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片場總製片人張軍:做網大別扯淡,否則註定完蛋!

專訪新片場總製片人張軍:做網大別扯淡,否則註定完蛋!

2012年,創立公司。2015年,登陸新三板。2016年,成立影業。2017年,成為新三板創新層。

“新片場”用5年的時間,迅速成長為行業內不可忽視的互聯網影視公司。

4月底,新片場影業新作《特種使命之綠色軍團》在優酷上線,短短几日點擊量便突破1千萬,成為了新片場影業製作並宣發的又雙叒叕一部網絡電影力作。

藉此時機,麻辣魚專訪了新片場影業總製片人張軍,與其聊一聊新片場影業爆款頻出背後的故事。

在前期做足準備避免日後的天坑

採訪當天,張軍從《特種使命2》也就是《特種使命之怒海潛龍》的片場趕過來,滿頭大汗、氣喘吁吁的把書包隨便一撇便坐下說可以開始採訪了,甚至顧不上喝一口水,因為怕耽誤我們的時間。

對於《特種使命之綠色軍團》的好成績,張軍謙虛的表示在“預期之內”。畢竟,新片場影業的爆款網絡電影太多了,《痞子兵王》系列電影、《鎮魂法師》、《捉妖大仙》等均是他們的作品。

新片場自2016年成立影業以來,在網絡影視行業穩步向前邁進的同時,2018年更是主打“強藝人”、“強平臺”、“強網生”、“強制作”、“強IP”五強聯合的互聯網影視模式。

專訪新片場總製片人張軍:做網大別扯淡,否則註定完蛋!

投資超過600萬、境外拍攝、攜手好萊塢與優酷、由“功夫硬漢”樊少皇主演的《特種使命之綠色軍團》便是這種強強聯合模式下的產物。

此次以僱傭兵為主線的《特種使命》系列電影由《痞子兵王》系列電影的原班製作團隊打造,一是可以更好的精益求精,二是想做出一個響應政策的好內容。

“新片場影業是第一個做網絡軍事動作類電影的公司,繼續再開發更遊刃有餘,而且一直以來我們也都是在‘小正大’的方向上創作,基於以上,創造精品是我們的目標。”

之所以取名為《特種使命》,它不僅是片中男主角的使命,也是新片場影業弘揚中國軍人的使命。

專訪新片場總製片人張軍:做網大別扯淡,否則註定完蛋!

“此次《特種使命》請了好萊塢團隊並遠赴泰國取景拍攝,目的就是為了讓它呈現的更好,在製作上不輸院線電影。”

張軍透露《特種使命》在境外拍攝並不容易,但從前期到拍攝再到上線,一路都比較順利,因為在前期已經把之後可能會發生問題都避免掉了,做好了萬無一失的準備。

他做製片人以來,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有的戲第二天換導演,有的戲籌備不充分一開機發現全是紙上談兵,有的戲美術道具不過關導致後期工程量變大等等……張軍說出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他作為一個而製片人成長的過程。

“踩過的坑多了之後,學會了如何避免。我每做完一個項目,都會覆盤。籌備新項目你準備的越充足,你遇到的坑會越少。”自認嚴謹的張軍不允許自己的劇組同一個問題再次發生。

跟好萊塢團隊合作後,張軍表示學習到了很多東西,新片場影業的製作團隊與模式也越來越規範。

“我們製作的網絡電影跟院線電影有什麼不同?網絡電影通過這兩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院線製作團隊開始接受網絡電影這個概念。他們已經不會像以前一樣再去單純的定義網絡電影是low的、是不好的、是一群不專業的人在玩的。現在他們也願意進入這個市場跟我們一起去工作,所以說,我們也越來越正規。”

專訪新片場總製片人張軍:做網大別扯淡,否則註定完蛋!

從最初的幾十萬就能拍一部網絡電影,到如今網絡電影的投資上百萬上千萬甚至超過一些院線電影,如何將錢花得恰如其分而不是填坑?合理運用、分配資金比例是關鍵。

張軍表示不同題材不同配比,“玄幻類,特效、後期的比例要加大,可能佔到20%甚至30%。軍事類,在特效、後期比例高的同時,制景以及服化道的比列也要加重。青春都市類,置裝是最貴的,比如霸道總裁至少各種行頭得像個總裁吧”。

談到演員片酬,張軍說:“會佔到總投資的20%到30%,跟院線電影沒差。但對於網絡電影來說,投資的越高,意味著選擇演員得範圍就越大,高投資配有影響力的演員相輔相成。當然,一切前提是演員適合角色。”

網大做系列跟好萊塢一個道理

相較於院線電影,網路電影更喜歡開發自己本身,將IP做成系列電影,新片場影業的爆款系列電影不勝枚舉。

“其實就是不用重新給觀眾灌輸世界觀。為什麼經典的西遊IP會頻繁被開發呢?因為我不用給你講孫悟空是怎麼來的。所以我們做IP也是這樣。”張軍說。

專訪新片場總製片人張軍:做網大別扯淡,否則註定完蛋!

做系列電影對製片方、對公司來說,更好操作?

