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雲量年增速1000%,為什麼政務領域上雲最迅速?

5月23日,在廣州舉辦的2018騰訊雲+未來峰會上,騰訊研究院與騰訊雲共同發佈的《用雲量與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18》,以全新的視角為中國經濟勾畫了一幅全景地圖。

報告中指出,“用雲量”是衡量雲計算這一“新能源”投入和消耗的關鍵指標,是一時一地數字經濟發展熱度的“晴雨表”。

而以報告中列舉的各行各業“用雲量”來看,很容易引起人們注意的就是政務服務。政府機關在社會整體“用雲量”中佔比雖小,但增速極快。報告顯示,2017年政務服務的“用雲量”增長居然超過十倍,在全行業中拔得頭籌。

那麼,為什麼政府會在體驗和部署雲服務方面最為熱心,以至於超過了除純粹的互聯網公司外的金融、零售等眾多其他行業?

用雲量年增速1000%,為什麼政務領域上雲最迅速?

政府上雲:建設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由於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一場由數字化轉型帶來的變革浪潮席捲各行各業。2018年,“數字中國”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推動數字化變革。

此時,各級政府部門作為統籌全局的社會運轉中樞,必然要走在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前面,起到先鋒表率作用的同時,也為其他行業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提供可靠的基礎設施構建與支持。

雲計算的相關設施和服務使用率,對各地政府而言,是一個相對簡單,可量化,可對比的考核指標,與各地數字化轉型這一長遠發展目標息息相關。

正如馬化騰所說,“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是雲化程度。工業時代,衡量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指標就是耗電量。未來數字經濟時代,大家通過計算雲的數量來衡量發展程度。”

《用雲量與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18)》統計全國 351 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市場主體租用帶寬、消耗算力、佔用存儲、使用數據庫服務規模等。不出意料,該報告顯示了“用雲量”與數字經濟規模的顯著正相關。

報告顯示,全國“用雲量”高度集中在數個一線城市。“用雲量”最高的三個省級行政區北京、廣東、上海,合計佔2017 全國總“用雲量”的72.8%。北京、上海、深圳三城佔全國總量的 65.3%,其中單北京一個城市就佔到 35.4%。

但與此同時,其他省份因為“用雲量”基數較低,更容易體現出“後發優勢”。海南、陝西和河北的“用雲量”年化增速都在400%以上,成為全國增速前三位的省份。這些省份在“用雲量”增速上體現出來的進取態度,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當地政府通過數字化建設實現“彎道超車”的願望與實踐。

由此可見,要測算當地使用數據創造價值的相關經濟活動總量,看“用雲量”是一種非常科學,有效的方法。

不過,“用雲量”增速與城市整體數字經濟規模增速之間,還具有一定程度的時間差,以至於影響了二者之間的相關性。畢竟,雲計算市場在國內仍處在爆發期,較不發達的地區“用雲量”基數較小,容易出現爆發性增長甚至從無到有的躍進。

與直接測算當地整體的數字經濟規模增速相比,測算“用雲量”是在看一個地區的發展潛力,是站在現在的起點上看未來。

當一個地區體現出傳統行業“用雲量”增速較快的勢頭時,該地區的整體數字經濟建設就已經進入了加速的軌道;而政務服務“用雲量”的先行增長,則是這一切的起點。

報告指出,數字經濟增長必然要求更多的企業、產品、服務上雲,導致用雲量激增;而隨之而來的基礎設施投資,帶來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更好的服務體驗,促使更多的企業、產品、服務上雲。

以政務服務為拳頭,以公共服務數字化,帶動實體經濟數字化,是“互聯網+”和“數字中國”建設的一條已被驗證的路徑。

智慧政務:為百姓辦事創業帶來看得見的實惠

由於“用雲量”與數字經濟規模顯著正相關,雲計算對數字經濟的促進作用已經非常明確。為了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對雲資源的重視成為各地方政府的共識。

但這並非政府全面智能化和上雲所帶來的唯一好處。

充足的雲資源,能將散落各方的數據整合起來,將複雜的行政環節疏通理清,讓政府運作更為潤滑順暢,“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腿”。

雲基礎設施的搭建可以幫助政府存儲、運算、整合各行各業大數據,讓公共服務實現數字化、遠程化,在公民信用體系、公共安全保障、市政設施管理、行政辦事審批等多領域,提供更快捷,更系統,更智能的解決方案。

廣東是用雲量靠前的大省,建設規模全國第一,服務數量全國第一,上雲系統數量全國第一,建設模式國內首創。2017數字政務指數省級排名中,廣東連續三年排在全國第一,2017年數字政務指數值為38.85,同比增長31.74%。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數字廣東”的加速建設為人民帶來了更便捷的服務,也優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務模式。

讓我們通過這一全國最典型的智慧政務案例,來充分了解雲計算對地方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推動作用。

以騰訊雲作為底層技術支撐,“粵省事”平臺成為百姓辦事的指尖“神器”。利用騰訊雲人臉和語音識別技術,交通查繳、人社、醫療等用戶最需要的“剛性需求”,在“粵省事”平臺上都可以快速辦理。

目前,“粵省事”首批已上線服務142項,涉及駕駛證、行駛證、出入境證件、殘疾人證等八大類證件服務,多項業務已實現指尖辦理。

而在這背後,正是騰訊雲與深圳市公安局共建的一站式數字民生警務平臺,實現了各業務之間的無縫對接和資源共享。

截至2017年年末,深圳公安民生警務平臺已有註冊用戶412萬餘人,節約市民辦事時間427.6萬小時,節約辦事成本1億元。

雲計算對政務服務的改善,絕不僅限於百姓能感知的前臺;在“中臺”和“後臺”的建設方面,更是助力良多。

這個建在手機上的協同辦公平臺,集成了公文審批、電子文件交換、任務督辦等功能,大大方便公務員的跨部門、跨地域溝通協作;同時為公務員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發佈渠道,方便規範地申請公務用車等,都有力地提升了政府工作人員的效率。

關於政府大數據、雲計算平臺的建設,還有一段來自官方的最權威,最精準的描述:

“加快政府大數據平臺建設是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善於利用互聯網優勢,著力在融合、共享、便民、安全上下功夫,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細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方便群眾辦事,做到心中有數。”

這樣超前的政務和雲計算的結合,既能給老百姓帶來更高效的服務,又能給公務行政帶來更優化的變革,真是讓百姓擁有了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5月23日,在2018騰訊“雲+未來”峰會上,騰訊推出的“城市超級大腦”, 為政府上雲進程有效解決了技術門檻高、人才緊缺、投入成本大等關鍵難題。

在新技術和新方案的助力之下,源起雲端的智能變革,必將全面覆蓋醫療、交通、教育、旅遊、安防、政務、園區等城市生活的全場景,打破數據孤島、系統割裂和重複建設瓶頸,幫助城市進一步提升智慧管理和運行水平,讓城市為我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