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李白的《靜夜思》不符合平仄,該怎樣看?

萬哥153678850

有人說,李白的《靜夜思》不符合平仄,該怎樣看?我只能說此人的眼界太過於短小,而這個問題又顯得十分可笑。就如同有人說和尚的頭上沒有頭髮,該怎麼看?女人穿裙子,該怎麼看?嬰兒會啼哭,該怎麼看?

李白的《靜夜思》原本就是五言古絕,非要說它不符合五言近絕的平仄,豈不是無事生非嗎?和尚原本不留髮,卻非要說和尚怎麼沒有頭髮?

縱觀如今所收錄的李白詩近1010首詩詞中,古體詩佔盡一大部分。李太白除了七絕極好之外,他最大的詩歌成就在於古風體,即是古體體。比如名留千古的《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等等之古風體都不符合平仄,該怎麼看?古風體之所以稱之為古風體,是相對於南齊產生的聲律詩、唐盛行的格律詩而言的。在之前並沒有古體詩、近體詩的說法,就如同我們今天將古體詩和近體詩統稱為古典詩,而五四興起的白話詩稱為新詩。在唐時,格律詩就是新詩。從遠古時期的《彈歌》到唐的格律詩,中間經歷的無數了詩體,而各種詩體或多或少都它自身的魅力,是別體無法取代的。

李白作《靜夜思》本身就是古絕的詩體構思,你卻非要將它按不合近絕的格律來處理,這不僅是對詩體匱乏的表現,同是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像唐代許多詩人都作過古絕。而南朝鮑照、謝朓、庾信都是古絕大家,難道唐人李白就作不得古絕了嗎?我們今人同樣可以作古絕,也可以作近絕。


怪譚先生

《靜夜思》不符合格律,卻在《唐詩三百首》中的“五絕”中,加之是詩仙之作,於是很多人將此詩作為格律詩也不必死守格律的“鐵證”(至少在《今日頭條》中我就見過不下三位,其中一位粉絲還較多),說得理直氣壯!對這個問題,最好得弄清楚唐詩的發展脈絡。

唐詩的發展,脫胎於魏晉南北朝的五言、七言詩。但到後期,大量文人沉湎於暮氣沉沉的宮體詩。到了初唐,王楊盧駱及張若虛等詩人開始尋求變革。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發揚齊梁時已著手的韻律(平仄),二是內容境界拋棄之前囿於宮體的風氣。於是有了初唐詩風的耳目一新,比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王勃的《滕王閣詩》等。至初唐末,已基本形成這種境界開闊、韻律講究的詩風格局。到盛唐,詩人們繼續著這種詩風,以王維、李白、杜甫為代表,對韻律更深入的進行探索。並最終以杜甫為代表,形成了固定的格律形式。

所以,初、盛唐是格律詩的探索和形成階段!本人多次強調過,作為近體詩的格律學習,對於初、盛唐詩,得慎重,要區別對待,不能逮著一首特別是名家的,就作為格律的“範例”!以李杜為例。肯定都對格律有探索研究,但李白更側重於胸意的率性直述,所以他的詩顯得灑脫。而杜甫,相對李白更側重於韻律的探索,所以杜甫的詩,更具格律示範。

回到問題。現在我們一說絕句,基本上是指律絕。而《唐詩三百首》中包括古絕。一些是由樂府詩脫胎而來。《靜夜思》即為此淵源的古絕!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平仄仄仄平)

舉頭望明月,(仄平平平仄)

低頭思故鄉。(平平平仄平)

從單句看,除了首尾兩句合律,中間兩句不合(失替)。出句與對句也失對。聯與聯間失粘。

這就是一首古絕(淵源上脫胎於樂府的古絕)!

