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通海:推動蔬菜產業“接二連三”

雲南通海:推動蔬菜產業“接二連三”

美編 張維麟 畫

背景

近年來,通海縣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把無公害、精細蔬菜生產作為蔬菜產業發展的重點,蔬菜產業由此走上了一條優質、高效、標準化種植之路。

話題

通過不斷培育壯大蔬菜營銷企業,積極拓展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等一系列有力舉措,通海蔬菜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在國內及東南亞市場上的影響力穩步上升,為全縣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堅實保障。

精耕細作出精品

初夏時節,在我省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縣和集散地——通海縣,連片的蔬菜種植地裡,各種蔬菜肥嫩鮮美,清香四溢。

田間地頭,菜農們有的在採收著蔬菜,有的在翻犁著土地;交易市場車水馬龍,菜農、商販們忙得不亦樂乎;蔬菜加工營銷企業,工人們正在生產車間裡忙著進庫儲存或裝車外運……蔬菜產業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此時都異常忙碌。

走在寬闊的機耕路上,一塊塊綠油油的芹菜田迎來了收穫期。肥沃的土地上,連片的芹菜翠綠欲滴,格外誘人。“總共種了3畝芹菜,這是最後一車,這一茬賣的不是很好,基本都在8角至1塊錢的市場價。”正在地裡收割芹菜的村民闞菊仙看起來有些沮喪。

“我們通海的農民種菜都是一把好手,種出來的每一茬菜質量都很好,但並不是每一茬都能賣到好價錢。好在通海氣候和種植條件好,加上精細的管理,一年種三四茬,多數時候肯定都能賣到好價錢。”說話間,闞菊仙把最後一捆芹菜裝上了車,“今天把最後的一車芹菜賣了,明天來把菜地翻下,抓緊時間種新的一茬。”

優化佈局降風險

走在通海杞麓湖南岸的環湖路上,目光所及之處盡是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化農田,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在全縣蔬菜種植核心示範區,每一塊種植基地都有一塊標明品種、苗期、特性等數據的技術規範指示牌。

“政府部門從品種引進入手,引進抗病、適應性強的品種進行試驗篩選,對地方品種選育、提純改良,在種植集中區域建立標準化示範樣板。”據介紹,通海共有24萬多農業人口,人均耕地不足0.7畝,面對人多地少的縣情,該縣選擇了走優質、高效、標準化、軟規模的蔬菜生產發展路徑。

“結合土地少而精的特點,通海優化蔬菜產業區域佈局,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軟規模化’發展路子。”縣農業局一位負責人說,經過多年的發展,通海蔬菜產業“軟規模化”發展最大的優勢是由每戶種一兩畝,品種多樣、分散種植,再到市場集中,最後形成了分擔、降低市場風險的局面。

龍頭引領拓市場

清晨是通海農貿市場繁忙的時候,縣裡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場金山蔬菜批發市場內熙熙攘攘。蔬菜收購商普雲生正和兒子將收購的3噸甘藍菜分揀裝車,準備運往給他下了訂單的冷庫。普雲生和活躍在通海的上千名蔬菜收購商一樣被稱為“蔬菜經紀人”,他們一頭連著菜農、一頭接著蔬菜公司。

在楊廣鎮的鎮海冷庫,蔬菜收購商楊開勇收購的大白菜、甘藍等正在進入冷庫降溫。“我們每天要發150噸蔬菜,進入冷庫8個小時後將發往河口,15個小時後將端上越南市民的餐桌。”楊開勇說。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目前,通海縣已初步構建起了一個完善的蔬菜銷售市場網絡,龍頭企業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成為蔬菜產業發展的“發動機”和“穩壓器”。

今年3月,通海縣委書記盧維江在北京當起了蔬菜的“推銷員”,在他的積極“推銷”下,通海與北京華聯集團形成了戰略合作關係。從3月底開始,每天通海的花椰菜、高山白菜、菠菜等30多個蔬菜品種,直接進入了北京華聯集團旗下的17個超市,為“雲菜”端上北京市民餐桌開通了“直達車”。

“我們與華聯集團正在通海籌建分包車間,完善供應鏈,確保北京市民能第一時間品嚐到雲南的時鮮蔬菜。”盧維江表示,通海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大力推進蔬菜產業“接二連三”,結合我省打造“綠色食品牌”戰略,以建設通海智慧農業小鎮為契機,全面推動通海蔬菜“走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