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原則——教育抓早(一)

搞好家庭教育,必須遵循家庭教育的共同原則。家庭教育的原則主要是:教育抓早,以身作則,因人制宜,嚴而有慈,創設環境,情感同向。

(一)教育抓早

教育抓早是指教育要從小抓起。陶行知先生說:“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待宜,方能發榮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所以,小學教育是建國之根本,幼兒教育尤為根本之根本”。近代科學研究發現,1歲至4歲是一生中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如果以17歲所測智力為一百,則4歲時智力已達50%,8歲時智力已達80%,13歲智力達92%。同時研究認為,2~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4歲是形成知覺發展的關鍵期,5~6歲掌握詞彙的能力發展最快。南北朝時,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一書曾記載了為什麼要抓早期教育的緣由,顏之推認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有很大的可塑性。還說:“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絕早教,勿失機也”。意思是說,人生早期,思想單純,是教育的良機,長大以後,思想複雜,較難管教。同時,他還用孔子的話“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的觀點,強調早期教育容易養成相當穩定的習慣。

朱慶瀾先生曾用生動的比喻指出早教的重要。他認為,6歲以前,孩子的家庭是“至關重要的事”。他說:“因為小孩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裡養活六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六歲進了學堂,好似第二道染缸;二十歲後出了學堂,到世界上同人辦事,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認為,關鍵是第一道染缸打上 “紅底子”,以後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響,“紅底子”也不會很快變化。如果第一道缸染上“黑底子”,以後就是受到好的教育和影響,原來的“黑底子”也很難褪去;假如以後再遇上不熱心的先生和壞朋友,就會將“黑底子”一層一層加上黑色,這樣“自然變成永不脫色的黑青,永不回頭的壞蛋了”。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抓早也是有理論依據的。實驗證明:人的大腦是由140億個左右的腦神經細胞構成的,在胎兒形成後的兩個半月到4個月為第一增值高峰;出生後的第3個月為第二增值高峰,到兩歲時腦細胞數目基本穩定,也就是說,兩歲左右的幼兒腦細胞的數目與成人腦細胞的數目是一樣的。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學習負擔重,會傷腦筋的。其實不然,關鍵在於科學的動腦筋,腦細胞越用越靈活,這是符合生物的“用進廢退”規律的。有人提出這樣的假說:如果人腦每小時有1000~1200個腦細跑衰亡,照此推理,當他活到100歲時,腦細胞只損失了10億個左右。

人的大腦表面積約為2200平方釐米,經科學研究,發現人腦尚有90%的潛力未被利用。如果一生中勤學好問,大腦儲藏的各種知識可以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50倍,即5億本書的知識。對大腦行進智力開發的潛力是很大的。潛力發展最佳期是3~4歲或2~7歲。

唐代詩人自居易五六歲時就能做詩,德國大詩人歌德8歲能用德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臘文進行讀和寫,當代著名女作家冰心3歲讀古詩,7歲讀古典小說,11歲能讀《三國演義》、《聊齋志異》、《水滸傳》、《紅樓夢》等十幾部著名的古典小說;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大學生,基本上都是11~14歲上大學的。事實證明,教有必須抓住一個早字。

家庭教育的原則——教育抓早(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