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所謂“修行”

談到修行,我們可能會覺得它很玄妙,首先會想到深山中的得道高人。其實修行很平實,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時無刻不在修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為,修行簡單說來,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這不正是我們每天在做的事嗎?

比如說,今天和同事發生了矛盾,分析一下原因,是自己沒有顧忌對方的心理,說話太隨便,無意中傷害了對方,那麼總結了以後,在今後與人相處中再碰到類似問題就會引起注意,避免相同事情的發生。至此,這一次的“修行”就取得了成功,在今後的人際交往中你就會更順利。

再比如,你無意中聽到別人在背後說你的“壞話”,一時火冒三丈,當面對質,結果一語不合,大打出手,使事情變得不可收拾。如果你平時注意修正自己的行為,注意克服自己的暴躁情緒,遇事冷靜,那麼事情的發展可能就會是另一個結果。

所以說,修行無處不在,並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要簡單地把它歸結為迷信,或者是感覺離自己太遠,而喪失自己修行的自覺性和修行的機會。

那麼,為什麼要修行?或者說,為什麼需要修行?

我們可以把人生比做是放風箏,如果想升得高,一是需要風(這可以看做是人生成功需要的外力和機會),二是需要線。線從表面看是束縛了風箏,但其實正因為有線的束縛,才使風箏保持了張力,獲得了向上的力量。如果剪斷了線,風箏就會一頭栽向地面。而修行,就是人生這面風箏的線。

有一句名言,一個人,應該為自己四十歲以後的長相負責。為什麼有的人看上去溫文爾雅?有的人看上去簡單粗暴?有的人看上去氣宇不凡?有的人看上去卑下猥瑣?沒有別的原因,正是你一點一滴的生活習慣塑造了你的形象,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到你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經驗,就是一個人,衣冠楚楚,皮鞋鋥亮,但仍然給我們邋遢的印象,一個人,穿著很樸素,簡單,卻可以給我們很整潔的感覺;一個人,看上去舉止得體,禮貌謙讓,卻讓人感到難以接近,一個人雖然不善於迎來送往,噓寒問暖,卻讓人感覺很親切,為什麼?

讓人產生這些感覺的,並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你本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東西是裝不出來的。

再比如說,兩個人,一個人堅持刷牙,並且每次都能夠按要求耐心地刷夠三分鐘。另一個人,也刷牙,只是三天打雨兩天曬網,並且刷牙的時候都是三兩下應付了事,長期來看,他們的差距只是一個人的牙比另一個白一些嗎?這樣的例子還可以擴展到洗澡、掃地、穿衣乃至於工作。正是這樣的小事慢慢拉大了人與人的差距,使人最終站在了不同的人生高度。

所以需要我們做的,就是改正錯誤的,發揚正確的,並持之以恆。這就是修行。

那麼,什麼事是正確的?什麼事是錯誤的?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比較難。因為比較難以劃定標準,並且因為太寬泛,也難以一一界定。但是有一個衡量人們行為正確與否的最公平的尺子,這個尺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那就是良心。有時候,一個做了錯事的人表面上理直氣壯,死不認帳,其實他心裡最清楚他自己對不對。所以,有一句俗語:摸摸你的良心。是的,你做的每一件事,起的每一個念頭,良心會告訴你是正確,還是錯誤。

判斷對與錯,外人從表面上不一定能看得出來,關鍵得看當事者自己的存心。有一個智者舉過一個例子,說一個人罵人,是對還是錯?表面上看,罵人不對,但只要他罵人是真心為了一個人好,那就是對,就是積德;對一個人恭敬,是對還是錯?一般我們會認為,對人恭敬,是好事啊。但是如果這個恭敬後面存有自己的私心,只是為了自己得到某種好處,那麼就是錯,就是缺德。

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不要輕言別人的對錯。我們要更多地把道德評判的標準對準自己,而不是對準別人。而修行,最重要的也是對自己的自我提升。

說到提升,這可以說是修行的主要目的。

提升什麼?提升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氣質,提升自己在朋友同事中的受歡迎程度,

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等等。

我們知道,從低往高提升一個東西,是需要費力氣的,而自己提升自己,尤其費力氣。提升得越高,需要付出得也就越多。並且在提升的過程中,一絲一毫也不能懈怠和放鬆,一放手,以前所有的付出都會歸零,一下子就又回到了起點。這也就是我們與自己的錯誤行為、錯誤習慣作鬥爭時的困難之處。所以,我們需要跨過一個又一個臺階。

能夠從主觀意識上約束自己的行為,是跨過了修行的第一個臺階;時間一長,做正確的事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不需要不斷提醒,這是跨過了修行的第二個臺階;不但不做壞事,並且心裡也不會產生壞的念頭,這是跨上了修行成功的第三個臺階。至於以後,已經進入了宗教的範疇,不是我這樣的凡夫俗子能夠能理解的。

隨筆:所謂“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