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支教18年,他是門巴孩子心中的“瑪米更拉”

來源中國軍網

林海茫茫,雲霧升騰,在朗朗讀書聲中,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這是邊陲小鎮,一個普通的早晨。

伴隨著悅耳的上課鈴聲,一位邊防軍人走進教室,走上講臺。這樣的場景,在西藏墨脫縣背崩鄉希望小學,已經上演了18年。

18年,這位邊防軍人把人生最寶貴的時光獻給雪域邊疆,獻給門巴孩子們。一本書,一支筆,一個夢想,一段艱苦而充實的堅守歲月。

人生幾何,時光匆匆。門巴孩子心中的“瑪米更拉”(門巴語:兵老師),雖然平凡,卻令人敬佩……

一次偶然機會,在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人》節目中,我看到這樣一個值得致以敬意的真實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墨脫邊防軍人周國仁。從此,我記住了這個名字。

看到這篇稿件後,我輾轉尋找,與周國仁通了電話。他說,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18年堅守邊防,巡邏邊境,18年與門巴孩子們相伴;最大的遺憾是,與妻兒相隔千里,“對不起”成了他對妻子說過最多的話。

今天,隨著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18年前門巴孩子們的貧苦狀況,已成為歷史,富民強邊的接力棒已從“周國仁”傳遞到新一代官兵手中。不少駐守邊防一線的部隊,都會定期選派文化素質高、思想品德好的官兵到駐地學校擔任輔導員,給邊關少數民族孩子們送去知識,送去溫暖。

再過幾天,就要迎來“六一”國際兒童節了,我們把周國仁的故事講給讀者,同時也向那些關心幫助祖國花朵健康成長的邊關戰友致敬!向少年兒童致以節日的祝福!

(陳小菁)

門巴孩子的“瑪米更拉”

■王添昊 李 馳 江 濤

义务支教18年,他是门巴孩子心中的“玛米更拉”

課堂上,周國仁耐心為學生答疑。王添昊

初夏墨脫,山巔的雲霧似潔白的哈達,環繞在蔥鬱的林海間,山腳靜靜流淌的雅魯藏布江,彷彿在喃喃低語。

坐落於峽谷深處的背崩鄉,安寧而靜謐。鄉里唯一一所學校——背崩鄉希望小學的操場上,孩子們在嬉戲玩耍,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

五年級一班教室內,西藏林芝軍分區“墨脫戍邊模範營”三級軍士長周國仁,正為34名門巴孩子上課。

校長白瑪說,周老師在這裡義務支教,已有18個年頭了。

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孩子,大都走出了深山。據統計,學校先後有1832人考入初中,23人考入內地西藏中學,200人考上大學。

周國仁愛這片大山中的門巴孩子們,門巴孩子們更愛他們的“瑪米更拉”(門巴語:兵老師)。

义务支教18年,他是门巴孩子心中的“玛米更拉”

周國仁的門巴學生。王添昊

1、為孩子打開一扇窗

1999年9月的一天,周國仁在營門口站哨。

換完崗,他忽然看見每天揹著書包去上學的索朗次仁,正牽著一匹騾馬、揹著豬草,無精打采地往家裡走去。

以往路過營門口,小索朗都會熱情地對哨兵說:“解放軍叔叔好。”可那天,小傢伙心不在焉,悶悶不樂……

“鍋達(門巴語:孩子),今天放學咋這麼早?”周國仁好奇地問。

“老師走了,不要我們了……”小索朗低頭說。

周國仁聽罷愣住了。望著小索朗遠去的背影,他心裡不是滋味。

後來,他專門到學校瞭解情況。背崩鄉地處大山,交通不便,艱苦惡劣的環境讓老師們望而生畏,不少人選擇“離開”。

學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小索朗所在班級因為沒有老師,不得已停課了。

一連幾個晚上,周國仁躺在床上想起小索朗那掛滿淚珠的臉龐,便翻來覆去睡不著。他的內心,萌生出一個想法:用自己所學,為孩子們打開渴求知識的一扇窗。

於是,周國仁找到教導員尚天雲,把“利用業餘時間去學校給孩子講課”的想法,一股腦兒倒了出來。

“營里正準備派人去學校當輔導員,不過教書育人是大事,你能行嗎?”望著當時年僅19歲的周國仁,尚天雲有些遲疑。

“教導員,我高中畢業在老家當過老師,沒問題!”周國仁信心滿滿。

由於家庭經濟負擔過重,周國仁高中畢業後,不得已放棄繼續追求自己的“大學夢”。“想讀書,沒書讀”的滋味,他有切身感受。

教導員尚天雲決定讓周國仁試一試,同時對他“約法三章”:對學生要盡心盡責,不準收取學生家長任何東西,教學只能利用課餘時間,不能耽誤訓練、執勤任務。

义务支教18年,他是门巴孩子心中的“玛米更拉”

