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併購還是做大股東?企業未來發展的風向標何在?

當今互聯網市場如火如荼前景是一片光明的時代,企業如何長期生存,成為各企業掌門人抉擇的時候。在一片稱讚吉利90億美元成為戴姆勒奔馳的大股東時,我們需冷靜地看到這並不一定是為中國企業家長臉的事。



2月26日,比亞迪發佈業績快報,比亞迪再次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1月比亞迪和華為在寧夏銀川市聯合發佈我國首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雲軌”無人駕駛系統,首條搭載這一系統的“雲軌”線路也在銀川通車運行。此次“雲軌”實現了全自動無人駕駛運行,並具有無人駕駛列車間自動保持安全車距、斷電無人駕駛、自動診斷、休眠喚醒、客流實時監測、人臉識別等多種功能。

創新、併購還是做大股東?企業未來發展的風向標何在?

比亞迪發明的雲軌項目建設週期短,只需要兩年多的時間,遠遠小於地鐵建設時間;造價約為地鐵造價的1/5 ,極為適合二三線城市的交通體系建設。在國內,比亞迪已經有約20個城市簽署雲軌合作。


2017年比亞迪佔據英國純電動大巴市場50%以上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在倫敦,這一數值更是超過90%。1月比亞迪歐洲首批純電動鉸接大巴已於在挪威奧斯陸正式投入運營。近日比亞迪官方發佈了一組2018款秦EV450官圖,續航里程可達400公里。

與比亞迪依靠自主創新不斷取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成績相比,吉利收購沃爾沃後,對吉利品牌汽車創新和銷量的拉動,卻極為有限。


1999年福特收購了沃爾沃的轎車業務,2010年由吉利從福特手中收購,並且100%控股沃爾沃轎車業務,由沃爾沃集團獨立運營。



據全國乘聯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7年前10個月,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僅僅為1.88萬輛。2017年,比亞迪汽車銷量為41.6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1.3萬輛,同比增長13.4%。

創新、併購還是做大股東?企業未來發展的風向標何在?

當前中國汽車界已經進入自主品牌自主研發新能源汽車,以及跟特斯拉等比拼自動駕駛汽車的時代,成為大股東及併購給企業本身帶來什麼變化,還有待觀察。


稱讚李書福花90億美元戴姆勒大股東是給中國企業家長臉的柳傳志,創始的聯想曾於2004年12月8日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全球的臺式、筆記本電腦及其研發、採購業務,上演所謂的蛇吞象,一躍成為全球PC界的老大。不過2017年PC市場佔有率第一已經為惠普,聯想排名第二。

蛇吞象,並不意味著蛇從此可以成為象。


因併購帶來的PC機銷量增加,並沒有使聯想智能手機業務和服務器業務具備全球競爭力。於是再寄希望於蛇吞象,聯想於2014年巨資收購MOTO手機業務,以及用20億美元收購IBM的低端服務器。但是MOTO手機最近幾年市場佔有率不斷下滑,聯想的智能手機業務併購後陷入鉅額虧損的深淵。



2014年華為通過自主創新榮耀品牌獨立運作,成為獨立互聯網品牌、產品規劃與運營的榮耀事業部。2014年,華為榮耀的銷量為2000萬,銷額24億美元,實現了20多倍增長,創造了讓全行業吃驚的榮耀速度。2017年在中國市場1-11月,榮耀手機銷量份額在中國互聯網手機位居第一,銷售額過千億;位居安卓陣營第一;雙十一中,榮耀也以銷售額超40.2億元將行業第一收入囊中。

創新、併購還是做大股東?企業未來發展的風向標何在?華為消費者業務2017年:銷售收入2360億人民幣左右,規模較2016年同比增長約30%。華為與榮耀品牌智能手機全年發貨1.53億臺,中國市場份額保持第一 。


2月代號“RoadReader”的華為自動駕駛項目視頻曝光,手機Mate 10Pro實現保時捷汽車接管,利用Mate 10 Pro中的AI功能,自動識別1000多種不同的物體,像貓、狗、食物和其他物體,並適時規避。視頻中的保時捷駕駛席上空無一人,方向盤自行運轉,快速前行。面對道路中間突然出現的拉布拉多犬,華為Mate手機下達右轉的命令,保時捷隨即成功避開拉布拉多犬。華為手機可以將一輛保時捷帕納梅拉轉變成了一輛自動駕駛汽車,不僅僅能看見,更關鍵的是能理解周圍環境,體現在華為手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自主研發和跨界創新能力。