總之,對於唐詩,尤其是名家的,我們得放在唐詩發展的脈絡中看待


普舍齋

李白的《靜夜思》,記得讀小學的時候己會背誦,幾十年過去,現在並不陌生。我們首先要弄明白,《靜夜思》是一首古體詩,古體詩是不用講平仄的,那當然不符合平仄,若符合平仄,就叫格律詩:五絕了。我們通常習慣把格律詩叫五絕,五律,七絕,七律。排律。它們有固定的格律,規則,要求。(這裡不贅述。)而不符合格律的古詩我們叫古體詩(古風,樂府,短歌行……而古風中有不用講平仄的五言,七言,字數,句式與五絕,五律,七絕,七律一樣。不少人把它與格律混在一起)

《靜夜思》,是古體詩是毫無疑問的,可用五絕的首句平起平收去對照,王力先生巜詩詞格律十講》也分析:拗句(失替,)失粘,失對。而有的所謂老師,大咖,學者,“恬不知恥”,不學無術,夜郎自大,濫竽充數,掩耳盜鈴,硬說是五絕(格律詩),自我標榜,連王力先生都不如他。王力先生在古詩詞研究,古漢語研究是中外學者都敬服的。

把巜靜夜思》當作格律詩,還按其格式寫的詩,說是五絕,識聲偷笑,不知者則被誤導。令我想起廣場上的耍把戲,贊聲一片,好不熱鬧!但,畢竟頭條上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平臺。不少有識之士,不是那個專家,大咖,老師說了算。什麼叫格律詩,什麼叫古體詩,這入門常識,相信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詩詞愛好者都知道。在這裡魚目混珠,在這裡吹牛皮,王婆賣瓜,有什麼意思?要有人識貨買貨才是有市場。我只看到奇葩一朵!


石湖老土

謝謝信任邀答!

在平水韻中,將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中的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視作平聲;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古代的“入聲”視作仄聲。這就是古格律詩聲韻系統中所說的“平仄”。古人格律詩須按古聲韻系統(平水韻)來創作審美。

格律詩詩句中漢字平仄,是按“兩兩交替”的音步變化,形成突出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的聲律美。

格律詩按詩句字數分類,常見的有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絕句四句,律詩八句。絕句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要求平仄相反,詩家稱之為“對”;第二句和第三句要求平仄相同,詩家稱之為“粘” 。“粘對”是格律詩區別於古體詩的基本規則要求 。古人詩作品中,不“粘”不“對”的詩是古詩,不是格律詩。

格律詩起於唐,盛於宋,成熟於清,歷代詩家在格律詩創作審美實踐中,不斷髮展完善至今。

李白的《靜夜思》成於唐,是古詩,不是格律詩!古體詩只講押韻,不講“粘對”。說它是“絕句”,應是收錄版本的體裁分類失當!

古詩與格律詩只是體裁分類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意境好而流傳千古的古詩也不少,《靜夜思》就是很好的見證!任何借“以律害意”將格律詩平仄規則與“意境”對立起來的創作審美態度是不科學且不可取的!思想內容與相應體裁形式的完美統一,才是詩聯創作審美的最高追求。



謝謝各位光臨指導!

謝謝探討交流!


詩聯創作審美

1、《靜夜思》是不是絕句?

《唐詩三百首》確實是將之列入五言絕句那一卷的,但問題是18世紀的蘅塘退士這樣分類是否就一定正確?他離我們不到300年,卻離李白超過1000年,所以不能以唐三百作為依據,《靜夜思》無法確定是否絕句,也可能是五言古體詩。



2、古體詩對平仄有要求嗎?

古體詩是指初唐近體詩(格律詩)出現之前的各種詩歌體裁,和格律詩不同的是,古體詩一般只要求押韻,平仄不限。

3、五言絕句平起入韻的格律要求是什麼?

五言絕句大體有四種基本格律要求,其中平起入韻指的是第一句第一字是平聲且尾字押韻,這種情況格律要求如下: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其中⊙是指平仄不論。

4、按目前的格律要求《靜夜思》合律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按平水韻分析,平仄如下: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很明顯,《靜夜思》是不符合五絕的格律要求的。



通過以上幾個小問題,再回到問題本身,既然《靜夜思》不一定是五絕,那當然不能按五絕的格律來要求,如果是五絕,那麼雖然不符合五絕格律要求,但是意在律先,不能為了合律而失去詩意,而且這首詩用接近平水韻表的粵語或潮州話朗誦,都是不覺拗口的,格律是為了讓詩更有韻味,如果一首詩不合律但很有韻味,那麼就不合律好了,李白是天才,他做到了。

至於六甲番人本人寫詩為何還是嚴格遵守格律要求,那是因為六甲番人能力不足,沒法做到脫律而韻。

希望以上分析能幫助您理解格律詩和格律,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有人說,李白的《靜夜思》不符合平仄,該怎樣看?