張軍表示:“對創作者來說,系列電影的機會成本是很大的,人設不用再去講,只需要把故事延續下去講好,更高級的是每一個故事用不同的類型去表達。系列電影最大的優勢在於它已經有沉澱的粉絲了,跟好萊塢的系列電影是一個道理。”

作為新片場影業的總製片人,張軍的職責是以公司的利益為出發點,給公司的新人導演、編劇或者團隊開會時,他的第一句話往往都是“我們做的是商業片,不是文藝片”。

他說要對信任他們的投資人和出品方有交代,只有在有交代了的之後,才能再根據情況加上導演們或編劇們想表達的情懷。

成功三要素:故事、導演、演員

隨著近幾年網絡市場的蓬勃發展和新片場影業越來越成熟的模式,張軍表示幾十萬的片子已經被市場淘汰了,一兩百萬的投資會在公司開發新鮮作品或者啟用新導演時嘗試,因為團隊和公司需要不斷的創新與成長,成熟作品的投資則都在四五百萬以上了。

網友總結網絡電影成功的三要素是:片名、海報和前六分鐘。

對此,張軍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先不說成功與否,做項目的三要素應該是:故事,導演和演員。

專訪新片場總製片人張軍:做網大別扯淡,否則註定完蛋!

“首先你得有一個特別吸引人的故事,然後是找到適合的導演,最後預算足夠的話再去選有影響力的並且適合角色的演員。”

“至於前6分鐘包括海報,它確實很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

“因為看網絡電影前6分鐘不用花錢,繼續看才要付費。那麼前6分鐘有點像你向別人展示你能力的一種表達方式,就是我很牛、我的片子很好看,然後我希望你看。但有的製作方投機取巧,就把前6分鐘做好,然後從第7分鐘開始扯淡。”

專訪新片場總製片人張軍:做網大別扯淡,否則註定完蛋!

張軍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但對於這種贏了點擊量輸了口碑的模式,他說新片場影業永遠不會這麼做。

新片場影業製作的作品基本上都賺錢並且有口碑,看來並不是沒有原因。

張軍說成長需要市場的認可,他認為一部網絡電影的好與不好、成功與不成功,一定得是口碑和點擊量雙贏。

“現在的市場,你騙不了人。”

“一兩年前你拍個20萬的片子也許你還能騙個100萬、200萬這種回報率,打著帶顏色或暴力的擦邊球,可能騙到一些人。”

“早幾年,網大的受眾可能是屌絲青年、小鎮青年,但現在不是了,現在是全網民。各大視頻網站榜單排名前三的,一定是口碑又好點擊量又高的。這是目前網絡電影市場,最蓬勃向上的最直觀表現。”張軍說。

網劇與網大聯動會成主流模式

網絡影視市場日益壯大,網劇後起於網絡電影,又在發展上超過了網絡電影,張軍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定位與受眾。

“網劇的受眾,大多是女孩子。非常火的那些網劇,基本上都是女孩子在看。粉絲經濟的帶動下,大家會認為網劇市場好。但其實是一樣的,被看到的網劇都是賺了錢的,沒被看到的其實佔多數,賠錢的更多。”

很多網友接受網劇的同時卻對網絡電影是一種唱衰的態度,對於這個現象,張軍有些無奈:“如果網絡電影不行,那美國Netflix為什麼會比傳統行業更好呢?”

“我覺得作為影視從業人員或觀眾,應該擁抱新媒體,而不是去唱衰它。越來越多的院線導演都來拍網絡電影了,你還不擁抱它,難道你要被它遺棄嗎?”

專訪新片場總製片人張軍:做網大別扯淡,否則註定完蛋!

如今投資過億、流量明星加盟的網劇比比皆是,甚至還有網劇和網絡電影聯動的模式,一部網劇火了,隨之而來會誕生一部原班人馬的衍生網絡電影。

張軍表示這樣的模式今後只會越來越多,“以前可能是等這部網劇火了之後再做衍生網絡電影,現在很多項目基於預判,在前期就會把網絡電影和網劇一同開發出來,不再是所謂衍生。”

面對網友對於網絡電影的誤解,張軍情不自禁的站在網絡電影製片人的角度為網絡電影發聲:“市場在進步,有各種各樣的進步,千萬不要把什麼事一錘定音,更不要把它錘死。從來沒有人說網絡電影上不了院線的大銀幕,只是目前我們還沒有達到院線那個標準。”

專訪新片場總製片人張軍:做網大別扯淡,否則註定完蛋!

網絡電影從前幾年的野蠻生長,到近兩年的平緩期,再到因內容監管力度加大而導致大批量被下架的如今,新片場影業穩步的走過了這個淘汰了大部分人的過渡期。

張軍表示跟著政策走,在範圍內創作,不搞擦邊球,你就不會被規則和制度淘汰,市場永遠不會淘汰精品。

從被趕鴨子上架做起製片人到如今成為新片場影業總製片人,張軍自認不是一個專業的製片人,但卻是一個不停學習、不斷武裝自己的製片人,一個目標明確、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並且該怎麼做的製片人。

“未來我想做電影製片人,夢想也在一步一步達成,我會帶著龍標和觀眾見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