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紀事”美麗人生

一把剪刀“纪事”美丽人生

趙美玲(中)很開心全家人都投入了非遺剪紙的傳承,她的兒子、兒媳負責運營著“趙大剪”工作室 右圖: 兒媳靖美玲在指導學員刻剪紙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從固執地熱愛剪紙的小姑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美玲在夢想的路上跌跌撞撞了幾十年。她一直相信,只要真心熱愛不放棄,什麼也阻擋不了夢想的腳步。

紀事剪紙,刻畫動人史事

一把剪刀“纪事”美丽人生

不同於其他民間剪紙藝術家,趙美玲的創作題材跳出了傳統的花鳥吉慶圖樣,獨創出紀事剪紙這一民間藝術新門類。“我覺得能講故事給別人聽、能和生活完全融為一體的剪紙作品更有意義。”

趙美玲在樹林召鎮東海心村自家院子裡建起了“趙大剪農耕剪紙博物館”,長達140米的長卷剪紙作品《農民紀事圖》是她最得意的鎮館之寶。

站在這幅剪紙長卷前,觀者會被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感動。從轆轤井邊打水到煤油燈下納鞋、從土房窯洞到磚瓦四合院、從毛驢拉碾子到電動加工廠,從牛馬車拉糧慶豐收到新農村建設,再到科技下鄉、取消農業稅、成立農村合作醫療、農機補貼、減免學雜費……趙美玲眼中發生在農村的一件件影響深遠的大事,以及帶著各個年代風貌鄉土氣息濃厚的生活細節和變遷,都被她剪進了《農民紀事圖》裡,堪稱剪紙界的“清明上河圖”。

紀事圖裡,2006年農民歡天喜地慶祝取消農業稅的畫面格外引人注目。趙美玲說,“我是農民,這都是我經歷過的,國家不僅取消了農業稅,還給種糧補貼,真是做夢也想不到的美事。”她用了很大篇幅刻畫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趙美玲的剪紙像一部史記。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她創作了《中國好運圖》,描繪了56個民族喜迎奧運以及奧運競技比賽等精彩時刻,對祖國強盛的自豪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躍然紙上。近年來政府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帶動了鄉村休閒旅遊,東海心村村民種植養魚開民宿,家家戶戶日子更美了。趙美玲創作了長卷剪紙,以風趣的敘事畫面,生動地記述農村生活的鉅變故事。

趙美玲的紀事剪紙,一個個場景栩栩如生,人物活靈活現,這都源於她細緻入微、視角獨特的生活觀察。沒有系統學過繪畫的趙美玲,卻有一雙極具藝術天分的眼睛。村裡蓋新房、修道路、架網線、演節目……她都要跑去現場一遍遍看,回家憑記憶打草稿。刻剪“村村通廣播電視和通訊工程”這部分,她就一直跟在架線隊伍後面看,愣是跟著走了好幾個地方。最後創作出來的剪紙作品裡,架線員的手勢、動作都專業得很。

痴迷剪紙 不瘋魔不成活

一把剪刀“纪事”美丽人生

今年60歲的趙美玲,從十幾歲剪紙到如今已經有將近50年的“剪齡”了。“六十歲了啊,耳不聾眼不花,我就是為剪紙而生的……”趙美玲還沒說完,就哈哈大笑了起來。

這麼樂觀的趙美玲,其實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小時候姊妹弟兄多,家境不好,上不起學,更別提學畫畫了。好在趙美玲心靈手巧,她奶奶、姑姑是這一帶有名的剪紙高手,從小她跟著學得有模有樣,十幾歲剪出來的窗花被各家搶著要,幾乎貼滿了周圍十里八村人家的窗戶。

因為剪紙的手藝好,二十歲花樣年華的她,被包頭文化局選去工作。但調她的消息被催婚的父母瞞住了。她從小被定下娃娃親,“當時結婚的日子都定好了,他們怕我去了就不回來了,農村悔婚是可丟臉的事兒。”多年後,直到母親離世前,趙美玲才知道原來自己曾經錯過了這麼好的機會。

