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遊記中,文殊菩薩的坐騎青獅為何兩次下界為妖?

袁思怡

因為根本就不是一隻獅子啊。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文殊菩薩就是有兩隻獅子,第二種,烏雞國那個獅猁怪其實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這是有證據的,因為從書中可以看出兩隻獅子的明顯區別。


首先是烏雞國冒充國王的獅猁怪。其實這隻獅子是奉佛祖之命下界的,他將烏雞國王推下井,冒充國王坐了三年江山。後來孫悟空打敗他要殺,文殊菩薩及時出手阻止,並道出原委,當年烏雞國王樂善好施,如來佛祖差文殊菩薩前去渡化他,結果文殊菩薩變成一個凡僧模樣,說了幾句話難為國王,被國王當成惡人,用繩子捆了浸在河中三天。後來文殊回到西天,向佛祖稟明,如來命獅猁怪下界將烏雞國王推下井浸泡三年,三年來,烏雞國也風調雨順,並沒有傷害百姓,而這隻獅子也是被騸了的,所以無法玷汙烏雞國王的后妃。


從這段描寫中可以知道,獅猁怪下界僅僅三年,並且通過他與孫悟空的打鬥來看,基本完全不是對手,三個回合就敗走,可能跟騸了有關……唯一的本事就是變化,不僅變化成烏雞國王,還變成唐僧模樣。


再看獅駝嶺的青獅怪。這隻青獅就威猛許多了。這隻獅子曾經在南天門外一口吞去,嚇得十萬天兵不敢出來。在獅駝嶺跟白象、金翅大鵬結拜,稱雄一方。與孫悟空交手,二十回合不分勝負,實力比烏雞國那個實在強太多。


更關鍵的是時間,後來孫悟空向如來求救,如來曾問文殊普賢:“菩薩之獸,下山多少時了?”文殊回答:“七日了”。如來道:“山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不知禍害了多少生靈”。幾千年的說法有點誇張,但至少已經是非常長的歲月了。因此唐僧之前碰到的那個才下界三年的獅猁怪絕對不是這隻青獅怪。

其實,從烏雞國的獅猁怪的名字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瞭解一些佛教知識的人會知道,文殊菩薩的全稱是文殊師利菩薩,師利、獅猁,難道只是巧合嗎?獅駝嶺那隻青獅就從來不叫他獅猁。而且獅猁怪下界其實就是為文殊報私仇的,所以很多研究西遊記的人分析,可以將獅猁怪理解為文殊菩薩的化身,甚至說分身,他下界是為了了卻跟烏雞國王的一段因果。所以,獅駝嶺那隻才是文殊真正的坐騎青獅,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伊耆角木

樓上那個腦殘,也不知道在哪兒看的西遊記很嚴密,還特麼公認的。眼瞎嗎?這個公認的公,是哪些人?倒是給我指出來啊!

西遊記是自唐朝到明朝,在民間經過六百年的流傳演變,期間經過許多人的創造取捨增刪,才在吳承恩的加工下,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而且,是不是吳承恩一個人寫的,還有待考究。

我是偏向西遊記由多個人編寫的,最後吳承恩運氣好,落了個他的名字。原著裡有很多證據,都可以支持這個論點,比如說青獅精在書裡兩次出現,還有就是西海龍王的名字。


青獅精兩次在書裡出現,而且兩次出現的影響都大不相同,沒道理一個作者把相同的妖怪寫的這麼迥異吧?莫非文殊菩薩有兩隻獅子?也不太可能吧。

烏雞國的青獅精在那裡當假國王,一共當了三年。上次出來當妖怪,是給文殊菩薩找場子,平事兒。說來這事也是如來佛祖安排的,所以烏雞國這裡,不會有假。

如來將此怪令到此處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報吾三日水災之恨。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自烏雞國到獅駝嶺,乃是從貞觀十七年走到貞觀二十二年,大約走了五年之久。五年時間,夠青獅精從文殊菩薩那裡逃跑,再度成為妖王嗎?而且,這第三次逃跑是實打實的逃跑,並不是有人指使。

所以嘛,書不是一個人寫的,前前後後出現紕漏也是正常現象。真要較勁兒,那西遊記裡前後矛盾的事情,可就更多了。


文/祗樹


紙老鼠鼠


《西遊記》公認是結構極其嚴密、邏輯圓滿無漏的一部神話名著,也就是說處處前後照應,都能自圓其說,沒有自相矛盾之處,但稍有心的人都能發現幾個淺顯的漏洞。

比如說唐太宗的年齡,在唐僧父親考中狀元那一年,作者就說他已登基十三年,到了唐僧長大成人時因魏徵夢斬涇河龍王一案,他作為被告魂入地府對質,本來生死薄中已定天祿十三年,也就是說,上天安排好了他在位十三年就該壽盡祿止,但由於崔判官殉私舞弊將一字添改為三,而閻王等疏於監察竟使上天的意旨成了一個書吏的人情,唐大宗又獲壽二十年!

