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談家庭與社會

习近平谈家庭与社会

习近平谈家庭与社会

2016年12月12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劉雲山等在北京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

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是我們的生命之所,我們生於斯、長於斯、歸於斯;家是我們的生活之所,我們食於斯、飲於斯、歇於斯;家是我們的精神之所,我們喜於斯、怒於斯、哀於斯。家庭以愛為根,生活以和為貴。家作為最小的社會組織,是社會的基石,家和睦則社會定。家庭和睦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讓孩子更能承擔責任、體貼他人,在面臨其他人際關係時更自信,在社會上能更理性地應對沖突和困境。據有關資料顯示,7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因為家庭不和造成的。和睦的家庭有其共同點:關係融洽,積極進取,擁有正能量。如果所有家庭都能和睦,那麼社會矛盾必然大大減少。在依法治國的今天,家庭和睦不僅僅是夫妻恩愛、家人友愛、子女健康、成員守法等要素,也是社會安定的要素。習近平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习近平谈家庭与社会

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是塑造我們品格的熔爐,我們的習慣在此養成,我們的性格在此定型,我們的品德在此奠基。家是培養社會道德規範的終身學校。其中,家風好壞,決定家庭成員的道德好壞,每個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又決定全社會的道德水準。家風純正,雨潤萬物;家風一破,汙穢盡來。從小處看,好家風能提升家庭幸福感;從大處看,好家風能促進社會和諧。因此,好家風是幸福家庭最殷實的家底、最珍貴的傳家之寶。幸福的家庭都有著良好的家風,良好的家風則是社會祥和的基礎。家風好,則族風好、民風好、國風好、黨風好。習近平指出:“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习近平谈家庭与社会

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中國曆來重視家庭文明建設,通過家訓、家規等教導後輩,潛移默化地傳達社會規範。運用家訓教誡家人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可謂汗牛充棟。從先秦至今,興家之訓、和家之規,代代相傳,成為引領中國社會向善向上的巨大力量。周公旦的《誡伯禽書》、司馬談的《命子遷》、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李世民的《誡皇屬》、包拯的《包拯家訓》、歐陽修的《誨學說》、袁採的《袁氏示範》、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李毓秀的《弟子規》等等,不勝枚舉。這些流傳下來的家訓,含有大量為人相處的道理,對我們今天的家庭文明建設仍有重要借鑑意義。習近平指出:“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家庭成員特別是下一代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要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遞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觀念,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的理念,推動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

習近平談家庭與社會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習近平指出:“廣大家庭都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我們4億多家庭、13億多人民的智慧和熱情匯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