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四)

烈士陵園是後人為紀念中國革命先賢們所建的紀念性建築的統稱。中國革命先賢們他們一個個頂天立地、視死如歸、大義凌然,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動地的壯歌,鑄就了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國的建設而捨生忘死、前仆後繼、氣吞山河的大無畏精神。他們將永垂不朽!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四)

方誌敏烈士墓

江西·方誌敏烈士墓

地點:南昌市昌北梅嶺山腳

建成時間:1959年8月

開放時間:全年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四)

方誌敏烈士墓

陵園簡介:墓前有臺階11層,170餘級,兩邊青松翠柏環抱,莊嚴肅穆。墓為漢白玉砌成,大理石碑下面刻有方誌敏簡歷。墓碑正中鐫刻毛澤東題詞“方誌敏烈士之墓”,墓前附設休息室,陳列方誌敏烈士生平事蹟和珍貴文物。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四)

方誌敏

埋葬烈士簡介:方誌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陽縣人。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3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與領導弋橫起義,創建贛東北蘇區,領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先後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10軍、紅11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1934年11月初,方誌敏奉命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任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至皖南遭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艱苦奮戰兩月餘,被7倍於己的敵軍圍困。終因寡不敵眾,於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隴首村被俘。被捕那天,兩個國民黨士兵搜遍方誌敏全身,除了一塊時表和一支自來水筆,沒有一文錢。誠如方誌敏所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正氣凜然,堅貞不屈。寫下了《清貧》,《獄中記實》,《死!--共產主義殉道者的記述》,《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等著作。1935年8月於南昌就義。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四)

盧德銘烈士陵園(又名秋收起義烈士陵園)

江西·盧德銘烈士陵園(又名秋收起義烈士陵園)

地點: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

建成時間:始建於1982年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四)

盧德銘烈士紀念碑

陵園簡介: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在當年烈士犧牲之地約一公里處建立了盧德銘烈士陵園。陵園由雕像和展覽館兩個區域組成,佔地6700平方米,主要紅色旅遊景點有盧德銘烈士塑像、盧德銘烈士紀念碑、盧德銘烈士紀念館。盧德銘烈士紀念碑位於江西萍鄉市蘆溪縣上埠鎮山口巖的山坡上。盧德銘烈士紀念碑共分三層,即底座、中座、碑身,高約7米,上塑盧德銘全身像,佔地面積45平方米。中座正面用大理石刻寫盧德銘烈士生平簡介,碑身正面從上至下鐫刻楊得志題寫的“盧德銘烈士紀念碑”。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四)

盧德銘

埋葬烈士簡介:盧德銘(1905-1927),又名繼雄,字邦鼎,號又新,四川自貢人,中共黨員。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二營四連連長。盧德銘在1926年北伐中升任二營營長,兼任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參謀長。1927年,盧德銘擔任秋收起義總指揮,為掩護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為紀念盧德銘,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修建了盧德銘烈士革命陵園。2009年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四)

濟南革命烈士陵園

山東·濟南革命烈士陵園

地點:泉城濟南英雄山風景區

建成時間:1949年建成

開放時間:每週星期一、四、五閉館日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四)

濟南革命烈士陵園紀念塔

陵園簡介:濟南解放後,於1949年在英雄山間興建革命烈士陵園。至1968年竣工,佔地約42公頃,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1977年被公佈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園分三部分。北部為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四里山山巔,坐落於花崗石塔基上,通高34.64米,四稜錐體,乳白色花崗石砌成,高聳入雲。由山下到塔基,有三條石級登道,南側登道202級,道直寬綽,直抵紀念塔基,蔚為壯觀;北側兩條,左右分列,林蔭夾道,蜿蜒深幽。塔座鐫刻以紅旗、花環、冬梅、秋菊、荷花,萬年青等浮雕圖案,塔身南北兩側,分別刻著“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遒勁剛健的鎏金大字,為1949年6月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塔頂嵌碩大的紅五星,由紅色花崗石鑿就,直徑達兩米,分外醒目。中部五里山西建有烈士靈堂和革命烈士陳列館。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四)

濟南革命烈士陵園墓群

埋葬烈士簡介: 安葬著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山東第一個共產黨員王盡美,山東早期黨的負責人劉謙初,此外濟南戰役中犧牲的有名烈士786人,無名烈士716人也安葬於此。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四)

王盡美

王盡美(1899年~1925年),原名王瑞俊,又名王燼美,字灼齋,山東諸城人。1918年考入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後在濟南組織勵新學會、共產主義小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等。1921年7月,與鄧恩銘一同作為山東代表,出席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會後組建濟南和山東的黨組織,並擔任主要負責人。1922年1月,赴莫斯科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受到革命導師列寧接見。同年參加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參與領導北方的工人運動。1923年調回山東,組織領導濟南、青島等地的工人學生運動。1924年1月,出席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嗣後,參加直隸、山東等北方各省改組中國國民黨的領導工作,並組織了山東反帝國主義大同盟、非基督教大同盟,發動國民會議促成運動。因勞累過度,於1925年8月19日在青島病逝。終年27歲。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四)

劉謙初

劉謙初(1897年~1931年),原名劉德元,字乾初,代名黃伯襄,山東平度人。學生時期先後參加“討袁鬥爭”、五四運動等,是學生運動的領導骨幹。1926年參加北伐軍,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政治部宣傳科社會股長。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右傾機會主義進行了堅決鬥爭,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等職。1929年4月受中共中央派遣,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恢復和發展遭到破壞的黨組織,於青島、博山、濰縣等地組織大規模的同盟罷工,同年7月被捕。在獄中倍受酷刑,堅貞不屈,繼續鬥爭。1931年4月5日,同鄧恩銘等一批黨的重要幹部被殺害於濟南緯八路刑場。犧牲時年僅34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