儘管吃瓜群眾對此無能為力,但壽可延,只是唐僧成長的二十年又如何圓?只能說其父考中狀元是前朝的事,唐太宗手再長也是管不到的!

還有一個疑惑就是文殊菩薩的坐騎竟然兩次下凡,而且屢教不改也算不上,因為第一次在烏雞國呆了三年,過了三年皇帝癮,而第二次在獅陀嶺那就不知呆了多久了,如來問文珠獅子走了多久,文殊答七天,如來嘆道:山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不知在那廂傷了多少生靈……

由此推算,獅駝嶺那傢伙跟孫悟空差不多時候出世的,先別說它下山的目的,更別問菩薩們明知猛獸害人為何任其行了,單說青獅如果真在獅陀嶺,那烏雞國遵佛旨意遁因罰果的又是誰?而且面對悟空的質疑,文殊解釋了前因後果並表明青獅是個騸貨,八戒不信還親手驗證了,這足以表明此獅非彼獅也!

仔細想來,只有一個可能,菩薩有化身,而坐騎卻有替身,因為化身表達的是不同的世界所共同的本體,但不可以在同一個世界以不同的面目出現,而替身卻可以,它們只是共用一個名字以迷惑世人,但實際卻是不同的實體。就好像當今流行的模仿秀,在未知底細的情況下,你怎麼知道誰是明星、誰是假冒?

那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菩薩要讓坐騎搞替身?難道他也像今天的人一樣擁有一輛車還不夠,還要二輛、三輛?而且兩個獅子中到底哪個才是菩薩欽定的……無解!


ii小小孩

這個問題產生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西遊記》中,文殊菩薩的坐騎青獅之所以兩次下界為妖全都是因為那個名叫吳承恩的老先生為編《西遊記》故事虛構拼湊所造成的。堂堂一部《西遊記》多達九九八十一難,一難一難的故事都要編得精彩吸引人,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西天路上往哪找那麼多墮落當妖怪的角色呀,只好往裡湊合,於是那就麻煩青獅當過一次妖怪後再來當一次妖怪,好湊全那八十一難呀!再有一種原因是《西遊記》裡的一段段妖怪故事原有已在當時民間流傳了,被吳老先生拿了過來從新改編而成了《西遊記》裡的故事,其原本民間所傳的這一段故事和那一段故事難免有重複相同相似角色的地方,也就被吳老先生照搬到《西遊記》裡來了。

一部《西遊記》神怪故事我們大家看著好看就行了,不必太叫針兒,如果太認真那《西遊記裡》就太多編造的痕跡了!這是《西遊記》不足之處。

其實古時候那年代交通信息閉塞,我們古人所瞭解的神怪故事傳說有限,不外乎漢地佛教道教神話,如果那時候古代人能瞭解西方阿拉伯天方夜譚和古希臘古羅馬神話故事,還有基督教裡撒旦鬼怪等故事的話,那麼吳承恩老先生就會有機會把那些外國的神怪編到《西遊記》中去,哇塞!那樣的《西遊記》豈不大大的好看!那樣的話故事材料多文殊菩薩的青獅也就沒有二次為妖的機會了。

咦!我們現在的網友們有能編故事的人嗎?你們也可以來個新編《西遊記》啊!孫悟空大戰宙斯神和阿波羅太陽神、唐僧師徒和乘著飛毯的阿拉伯人相遇、女兒國裡的維娜絲、唐僧和耶穌對話、豬八戒看見了地中海的女妖等等,發揮大家的想象力編唄😁!哈哈~


孤獨的精靈5

熟讀西遊記的朋友都會發現這個問題,但是結合前後文的描寫和表述,我們發現文殊菩薩的獅子不是兩次下界,而是下界了兩隻。


首先在外貌上兩隻獅子就不一樣,烏雞國那個是眼似琉璃盞,頭若煉炒缸。渾身三伏靛,四爪九秋霜。搭拉兩個耳,一尾掃帚長。青毛生銳氣,紅眼放金光。匾牙排玉板,圓須挺硬槍。而獅駝國的那只是鑿牙鋸齒,圓頭方面。聲吼若雷,眼光如電。仰鼻朝天,赤眉飄焰。但行處,百獸心慌;若坐下,群魔膽戰。臉型和牙齒明顯不一樣,看起來都挺威風,但是烏雞國那個耳朵是耷拉著的,說明他雄風不再了,為什麼呢?因為被閹割了。

其次本領的側重點也不同,烏雞國的那個露餡了就跑,逼的沒辦法變了一個唐僧,居然連孫悟空一時都難辨真假。分出來了剛要打文殊就來了;而獅駝國那個一度和孫悟空打的不分上下,而且曾經一口吞下十萬天兵,非常霸道。按照現在遊戲的職業來區分,這倆獅子一個是道士或者法師,一個是戰士。