看到“兵老師”來家訪,因病休學的扎西,臉上有了笑容。王添昊

2、墨脫響起朗朗書聲

經過軍地雙方協商,周國仁成了背崩鄉希望小學的一名代課老師,主要教語文。儘管訓練任務很重,但在連隊支持下,他合理分配時間,從來沒有耽誤學生一節課。

上課第一天,周國仁懵了。

講臺上,任憑他講得如何生動,孩子們只是呆呆地望著他。

“是講得太難,還是孩子們不喜歡?”周國仁心裡犯了嘀咕。

此時,坐在後排聽課的副校長丹增走上講臺說:“同學們,新老師不會講門巴語,要認真跟老師學習漢語。”

丹增先用漢語講了一遍,又用門巴語講了一遍。周國仁瞬間明白了,這些門巴孩子聽不懂漢語。而語言障礙,也是學校留不住老師的原因之一。

要教好孩子,首先要打破語言障礙。由於門巴語沒有文字,僅靠口口相傳,周國仁便拜懂漢語的達瓦老師為師。

為了學好門巴語,他用漢語拼音代替門巴語進行“音譯”,耗費近3個月時間邊學邊記,記錄了10萬餘字的翻譯筆記,漸漸疏通了他和孩子們之間交流的語言障礙。

當時,墨脫尚未通公路,大雪封山期長達七八個月。

學校沒有合適的雙語教材,周國仁就自己摸索編寫;開山了,他用自己的積蓄,委託親戚朋友從縣城採購書籍;沒有粉筆,他用木材燒成炭,在白木板上書寫。

對一些因病休學的孩子,無論多麼偏僻的山村,周國仁堅持每週家訪一次,給孩子們“開小灶”。

“只有插上知識的翅膀,生活在大山裡的門巴人,才能真正走出貧困。”周國仁深諳這個道理。

他說,如果說經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過的日日夜夜,就是我最大的財富。我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讓門巴孩子更多地瞭解外面的世界。

义务支教18年,他是门巴孩子心中的“玛米更拉”

講起學校的變化,周國仁喜笑顏開。王添昊

3、“編余老師”的最大心願

這幾年,墨脫的路通了,背崩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崩鄉希望小學也發生了鉅變——

孩子們穿上了嶄新的校服,教室整修一新,還配備了投影儀、滑動黑板;教學也從當初的語文、數學,拓展到涵蓋美術、音樂、體育等多門課程。

兩年前,鄉里還給學校買來幾頭奶牛,讓孩子們每天能喝上新鮮牛奶。

如今,優厚的政策支持,日趨成熟的軟硬件設備,吸引了不少內地老師前來這裡支教,老師從“缺編”變成了“超編”。周國仁也從當初的“代課老師”變成了“編余老師”。

雖然“編余”了,但他心裡高興,也沒有閒著。

在周國仁建議下,學校開設了國防教育課,由他定期講授邊防知識;每隔一段時間組織一次軍營體驗活動,讓學生們與邊防戰士一起學習、讀書。

“點亮孩子們的心燈,照亮他們的人生路,看著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有了出息,我就覺得值得!”周國仁說。

今年是三級軍士長周國仁服役的最後一年。聊起將來的打算,這位戍守墨脫邊防20年的老兵,一時語塞……

18年,周國仁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墨脫。學校裡的老師換了一茬茬,而他始終在這裡堅守。

周國仁永遠忘不了,那難忘的一幕。

2003年7月,他所帶的畢業班學生全部考上了初中,其中有7名學生考入內地西藏中學,這是墨脫縣第一次有學生考入內地西藏中學。

通知下發的那天,背崩鄉群眾敲鑼打鼓,熱鬧得像過年一樣……

鄉親們湧上來,給他獻上一條條潔白的哈達。

陽光出來了,山間的雲霧散去。周國仁深情地說:“我最終會離開這裡,心中雖有太多的不捨,但更多的是滿足和幸福。這滿足和幸福,有一多半是門巴孩子們給的。”

作為“編余老師”,他最大的心願就是:門巴族鄉親們能夠伴著新時代的腳步,生活得更加幸福!

义务支教18年,他是门巴孩子心中的“玛米更拉”

雙休日,周國仁到學校陪住校學生做遊戲。王添昊

义务支教18年,他是门巴孩子心中的“玛米更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