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會的由來

過去,每年三月初三,四川忠縣都要舉行“三月會”。在這一天,人們抬著一個名叫土主爺爺的神像上街,有儀仗隊,旌旗招展,鑼鼓喧天。跟在後面的有玩龍燈的,舞獅子的,盡情歡樂,十分熱鬧。全縣農村裡的人,走幾十裡地甚至一二百里地,趕來城裡看“三月會”。住在城裡的居民,家家戶戶穿新衣服,張燈結綵,放煙火放鞭炮,像過節日一般熱鬧。為什麼興這樣一個節日,這裡有一個很感人的故事。

三月會的由來

傳說春秋戰國時候,忠縣城曾經是巴國的一個重要城邑。駐守這個山城的將軍叫巴曼子,他是一個賢明的地方官,十分愛護老百姓,人們過著和平安寧的生活。

不幸,有一次巴國突然遭到南面一個鄰國的入侵,形勢十分危急。巴國國小,又沒有防備,一下打了敗仗。巴國不得不向東邊強大的鄰國楚國請求援救。楚國是五霸之一,兵強馬壯,他答應了巴國的請求,出兵援救。楚國出兵後,巴國的敵人被趕走了。但楚王是一個十分自私貪婪的人,他從不白幫忙,剛替巴國趕走了敵人,他便提出一項要求:要巴國割讓他三個城池做報償。忠縣是楚王要求割讓的三個城池之一。

巴曼子雖然知道,楚國一心想稱霸,東征西伐,耀武揚威,但萬萬沒有料到,楚王會提出如此苛刻的條件。巴國人民被迫打仗,田地荒蕪,家破人亡,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怎忍心讓自己的人民再去楚國受罪?城裡的百姓,也紛紛來向巴曼子請求,寧願以其他財物獻去報償楚國,絕不願歸楚國。

巴國國王聽了人們的意見,派使臣去求見楚王,對楚王說:“巴國國小城少,願意以其他財物奉獻楚王,保留三個城池,求楚王開恩。”楚王卻把臉一沉,帶幾分生氣的說:“我說出的話是不能改變的。你回去轉告巴國國王,快獻三個城來,要是再延遲,我將派兵前去討伐,那就休怪我無禮了。”

巴國使臣回國,三個城池的百姓在路旁迎接等候消息。當聽到楚王的無理要求後,大家都滿腔義憤,決心和楚王決鬥,立誓保衛三個城池。巴曼子更是茶飯不進,坐臥不寧。他想:如果割城,百姓不願;如不割城,楚王以兵相侵,老百姓要遭受更大災難。他尋思不出對付的辦法。

這天,楚國派兵來討城了,巴曼子從容不迫的接見了楚國使臣。當使臣逼巴曼子立字交城的時候,巴曼子回答說:“城裡的百姓都不願去楚國,因此城不能給。我寧願把我的頭顱割下頂替城池作報償,請使臣帶我的頭顱去獻給楚王。”說完,就取下自己隨身佩戴的青銅柳葉劍,割下自己的頭。

楚國使臣嚇得目瞪口呆,只好提著巴曼子的頭顱去報楚王。楚王也嚇驚了,他聽使臣稟報後嘆息說:“既然巴曼子都這麼不怕死,老百姓更不怕死了,如果三城百姓誓死不從,興兵討城也沒有用,就放棄三城罷了。”這樣,楚國再沒有派兵討城了。

巴曼子用自己的頭顱保住了巴國城邑,包住了百姓平安歡樂的生活。人們十分感激他,給他立了一個廟,叫土主廟,三月三日,是他砍頭的日子,百姓都抬著他的塑像遊行,隆重紀念他。這一天稱作“三月會”。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忠縣人民都知道巴曼子刎首留城的故事。

三月會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