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裡面的”唧唧“是什麼意思?

信陵君無忌

木蘭辭是一首機智幽默樂觀的敘事詩,而且有著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詩出現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上,而且是要求全文背誦的。

我上學的時候,“唧唧復唧唧”裡面的唧唧解釋為織布機的聲音,當時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所以也就記住了。但是到後來,再讀這首詩,感覺唧唧翻譯成為織布機的聲音講不通。

木蘭詩的前四句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
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
惟聞女嘆息。

如果是織布的聲音,那麼下文怎麼出現“惟聞女嘆息”?所以結合當時的語境也可以明白,唧唧是嘆息聲的意思。這樣這四句話才可以講得通。

一聲又一聲的長嘆,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

如果說孤證不立,那麼白居易的琵琶行裡面: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這裡面的唧唧也是嘆息的意思。

木蘭詩詩歌之中稱呼天子為可汗,而且出現了黑山和燕山等地的地名,可以知道這是一首北魏與柔然戰爭為背景的一首北朝名歌。

這首詩不僅是北朝民歌之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國詩歌歷史上的代表作。

這首詩不僅寫民族,還寫女性,寫淳樸善良的人性。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第二年開鑿龍門石窟,第三年拜謁孔子,這一系列措施都是為了讓鮮卑族漢化,所以木蘭詩不僅是被炒遊牧民族血脈的傳承,也是遊牧民族與中原民族文明的融合。

花木蘭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她不僅是遊牧民族尚武精神的代表,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代表。


詩書君


滄州九五

《木蘭詩》這裡的“唧唧”,指的是機杼聲。

“唧唧復唧唧”這句詩,確實引發了很多人的興趣,這裡的“唧唧”有幾種意見:一種認為是機杼聲;一種認為是嘆息聲;還有一種認為是蟲鳴聲。

認為是嘆息聲的,主要的理由是:詩的下一句已經說明了“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既然“不聞機杼聲”,那這裡的“唧唧復唧唧”當然就不是機杼聲了,而且列舉了白居易《琵琶行》裡的“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和其他的依據,認為“唧唧”是木蘭的嘆息聲。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唧唧”是蟲鳴聲。這種說法認為:“唧唧復唧唧”這句話一開始是“敕敕何力力”,無具體含義,單表聲,是當時民歌開始前的一句吆喝。然後在流傳中變化成“促織何唧唧”,意思是蟋蟀鳴叫,後來才變成了“唧唧復唧唧”。並列舉唐王維《青雀歌》“猶勝黃雀爭上下,唧唧空倉復若何。”、唐李郢《宿杭州虛白堂詩》“秋月斜明虛白堂,寒蛩唧唧樹蒼蒼。”為證,不過蟲鳴聲的說法缺乏合理的來源依據。


我認為,解讀古文,要堅持“以經解經,以文解文”的原則。究竟這裡的“唧唧”是什麼,應當在原詩中來判斷。

《木蘭詩》的前半段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詩中有“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裡的“不聞……唯聞……”和“不聞……但聞……”應當放在一起來解釋。“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這裡“聞”的主體,按照下文,應當知道就是指“爺孃”即木蘭的父母。詩中既有“機杼聲”,那就是說“當戶織”之時應當有發聲,那麼“木蘭當戶織”的時候應當有發聲而木蘭的父母“不聞機杼聲”作何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木蘭這個時候一邊織一邊嘆息,嘆息之聲被她的父母注意到了。那麼她父母為什麼“不聞機杼聲”?這裡的“不聞”指的是“充耳不聞”,“不聞”並不等於“沒有”,而是“沒有注意……,只聽到了……”,因為“機杼聲”原本正常,被木蘭的父母自然忽略掉了,而是注意到不正常的木蘭嘆息之聲。



簡單地說,那就是機杼聲客觀存在,“木蘭當戶織”與“唧唧復唧唧”是因果關係。至於木蘭的父母“不聞機杼聲”,只是對機杼聲習以為常,主觀上忽略了,也就是“久而不聞其香”的意思(這說明木蘭很勤勞,經常“當戶織”)。這裡的“聞”是很主觀的,比如下面的“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已經離家,怎麼還會“聞爺孃喚女聲”?客觀上當然不會,這裡說的是木蘭的主觀感受。

所以,“唧唧復唧唧”裡的“唧唧”確實就是機杼之聲,無需再引它證。否則,詩中又何須說“木蘭當戶織”?又如何解釋“當戶織”而無聲?