這句話說得沒有錯誤,如果不知道李白的《靜夜思》不合格律的話,應該謝謝對方告訴您這個知識。

現代人從小就學《靜夜思》,而且也知道教自己的孩子背這首詩,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首詩不是格律詩,因為中小學的老師不教舊體詩還要分古體詩和格律詩。

在《唐詩三百首》裡,靜夜思是在《五言絕句》的目錄裡,而《唐詩三百首》是不能夠拿來當做是否符合格律的標準的。這本書裡的七言絕句有個別失粘的出律的現象,但是大部分是格律詩。而五言絕句裡律體的絕句和古體的絕句幾乎各佔半壁江山。

《唐詩三百首》中的五言絕句有這幾種:

一、古體絕句:

王維的《竹裡館》、《鹿柴》、《雜詩》;裴迪《送崔九》;祖詠《終南望餘雪》;孟浩然《春曉》、賈島《尋隱者不遇》等....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二、律體絕句

1、標準的律體絕句的有:王維《相思》、王之渙《登鸛雀樓》、杜甫《八陣圖》、白居易《問劉十九》、李端《聽箏》等.....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2、拗體的律絕句有李商隱的《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第一句五連仄,第二句平平平仄平救拗。

3、飛雁入群格-末句用了鄰韻的律體絕句,元稹《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宮和紅是一東韻,宗是二冬韻,這種押韻有種叫法飛雁入群格,嚴格來說是出律。


結語

至於詩寫好不好自然與格律平仄無關,馬是好馬,鹿是好鹿,但是指鹿為馬就不對了。一首詩是不是格律詩應該在九年義務教育中教給孩子們,中國的文學大部分是詩歌的文學,這種詩歌最基礎的知識應該讓孩子們知道。

大家應該知道《靜夜思》不合格律平仄這個問題,在民國以前的啟蒙教育中是不存在的,這是現代教育的疏漏。

關於唐詩三百首,老街寫過幾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看一看:《老街詩詞閒話60-唐詩三百首格律淺析下篇律詩與絕句》、《老街詩詞閒話59-唐詩三百首格律淺析上篇樂府與古體詩》、《老街詩詞詩詞閒話81-藏在《唐詩三百首》裡的12種奇怪的律詩》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1.《靜夜思》不符合平仄?哈哈哈😄,先讓我笑一分鐘!😄。就因為《靜夜思》“長得像”五絕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要按照五絕的要求去衡量嗎?那杜甫的《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長得還像”五言律詩呢,是不是就要按照五言律詩去衡量啊?壞了!王維的《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就六句,她比五絕多兩句,她比五言少兩句(哈哈,是不是應該讓小嶽嶽再編首歌啊😄)那王維是不是不會寫詩了!?

2.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按種類分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詞、曲。這些在網上都能查到,我這裡就不展開了!就題主所說的《靜夜思》,其實是唐代詩人老李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就是五言的古體詩: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新詩體。

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但每句五個字的句式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既不同於漢代樂府歌辭,也不同於唐代的近體律詩和絕句,故稱五言古詩。這些網上也能查到,我這裡也就不展開寫了!給大家舉個例子吧:大家都知道檯球吧?檯球常見的按球數可分為:22球(斯諾克)、16球(含母球)、9球等等。特別是9球和16球,球的大小、球桌大小都差不多,但你不能按打9球的規則去要求打16球的,反過來也不行!所以,你也不能按五絕的要求去要求《靜夜思》!就是她再像也不行(確實像,其實就2個半字不符合五絕,我會在下面說)

3.《靜夜思》確實像五絕,要不一些所謂的“文化人”把她按五絕要求呢!我看了一下,如果按五絕:平起首句押韻,平水韻七陽來看,也就首句的“明”,第二句的“上”和第三句的“頭”這三個字平仄不對,而且“明”字還可平可仄,最好用仄,所以我說是“兩個半字平仄”不對!😊

再有,聽說還有一個日本版的《靜夜思》。據說:一位在日本留學的華裔初中生髮現李白的《靜夜思》在日本的版本與中國不同,經過仔細研究發現,日本是原文,中國則是明朝以後為普及詩詞而改寫的山寨版。日本版本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與中國除去“床”字通“床”字外,“看月光”在中國是“明月光”,“望山月”則是“望明月”。我不知道真假,但我覺得有些道理。要是那樣的說,唐老李這個《靜夜思》就“上”和“頭”不符合五絕的平仄要求了,所以說確實像五絕!但,再像也不是!聽說有人長得像奧巴馬,因為長得像還掙了好多錢,但再像也不是奧巴馬!還聽說瀋陽有個烤串的長得像金正恩,但是,再像也不是!就像是同卵雙胞胎,古體詩和近體詩,再像也不能互相要求規則!