2017年第3季度,中國服務器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廠商分別是浪潮、戴爾,華為。全球市場,戴爾和HPE並列第一,聯想、浪潮、超微和華為四家並列第三。

在聯想與華為同一跑道競爭的兩大產品線,聯想的併購路線在手機領域不算成功,服務器領域也曾未顯出明顯優勢。

2月25日,華為在歐洲MWC會場正式發佈了可觸控全面屏筆記本HUAWEI MateBook X Pro驚豔全場。按鍵式攝像頭成黑科技,外表驚豔、續航強大、配置豪華,輕薄設計,華為MateBook X Pro被贊“世界最佳全面屏筆記本電腦”。華為把做手機的思路直接實踐在了PC上,成就跨界創新的經典。 反觀靠併購曾經在PC領域做過幾年第一的聯想,就算在PC領域的創新也缺乏亮點,企業的創新體系並未因此建立起來,缺少創新能力帶來的內生增長,長期競爭力並未因一次成功的收購而得到根本性地提升。



2011年華為成立消費者業務部,華為手機產品和品牌提升的關鍵年2012年,華為針對手機終端壓倒性投入:全球的營銷費用高達2億美元,研發投入9億人民幣,但是2012年實現的華為手機終端銷售收入484億元。

華為作為自主創新手機的投入,與聯想動輒幾十億收購國際品牌的價錢相比,屬於投資小回報大。相比吉利90億美元去佔9%的股份,成為大股東,比亞迪取得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第一、英國新能源客車市場份額第一以及在雲軌上的自主創新,更值得喝彩,才是真正為中國企業家長臉的事。


2015年6月,樂視攪局360酷派的手機合作,以21.8億入股酷派,成為大股東。但是2018年1月,樂視三折賤賣酷派的股份離場。原本做為智能手機新軍的樂視希望藉助酷派在研發製造實力實現大跨步的發展,在成為大股東的兩年多的時間,並沒有達到預期。1+1並沒有大於2,相反由於樂視2017年陷入資金鍊斷裂的風波後,對酷派帶來負面影響。



關於成為大股東是什麼滋味,一年前豪擲150億入股樂視成為樂視大股東的融創和孫宏斌會有更多感觸。

如今是一個創新顛覆行業,全球市場的時代,中國企業應去除對收購併購國外知名品牌的盲從。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正在重塑行業競爭,在此背景下,國外知名品牌在競爭中也並非可以勝算。

巴菲特於2月24日發佈第53封致股東信宣佈:截至2017年底,巴菲特持倉股票市值前15名,中國新能源車企比亞迪擠下IBM入選其中。巴菲特從2008年起持股比亞迪,並宣佈比亞迪是其在全球前十五個重倉股,這也是國際資本看好中國新能源汽車自主創新自主品牌的表現。

企業應該像華為一樣,不斷地打造內部的研發與創新體系,通過不斷增強的自主創新能力,獲得可持續內生增長列為當務之急。事實證明像華為、比亞迪這樣的中國企業靠自主創新獲得內生性增長的風險遠低於靠併購和收購或成為大股東。

在這個行業顛覆頻頻發生的年代,沒有堅實的創新體系的企業,容易成為無根之草,隨風消散。既然最偉大的企業,成功也會很快成為過去。靠幾十億,數百億成為大股東,以及收購回來的知名企業的股份和知名品牌,並不意味著可以獲得一勞永逸的增長能力及核心競爭力。


系統化、體系化建設創新體系帶來的變化不是疾風勁雨而是靜水潛流,給企業的依靠不斷創新實現增長,帶來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推動企業獲得可持續的內生性增長。在這個快速發變的時代,早已過了一款產品打天下,創新競爭的深度和持續性在不斷加強。 在這個過程中,根據華為、騰訊、寶潔等多家創新領先企業的經驗,幫助企業站在外部客觀觀點進行管理創新的管理諮詢顧問的角色日益關鍵,也已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