年,還陸續收購了珠海運泰利、湖南中鋰等公司。然而,這種持續性的溢價收購導致公司賬面的商譽餘額在2017年年末,擴大到54.76億。對比之下,2013年底的商譽餘額只有3.84億!

面對長園集團各種高價併購產生的問題,可能會在日後繼續發酵,這也給董明珠出了難題,巨資要約收購長園集團,真的值得嗎?

富凱財經所發佈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投資造成的一切後果或損失,不承擔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