簡明自在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課本對“唧唧”的解釋為“織機聲”,讀全詩來考慮,這種解釋是客觀的。這兩句既是“興”的手法,也是寫實。這個畫面的視覺感和聽覺感都十分突出。古人用織機織布一定有聲音,這否定不了,不能用“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來否定“唧唧復唧唧”的織布發出的聲音。正是有了“唧唧復唧唧”才烘托出了木蘭“嘆息”之強烈,從而引出木蘭替父從軍的行動。

與“不聞……唯聞……”相似的“不聞……但聞……”在詩中還有兩見: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三處的“不聞”都是寫實,“唯聞”“但聞”都是突出後者,即突出嘆息聲、流水聲、馬鳴聲。

不能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來否定“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重唧唧”是套用《木蘭辭》突出自己像織機一樣反覆嘆息。


陳廣逵

象聲詞,聲音不大而反覆出現。常於北方語境中出現。如:唧唧歪歪,瞎唧唧。

在木蘭詩中,木蘭的嘆息聲和織布的聲音,交替出現。一會有織布聲音,一會有嘆息聲,描述為“唧唧復唧”,理解這句詩,應該放在一定情景中去理解,重點字是一個“復”字。有一種聲音,又出現了另一種聲音。不這樣分析,只研究象聲詞能有什麼結果呢?

隨著故事情景的發展,最後聽不機杼聲了,只聽到木蘭的嘆息聲,木蘭的心事加重了。前面的描寫,為故事的展開敘述,做了鋪墊。


李先生

"唧唧",一般解釋為嘆息聲。木蘭父親在可汗的徵發之列,而家裡又沒有成年男子去頂替,所以木蘭在織布機旁不停地嘆息。

但是,對於文學作品的理解,我一直認為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好與不好之別,只要言之有理,都允許存在。

把"唧唧"理解成機杼聲有何不可?

  1. “唧唧"是擬聲詞,更像織布機轉軸發出的聲音,很難把它和人的嘆息聲聯繫起來。
  2. 古人寫文章,愛使用比興的手法,即先言他事,以引出所詠之物。作者用織布機的"嘆息聲",引出主人公的嘆息聲,渲染當時悲涼的氣氛。
  3. 有人從"不聞機杼聲"一句,斷定"唧唧"只能是嘆息聲,我認為有些武斷。這裡可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先是織布機發出“唧唧"聲,引發木蘭的愁思,她停下手中的工作,在那裡一聲聲哀嘆。

所以,它可以是機器摩擦的聲音,也可以是人的嘆息聲,或者兼而有之。


老韓閒聊

這是《木蘭詩》的第一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裡唧唧的意思是嘆息聲。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讚揚了木蘭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曉235168

你好。

這裡的唧唧,有兩成意思:

1.織布機的聲音

下面一句說了,木蘭當戶織,說明唧唧是織布機的聲音。

2.嘆息聲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作者清楚地說出,這時只聽見嘆息的聲音,因此“唧唧”是嘆息聲。

類似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這樣一句“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唧唧就是嘆息聲。


小慄丶

樓主提這個問題讓我覺得好笑,好笑之餘又覺得樓主好像是故意的吧,不是不懂,而是懂了裝不懂為什麼這樣說呢,樓主為什麼不說“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啊,那唧唧復唧唧的聲音就是機杼聲~也就是古代織布機在織布的時候發出來的聲音,樓主提這個問題可不要想歪了其實《木蘭辭》的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思是說在古代有一位女兒替父從軍的一段故事。在清朝的時候重男輕女,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作用就是用來反對當時社會的。


美在世間

這應該從農耕時代的粗布織布機說起!其樣式從相關的影視劇作中可見其形狀。其工藝流程是先用棉花抽成棉條用紡車紡成線再由人工合成緯線在機軸上,上織布機由人工操作梭子形成經線,織一米左右將布卷在後邊的布軸上!織布機上的所有器件均為木製,在卷軸的過程中會有唧唧的木軸與軸孔的磨擦聲l唧唧復唧唧是很形象的表達|沒有見過這種織布機的可看電影《花木蘭》或電視劇《延安頌》裡大生產運動的場景可知概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