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裡總是強調critical thinking,如何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Jaclynnwu

思維是一種能力。作為一種能力,它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被改善,如同人們學別的技能如畫畫,彈琴一樣。雖然你知道怎麼思考,你仍然可以通過學習改善你的思維能力。練習這個能力很有必要。批判性思維有四個要求:分析、注意、宏觀和獨立判斷。


分析


分析是把論點的論證打散為部分,並發現各部分之間邏輯關係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論證的質量才可以被評價,比如什麼樣的論證是有力的。萬事萬物都可被評價,評價的結果無非好壞與真假。


批判性思維不是挑毛病。它是以建設性的態度檢查所以的觀點和論據,從中去偽存真的過程。一個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對於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是持開放性態度的,會細細品察其優缺點,不會固執的簡直自己的意見一定對。小心的檢查一切,找到好的結果。


一個簡單的套路是:對一個觀點問以下問題:

  • 觀點從何來的?
  • 支持觀點的原因是什麼?
  • 它意味著什麼?
  • 它的呈現方式對嗎?
  • 有什麼遺漏嗎?

如“素質教育會毀了學生一生”這個觀點,就是有問題的。的確在短期內,素質教育的學生在考試上比應試教育模式培養的學生成績差,以至於考不上好大學。但是在人生這個長維度上,結論可能不一樣。要知道這個觀點正確與否,需要對很多學生進行長達幾十年的跟蹤對比才能得出。支持這個觀點的原因是應試教育有利於考上好大學,但是考上好大學並不是保證學生一生幸福的必要條件。


注意

一個有批判性思維的人要對周圍的各種觀點保持注意力。很多被認為真的觀點是偽的,如果不注意,或者懶得注意,一個人很容易被這些偽觀點影響。比如,魚香肉絲這道菜裡其實沒有魚的成分。但是如果不去注意,一般人不會知道。還有,電視裡每次空難都報道,讓人覺得飛機死亡率很高,其實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攻擊。下圖是每10億公里的平均死亡人數:

由上次可見,單位路程下的飛機死亡率是其它任何交通方式中最小的。我們感覺很安全的步行,其實是很危險的方式,死亡率比騎自行車都高。

媒體對某些新聞如空難的過度報道,操縱或者扭曲了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得出錯誤的結論。如果我們的思維懶惰,對他人所聲稱的總是全盤接受,那麼接觸的越多,往往更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所以,我們需要讓我們的注意力勤快且中立,不懶惰的跳過論據直接接受結論。

宏觀

宏觀是在事情存在的環境中看問題而不是侷限在某個方面看問題的能力。宏觀得看問題也就是從多個角度按問題的意義,論據和論證。比如,當看到justification這個單詞的時候,你需要想到的不但有詞義,還有justify something的複雜過程。


宏觀是對想法的複雜性的確認。一個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應該能同時容納和兩種對沖的觀點

。他們不會和對手爭吵。當兩個人爭吵時,其實雙方都是自說自話,並沒有達成共識的基礎,相反得,他們會認真聽對手說自己的論據。宏觀的關鍵是,真相是複雜的,對手有可能是對的,值得傾聽。


獨立的判斷

獨立的判斷其實是對上述三項能力的總結。我們生活在一個真相被曲解,扭曲,操作和遮掩的時代,所以我們要注意,分析和包容不同觀點,以得到正確答案。


應用實例

因果關係是人類發現的最重要的關係,也是被誤判最多的關係。思維懶惰的人,通常把相繼發生的兩件事或者自己的願望當做結果發生的原因,比如拜神後的好運。有些錯判無關緊要,但是有些錯判會致命,比如判斷一種藥究竟對病人有沒有用。循證醫學裡的大樣本隨機雙盲對比測試就是一個典型的批判性思維發展的例子。