4.最後,既然說到《靜夜思》像五絕,那我就按五絕的要求改一下這首詩,讓大家見笑了😊🙏

現代老李(我也姓李😊)改唐代老李《靜夜思》: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平水韻七陽

床前看月光,

疑似水邊霜

抬眼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


李永利72

這個問題如同是這樣問:

有人說,李清照不像男人,你怎麼看?

蘇東坡不是唐朝人,你怎麼看?

問題是,李清照本身就是女人(當然不像男人);蘇東坡是宋朝人(當然不是唐朝人)。

迴歸到這個問題一樣,李白的《靜夜思》本來就是一首古體詩(不是格律詩),當然不合平仄。因為我國的詩分為兩大類:古體詩(古風)近體詩(格律詩)。格律詩才講究平仄分佈格律,在唐朝出現定型。古體詩本身就不是按平仄要求來作(古體詩不作平仄要求),所以是不能按平仄來衡量的。

其實,李白詩歌成就貢獻最大的是七絕和樂府(古體詩)。《靜夜思》就是一首五言古詩(不是五言絕句)。李白除了擅長七絕之外,許多很有名的名篇是古體詩,如《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蜀道難》《金陵酒肆留別》《三五七言詩》等。

古體詩和格律詩(近體詩)就好像兩種類型的美女,格律詩就像一個大家閨秀,嬌豔富貴;古體詩就像小家碧玉,樸素雅緻,清純秀氣。各有雅緻,各有風情,優秀篇章都是美麗無比。


夢到隋唐

請問《靜夜思》怎麼就不符合平仄了。哪位大仙知道唐代文字的讀音跟現在一樣?每個字的平仄跟現在也一樣?請拿出證據來。難道詩仙李白不懂平仄?

我可以肯定的說:“唐代語言和文字絕對不是現代的普通話和國語。”但也不是人們自以為的長安話或陝西話。因為沒有人能穿越到唐代,而且那時也沒有漢語拼音。說李白的沒《靜夜思》不符合平仄,就是譁眾取寵,沒有證據的,頂多以某某所謂專家的話作為證據。

他們的證據是“疑是地上霜”,的上字不應是仄音,什麼應該和不應該的。首先李白寫這首又沒有告訴大家,我這詩就是絕句。二是李白寫這首詩是觸景生情,脫口而出。沒有賈島的推敲。純樸的語言能引起無數浪子的共鳴,朗朗上口,廣為流傳。

這一年李白從四川老家遊學到揚州。他才26歲。思鄉心切,所以就在客棧寫了這首被人挑刺的作品。古代26歲,是成家立業的年齡,人很成熟了,不似當代某些青年,打打遊戲,混混日子。李白對詩的平仄豈能不懂?只有一個理由,是現代人把李白的詩裝進本不該屬於他穿的套子裡了。


老薑聰蒜

絕句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僅指五言四句的小詩,除了要押韻以外其他無任何要求。而七言絕句是唐代及以後的事了。當格律詩形成以後,詩人們在創作絕句的時候,受格律詩的影響,也把絕句按格律的要求寫成律句,為了與以往的絕句以示區別,稱為律絕。實際上,絕句這種詩歌體裁古已有之,乃自然而然形成的,並非某個人或某個朝代的產物,只不過是直到南北朝時期才有人稱之為絕句而已。因而《靜夜思》稱為絕句並無不妥,更非可笑。現在網絡上就有這樣的一撮人,不學無術,懶惰成性,遇到問題不查正,僅憑道聽途說得來的知識,專一以噴別人過嘴癮,噁心別人愉悅自己為能事,說什麼只要標絕句就要合律,不合律就是讓人“笑掉大牙”的笑話;更為瘋狂的是,竟然拿後人的規矩去約束前人,簡直就是歇斯底里,恬不知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