結婚後,趙美玲種田務農、養魚餵雞、伺候公婆、撫養一雙兒女,過著平常村婦的繁重生活,一年到頭忙個沒完。但是,痴迷於剪紙的趙美玲仍放不下剪刀,她晚睡早起,能擠出的空閒都用來剪紙。有時候她一邊種地,一邊還在腦海裡構思剪紙的畫面。

把心思都撲在剪紙上的趙美玲鬧了不少笑話,鋤地鋤掉苗子留下了草,倒豬油倒在了鹹菜甕裡,氣得家裡老漢崔柱直跺腳。

外人笑話沒關係,老漢不支持最讓趙美玲苦惱。他不理解,“剪那些個有啥用嘛,不當吃又不當喝,種地誤事做飯誤事,一個農民剪出花兒來還能咋?”

白天田裡種地,晚上燈下剪紙。不管別人咋說,趙美玲還是一門心思剪紙,越忙越累越愛剪,“一拿起剪刀就啥也不想了,只想著怎麼才能剪得更好。”崔柱覺得媳婦是著了魔。有一次,他把一大壺水不偏不倚碰灑在了快要剪好的作品上,一下子泡成了“溼疙瘩”。趙美玲氣得直哭,“這可是我要參加自治區比賽的作品啊,就這麼給毀了……”

“現在,誰也阻擋不了我了!”趙美玲自豪地說。2007年到2009年,足足三年時間,趙美玲忙裡偷閒創作的《農民紀事圖》終於完成了。140米長卷、三千多個人物的巨幅剪紙一經展出,好評如潮,在鄂爾多斯國際那達慕大會上被選中為“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展示”。

2011年,趙美玲憑藉巨幅剪紙成功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剪紙接連搞出了大名堂。不瘋魔不成活,曾經為剪紙“著魔”的趙美玲如今成了當地的名人。

“剪”出夢想 留住記憶

一把剪刀“纪事”美丽人生

兒媳靖美玲在指導學員刻剪紙

最近趙美玲正忙著《二十四節氣》的剪紙創作,用剪紙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去表現另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趣的很。《農民紀事圖》是為農民紀事,《二十四節氣》則是為大自然紀事。現代化社會生活的“節令”感不顯著,趙美玲就從民俗民諺裡找靈感。“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處暑不出頭,割了喂老牛”……這些老一輩留下的經驗和智慧成了她的創作靈感。

為了更好地傳播推廣剪紙文化,2012年,在當地婦聯支持下,達拉特旗趙美玲巾幗創業就業基地成立。2014年,趙美玲註冊了趙大剪剪紙文化傳播公司,銷售剪紙作品,推廣剪紙文化,為喜歡剪紙的姐妹們提供培訓和就業支持。

如今,不但老漢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支持她,從藝術院校畢業的一雙兒女也在傳承剪紙的同時,開發出很多受歡迎的文創產品。兒子在達拉特旗幫她運營公司,女兒則在呼和浩特市創業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

不少人找到趙美玲,想跟著她學剪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特別重視剪紙技藝的傳播和傳承,誰想學她都會特別認真地教。兒媳是眾多徒弟中剪紙技藝最好的幾人之一。當初為了給初學剪紙的兒媳擠出更多練習時間,趙美玲搶著做農活兒。不僅兒媳學成了剪紙高手,連9歲的小孫女兒也被感染了,剪出來的作品也是有模有樣。

剪紙培訓、公司運營、文化傳播、參觀學習……趙美玲的社會活動越來越多,剪紙時間越來越少。但不管一天多忙多累,夜深人靜時,她都會擠出時間來,坐到桌前,拿起剪刀,“說來也奇怪,剪起紙來反倒不覺得累了。”

趙美玲盤算著未來要建一個更大的博物館,把剪紙和那些已經退出生活的農村老物件都收集起來,為遠去了的鄉土記憶提供一個保存空間。

紙上日月,剪下乾坤。從固執的熱愛剪紙的小姑娘到聞名全國的剪紙傳承人,趙美玲一直都堅信,“只要熱愛,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夢想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