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蓬萊外海的“海上仙山”


白居易曾賦詩曰: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不知道他說的是那裡,但蓬萊外海7公里處的長島,終日在海霧裡若隱若現,我以為“蓬萊仙境”外的這樣一個島,那就是白居易所說的“仙山”了。因此,一到蓬萊,我們就急著趕赴“仙山”了。圖為駛離蓬萊的輪渡,航跡所指,就是長島了!

進出長島,都必須乘坐長島至蓬萊間的渡輪出行。渡輪航班每半小時一班,票價單程每人45元,早六點以前,晚六點後停航,航程大約四十分鐘。不過,這四十分鐘的航程你可不會寂寞,因為,一出發就會眾多的海鳥伴著航船的左右上下翻飛,煞是好看。

長島港位於長島的南小島,這裡也是長島縣政府所在地。整個長島列島位於大連和煙臺之間,扼守著渤海與黃海的門戶,由32個小島組成,亦稱為長山列島或是廟島群島,是山東唯一的海島縣。

島上也有公交車,但等車時間實在沒什麼規律可循,因此我們只能包一個車前往長島北小島的月牙灣。

月牙灣長約2公里,內凹如彎月。據說彭德懷元帥視察長島要塞時,來到這裡,脫口而出“好一個月牙灣呀!”月牙灣因此而得名。這裡的海灘,堆滿了雞卵大小,五彩斑斕的溫潤卵石,除此之外,這裡可能就剩下一個好聽的名字了吧!

從月牙灣出來,我們又乘車來到了長島最北端的九丈崖。這裡,有古代東夷族人的生活遺蹟。因東夷族以鳥為圖騰標誌,因此他們建起了鳥形的旌表,這個旌表,就是後來我們看到的華表的雛形。

長島的燈塔,高聳在九丈崖之上,為往來航船指示著方向。

這裡的岩石,破碎而褶皺,好象被什麼外力揉折過似的。不過正因為如此,在海水的映襯下,這裡的海巖反而顯得更有個性。

這塊凸伸於石階之上的鍥形巨石,被冠以“神斧”之名,看起來的確霸氣十足。

這懸崖上的橫槽,我一開始以為是古人修建棧道留下的遺蹟,後來仔細觀察,才發現這完全是天然形成的,應該是大地劇烈地質活動的結果吧。

前後不靠,左右不挨,一塊孤零零的層疊狀條石立在海邊,這就是著名的“九疊石”了。

九丈崖高約69米,是一堵延伸幾百米的懸崖峭壁,以其獨特的石質組合和高峻險要而著稱。

這裡的海灣彎曲如海鷗之雙翅,故而名為“鷗翅灣”。

伊人冠總是需要伊人來裝扮的,不然,只能是空留其名了。

出了九丈崖,駛過連接南北小島的大壩公路,我們又來到了望夫礁公園,這是望夫礁公園全景。

望夫礁公園的“鯽魚獻璽”包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唐太宗遠征高麗之時,不慎將手中玉璽掉入海中,打撈多時未果,後一條魚卻頭頂玉璽在此浮出海面,因此被唐太宗賜名“鯽魚”。







站在長島海邊遙望天際,似乎“仙山”之外隱約還有勝境。我想,“仙山”之名不過是古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不是仙山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追逐美麗風景的那種心態和愉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