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陶寺遺址考古實證,中華文明可上溯至距今5000年

提起中國,人們總會說“上下五千年”,但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究竟是如何起源的?是否有5000年之久?5月28日,“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 (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發佈會”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指出,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眾多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考古實證中,就有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

襄汾陶寺遺址考古實證,中華文明可上溯至距今5000年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佈會現場

2002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這是一項承載著“中國考古學百年夢”的工程。來自50餘家科研單位的近400名研究人員奔忙在40餘處涉及文明探源的核心遺址,以田野考古為中心,採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多學科聯合攻關,追尋中國文明的曙光。關強介紹,探源工程在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即: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豐富了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知;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了總體認知。“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幷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為其長期生長的起點,從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積澱、心理認同、禮制傳統,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髮展的基礎。

如今,經過16年探源工程的不停探索和深入,浙江餘杭良渚、遼寧牛河梁、山西襄汾陶寺、陝西神木石峁……一項項重要考古發現讓我們日益清晰地看到史前文化中透露出的文明脈動的韻律,娓娓道來一段關於中華文明日益豐滿的起源故事。如浙江餘杭良渚遺址,修建於大約5000年前,為了防止北邊山洪對城的侵害,古人在修建之前先修了一個長3.5公里、寬十幾米的巨型水壩。經考古勘測,該遺址目前發現最大規模的城址總工程量,初步估算是1200萬立方米,這樣的工程量如果動用1萬個勞動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負責人之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說,“在良渚遺址上,除高等級的宮殿之外,高等級的墓葬也在祭壇上修建,所以說這是一個階級分化相當嚴重的社會,是一個產生王權的社會。我們應該以這個為代表,在長江下游地區,距今5000年已經進入了古國文明的階段,這是一個例子。”

襄汾陶寺遺址考古實證,中華文明可上溯至距今5000年

陶寺遺址發掘現場

此外,山西陶寺遺址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最重要的實證之一。在距今約4200年,晉南臨汾盆地中就有一座面積達到280萬平方米的陶寺,這個城址內社會分化嚴重,這樣的社會,已經不再是原始的部落聯盟。在陶寺遺址中還發現了冶金術應用的實力,發現了“觀象臺”,發現了“堯”這樣的文字,所以很多考古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可能就是文獻記載中堯之都城——平陽。王巍表示,當時的陶寺雖然還沒有形成王朝,但是應該進入到王朝之前的古國文明的階段。而陝西神木的石峁遺址,也與陶寺遺址有著類似的發現,所以在距今5000年前後,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包括西遼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比較快的區域,已經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

持續了這麼久的追問,終於得到了一次肯定的回答,一箇中國之前的“中國”,逐漸清晰起來。

(據山西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