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結束八個大一統王朝的農民起義,你知道有哪幾個嗎?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大一統的國家以來,兩千年的封建專治形成了七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漢隋唐元明清,西晉統一太短不算),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統治末期都發生了農民起義,那麼這些王朝究竟發生了哪些農民起義呢?

一、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中國歷史上結束八個大一統王朝的農民起義,你知道有哪幾個嗎?​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推行暴政,嚴刑峻法,大肆征伐黔首大修長城、馳道、驪山墓等多項工程,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此次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解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

二、西漢綠林赤眉軍起義
中國歷史上結束八個大一統王朝的農民起義,你知道有哪幾個嗎?​赤眉軍,中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軍之一。綠林赤眉起義大概是在西漢末年時期也就是公元十七年爆發的,當時因為西漢末年王莽想要該朝篡位而引起的戰爭,這也是一場有農民引起的起義。

王莽篡位後,使得民眾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農民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加上地方官員的欺壓,這也使得民眾們心生不滿。而赤眉軍是因為某地的一個官差被縣令命令去打幾個沒有交稅的農民,而這個官差不肯去打農民,最後縣令給官差判了死罪,而官差的母親非常的憤怒,為了給自己的兒子報仇,竟然集合了一百多個農民將這個縣令打死,隨後逃走,由於當時受到壓迫的農民非常多,官差很快集合了一萬多的農民,隨後逃至泰山,官差死後就由樊崇帶領農民。

赤眉軍於天鳳5年(公元18年)在莒起事,首領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區一帶為根據地,與政府軍對抗,幾年之間發展到數萬人,其中主要由農民組成。隨著赤眉軍的發展,在地皇3年(22年)王莽派出其子王匡、廉丹率約十萬軍隊進攻赤眉軍,慘遭挫敗,赤眉軍發展到十萬人以上,勢力擴及青州、徐州、兗州、豫州各地。23年,更始皇帝劉玄已即位並攻入長安,赤眉軍先是願意降於更始,但雙方隨即再度開戰,25年赤眉軍兵分兩路,由樊崇和徐宣分別率領,進攻關中。但因更始軍內部產生內爭,將領王匡投奔赤眉軍,隨即赤眉軍攻入長安,殺死劉玄,隨即歷時二百餘年的西漢政權結束。

三、東漢末年黃巾起義
中國歷史上結束八個大一統王朝的農民起義,你知道有哪幾個嗎?​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

黃巾起義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鉅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四、隋末瓦崗寨起義
中國歷史上結束八個大一統王朝的農民起義,你知道有哪幾個嗎?​隋末農民起義是七世紀初推翻隋朝統治的農民大起義。隋朝末年,隋煬帝連年大興土木,對外不斷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紛紛舉兵反抗,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在隋朝煬帝大業十二年後,苦不堪言的民眾形成了強大的起義軍,以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為主,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的王薄領導的長白山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的反唐失敗結束,前後歷時14年,沉重打擊了隋王朝,結束南北朝四百餘年分裂的隋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迅速土崩瓦解。

五、唐末黃巢起義
中國歷史上結束八個大一統王朝的農民起義,你知道有哪幾個嗎?​黃巢起義,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黃巢領導的民變,是王仙芝起義的後續,也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

黃巢起義,採用流動作戰的方式,避實攻虛,走遍今天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等省廣大地區,動搖了唐朝的統治,但由於長期流動作戰,沒有穩定的後方,缺乏經濟上的保障和群眾基礎,故而很難持久下去,使起義軍最後失敗。但黃巢起義轉戰近半唐朝江山,導致唐朝國力大損,之後的唐王朝再也沒有像安史之亂一般恢復過來,而是在歷史長河的推動下逐步走向沒落,直至徹底消亡。

六、元末紅巾軍起義
中國歷史上結束八個大一統王朝的農民起義,你知道有哪幾個嗎?​元末農民起義又元末民變、元末農民戰爭,是十四世紀中葉爆發的一次農民階級的反封建鬥爭這次農民戰爭規模之大、歷時之久是空前。

元末吏治腐敗,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全國稅額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貴族搶佔土地,而中原連年災荒,更使得百姓破產流亡,無計為生。當時,黃河氾濫,給沿河中下游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在這些災民中普遍流行著一個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徵發15萬人修治黃河,並派兵2萬沿河鎮壓,監督修河的官吏貪汙作弊,剋扣民工“食錢”,致使民工挨餓受凍,群情激憤,北方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及其教友劉福通等便決定抓住這一時機,發動起義,義軍頭裹紅巾,人稱紅巾軍。

面對轟轟烈烈的紅巾軍起義,蒙元王朝應接不暇,疲於應對,而此時南方的朱元璋趁元軍疲於對付北方紅巾軍,無暇南顧之機,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從而削平群雄統一了江南,為北上滅元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基礎。

七、明末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中國歷史上結束八個大一統王朝的農民起義,你知道有哪幾個嗎?​明末農民起義又稱明末農民戰爭、 明末民變、晚明民變、李自成之亂、張獻忠之亂等,爆發於明末天啟和崇禎年間乃至清初的一場農民戰爭。

明朝末期,天災人禍不斷髮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明廷面對皇太極在邊外的威脅和內地的災荒,為了節省開支,精簡機構,明廷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只有鋌而走險,於是明末農民起義首先爆發於陝北,這裡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所以率先引起農民起義。

從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王二起義開始,經過洛陽之戰、襄陽之戰、成都之戰和山海關之戰,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敗,起義軍與明軍戰鬥17年,與清軍戰鬥14年,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部農民軍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從遊擊流動作戰到運動流動作戰,最終推翻明朝,後期出於民族大義,農民軍採取聯明抗清的決策,但是由於受到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和戰略失誤,再加上清軍入關後瘋狂的鎮壓,農民起義最終失敗了。

明末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明朝腐朽勢力和清軍的囂張氣焰,200萬農民革命大軍在黃河南北、長江上下十幾個省的遼闊地區,與明清地主階級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這次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歷次農民戰爭的最高發和總結。

八、清末太平天國起義


中國歷史上結束八個大一統王朝的農民起義,你知道有哪幾個嗎?​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憑藉《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政治、經濟各方面大肆侵華,清政府為了支付高達2800萬元的戰爭賠款和贖城費,彌補由於鴉片大量輸入而造成的財政虧空及支付戰爭賠款,加緊橫徵暴斂,增加稅收一至三倍以上,兼之外國工業品大量傾銷,使中國城鄉手工業受到摧殘,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地主階級乘機兼併土地,加重剝削,民族矛盾的加劇促進了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廣大農民飢寒交迫,紛紛揭竿而起。

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從1851年起共堅持了14年,勢力擴展到17省,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外國的侵略,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崩潰,阻止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極其重要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