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最近比較多的各種“考試”,真的可以保底嗎?

導讀

最近一段時間,小升初家長都接到不少“考試”通知,例如以小升初名校模擬考試的名義,這種考試真的有用嗎?

關於“考試”

小升初最近比較多的各種“考試”,真的可以保底嗎?

最近不少小升初家長朋友都接到過“考試“通知,通過交流,以下是家長反饋的一些真實情況:

關於公辦實驗班

這種情況相對來說,機構組織考試盈利的目的性要大一些,到底和學校有沒有關係,這個不好說,如果不收費或者費用較低的話,家長朋友可以視情況讓孩子適當參加,收費過高的話,不參加也可以的。

關於預交費

這是高新區一位家長朋友的經歷,孩子參加了某機構組織的考試,據介紹是對應的某熱門的二類民辦初中學校。孩子考試情況也挺好的,達到了學校的錄取標準,說可以預錄取,不過需要先交一部分費用給機構。家長為了給孩子保底,就先交納了相應的費用。

家長想要給孩子保底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根據近兩年的小升初情況,民辦初中錄取的最重要標準是統一評價,就算平時考試考的不錯,統一測評萬一發揮的不好,錄取的機率還是比較小的,畢竟熱門學校不缺生源,另外費用能不能退回來,還不太好說,遇到這種情況建議要慎重考慮。

關於參加考試

還有一位家長的孩子學習程度中上等,不是特別優秀,所以就想著多給孩子一些機會,只要遇到有機構或測試的通知,他一般都會帶著孩子去參加,近兩三個月以來,可以說參加的考試相當多。

其實這樣並不可取的,因為平時的考試出題思路,與統一測評出題思路並不相同,參加的考試過多,效果並不一定會有多好的。另外,還會浪費很多孩子的時間,影響正常的複習備考。建議就算參加考試,也要適當地進行篩選,不要參加過多的考試,以免影響正常學習,而且孩子也會太累。

“考試”作用分析

小升初最近比較多的各種“考試”,真的可以保底嗎?

那麼,針對這類測試,都有哪些作用呢?家長應該如何對待?

查缺補漏

這是測試中比較重要的一個作用,通過參加測試及做題,檢查出平時學習中比較薄弱的部分,例如測試中錯了幾道題,就一定要弄明白錯的原因,是因為沒有記清楚還是沒有學會,然後進行針對性的學習,直到把做錯的題學會。最好整理一個錯題本,把做錯的題都記錄下來。

作為演練

在參加測試的時候,一切都按7.1階段性評價的正規流程來走,包括時間安排、答題策略、答題卡填塗等,當成正式的測評來進行演練。這樣經過演練,孩子有了提前的準備,在正式測評中,可以避免一些問題。

參考作用

針對此類測試,學校可能不會承諾錄取,因為這類考試比大型盃賽、模考的參考價值要小一些,畢竟參加的人數相對不多。特別是對於一些熱門學校來說,不缺少生源,如果測試成績優秀的話,學校可以作為參考,但最終能否錄取,還是要看統一評價的成績和排名。

學習備考

小升初最近比較多的各種“考試”,真的可以保底嗎?

從2016年的小升初開始,評價內容就開始重視課本知識的實際運用。學生不再是隻記住了知識就行,要學會運用,要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近兩年的評價內容基本都是這個思路。

所以孩子的課本知識一定要紮實,目前階段,建議孩子的學習就要以課本知識為主,不要學過多太難的內容,對課本知識點進行詳細梳理。有時間的話,可以再做做近兩年的小升初階段性評價真題,進行一下對比,尋找薄弱之處,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