有的病能自己好,比如感冒,口腔潰瘍等。

怎麼判斷病是吃藥好的還是自己好的:對比測試。

把病人分兩組:一組吃藥 (干預組),一組不吃藥(對照組),對比兩組的結果。

看似簡單,卻證明了歷史上流傳了幾百年的放血療法無效。

但是簡單的對比試驗有問題有些人免疫力特別強

,如果大部分在對照組,或干預組,都會影響對藥效的判斷,怎麼辦?大樣本隨機。讓樣本足夠大,並且隨機挑選病人,能稀釋掉諸如免疫力特別好的特例。

大樣本隨機後這個體系就不會出錯了嗎,會。醫生如果知道誰在干預組或對照組,有可能對他們有不同的對待。醫生的態度都能影響結果,因為安慰劑效應,也就是如果醫生對病人的病情樂觀,出於對醫生的信任,病人自己也樂觀。這個問題的解法是雙盲,也就是讓醫生和病人都不知道干預組和對照組的劃分。


從大樣本雙盲對比測試可以看出,找到一個正確的因果關係有時相當不容易。這個試驗的邏輯,用在其他場景下,比如商業中,同樣成立。想知道廣告有效無效,可以對大眾進行大樣本隨機雙盲對比測試,其結果肯定比一般的調查問卷更準確。


英語學人

從家庭教育方面,首先,要給孩子一個平等、言論自由的環境,然後,可以從三個方面去鍛鍊:第一,遇事多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孩子去思考,持支持態度的理由是什麼,持反對態度的理由又是什麼。家長可以通過層層對話引導,增加孩子看待問題的深刻度;第二,有意識去培養孩子提問的能力;第三,對孩子進行學術領域之外的培養,讓孩子開拓眼界,擴充知識庫。 之前有個網絡熱傳的外國小女孩給川普投票的視頻,那個小女孩不但對給川普投票的理由進行了她充分的闡述,還指出了川普政策上的不足,雖然其中有部分童言無忌的稚嫩想法,但這件事情正像是美國教育文化的放大鏡,從中我們能看到兩國教育方法的差異性。社會環境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導致教育方法千差萬別,這在所難免。美國教育有之所長,亦有所短,我們不能一味推崇用美國的教育方法對待在中國文化下誕生成長起來的孩子,但博採眾長,借鑑各方之精華,能幫助我們建立更科學的教育方式。


北京捷美教育

從邏輯的角度來說,一個論證過程一般會涉及到現象(事實或問題),目的(為什麼這麼做,或者這件事發生想要達到什麼結果),條件(前提)和影響(這麼做以後會帶來什麼副作用,尤其是有悖於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又會涉及到比較(比相似和比不同),比較也有幾個維度:時間,範圍,領域,程度等。




比如:青少年吸菸越來越多。這句話是一個說話者認為的事實,我們要想論證它可以先從目的入手,從而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這麼做是為了耍帥。如果加入比較的話,比方說吸菸與不吸菸的青少年,那一開始不吸菸的人去吸菸就可能是為了融入吸菸群體的環境;再換一個比較的領域,如果說成年人吸菸是為了緩解工作壓力,青少年就可能是為了緩解學習壓力,考慮到現在的升學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條件,即是青少年有什麼樣的條件讓他們可以這麼做。時間上,現在家庭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擁有的零用錢多了,而香菸的價格增長率卻很低;範圍,青少年所在家庭的家長抽菸越來越多。

影響:健康是首當其衝的。這裡,再對比一下吸菸的青少年群體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不良少年,融入這個環境就有學壞的可能。

明白了上述的論證過程,辯證思維也就有了方向,其實就是從比較的角度找到論證存在的X變量。先從事實本身入手,吸菸越來越多,“多”是一個抽象的結論,是和過去對比,還是和不吸菸的青少年對比。目的,隨著周圍人們對吸菸以及二手菸危害認識的加強,這種“帥”是否能被其他人接受。如果不被接受,為什麼的前提被推翻,這個越來越多的結論也就不成立。

條件的方向也是一樣的方法。家庭物質條件豐富了,孩子們零用錢增多,可是他們就一定會買香菸嗎?想要得出肯定的答案,我們就需要對比一下過去和現在的青少年在香菸上的購買量與花費,和其它他們自願購入的商品的購買量和花費,如果是上升的趨勢那這個結論才得以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