第三兩隻獅子下界的目的和所作所為不同。烏雞國的是因為烏雞國王曾經用水淹了文殊菩薩,獅子奉瞭如來法旨為文殊報仇來了,除此之外,除了對皇后和太子冷淡,他把烏雞國治理的井井有條,連原來的國王都自嘆不如;獅駝嶺的一下來就扯大旗立棍,還聯合白象和大鵬把一國人全吃沒了,目的就是佔領這裡等著唐僧自投羅網好吃肉。


除了這三點,孫悟空在烏雞國說的話也很奇怪,當時文殊收了獅子,孫悟空說,這不是菩薩的一個青毛獅子。注意這個一個用的很特別,當然可以理解成只是單純的量詞單位,但是也可以理解成其中之一,而且聯繫悟空的性格和前後語境,後者明顯更合理。

那麼既然是寫小說,本來都是編的,何必故意留下這麼一個貌似漏洞的地方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就是吳承恩寫忘了,很多小說都有前後對不上的地方,比如說唐全傳,前面說楊林是楊忠的弟弟,後面又變成楊堅的弟弟;還有一個可能就是作者對獅子有一種近乎痴迷的偏愛。攔路的妖精裡最有治國能力的是獅子(烏雞國);規模最大的妖精團體首領是獅子(獅駝國);最與人為善的是獅子(釘耙會的黃獅和人類公買公賣,還請赴會);法力最強大的也是獅子(九靈元聖,秒殺孫悟空的存在)。我甚至都懷疑寫小說只是吳承恩的業餘愛好,他的職業是獅子飼養員。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西遊記有兩個版本,開始的版本是沒有烏雞國這個故事的,後來的版本加上的。

其實不管怎樣,西遊記為我們帶來的精彩故事不是一個似是而非的bug能影響的,他本身的意義和文學價值,這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燭影斧聲

我認為這兩隻獅子不是同一只。

首先來說,西遊記唐僧師徒一共在路上走了十四年,烏雞國和獅駝嶺相隔也就幾年,獅駝嶺的獅子不可能兩頭跑,文殊菩薩把那隻獅子收回後,也不可能看不住又跑出來了,而且烏雞國那隻獅子戰鬥力很碴,和獅駝嶺那隻沒法比,孫悟空可以輕鬆制服烏雞國那隻獅子,可獅駝嶺那隻獅子卻可以把孫悟空吞下去,就從戰鬥力來說,它們肯定不是同一只。

至於說文殊菩薩的坐騎為什麼兩次下凡,我認為這完全是需要,並不是文殊菩薩家教不嚴,至於說文殊菩薩為什麼會有兩隻獅子?這對神通廣大的文殊菩薩來說很正常啊,別說兩隻,就一百隻文殊菩薩如果願意也能克隆出來,厲不厲害文殊菩薩都可以決定。多說句獅駝嶺的大鵬鳥可以把獅駝國的人都吃了,在獅駝嶺大鵬鳥青獅白象為妖近千年吃人無數,可神仙大腕們為了取經大業都沒有追究,這說明為達到目的在大佬們的眼裡人是不值錢的。


天宇的文史情懷

文殊菩薩,其外形為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之利)、坐騎為一隻青毛獅子



在《西遊記》裡,文殊菩薩的青獅坐騎出現了兩次。

第一次,是化作全真道士,迷惑烏雞國國王,然後把國王推到井裡,自己冒充國王。

這次下界是有原因的

收服青毛獅之後,文殊菩薩自己說:



當初這烏雞國王,好善齋僧,佛差我來度他成仙,早升金身羅漢。因如來有令不可原身相見,我變做一個凡僧,管他化些齋供,被我幾句言語相難,他不知我是誰,把我一條繩捆了,放在那御水河中,浸泡了我三日三夜。多虧六甲金身救我,奏與如來、如來將此怪令到此處推他下井,浸泡他三年,以報他讓我在水浸泡了三日之恨。一報還一報,早已註定。

說白了,青獅這次下界是公幹,一些都是如來安排的。就如同如來令文殊不可使用法力一樣,如來這次令青獅與悟空打鬥許戰不許勝,只可逃跑,不可拼盡全力,所以才顯得此時的青獅很弱。



第二次,青獅夥同普賢菩薩的白象坐騎,還有所謂的“如來的親孃舅”大鵬鳥一起下凡。獅子和大象在獅駝嶺佔山為王,大鵬鳥吃光了獅駝國的國王人民,自己做國王。

這次下界是因為青獅是懷念當初在烏雞國當國王的日子,私自下凡,佔山為王,無所顧忌,無所忌憚,與悟空打鬥中拼盡全力,所以這時的青獅顯得比較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