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长使员工在班组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结束篇 再论班组建设

——把班组建设成中国工人实现梦想的地方

班组长使员工在班组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当下中国人都在议论“中国梦·我的梦”如何实现的问题,“梦”及梦想就是人在“善”前提下的愿心欲望与价值追求。

“班组建设即人建设”,也就决定了班组建设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只是“班组管理方式与方法”的建设,而根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中国工人在班组“实现梦想”的建设;也不仅仅只是单纯在班组“追求效率与效益”的价值取向,而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中国工人在班组的自由劳动中“创造幸福及幸福生活”的价值取向。

所以,班组建设必须螺旋式上升而回归,回归到60多年前马恒昌小组及时代所开创班组建设及活动的原因与本源上来——让中国工人在企业中真正具有主体性(主人翁)地位,让中国工人在企业中真正具有主体性(主人翁)地位的价值体验,从而在班组的自由劳动中实现梦想——创造幸福及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创造了效率及效率活动的样式——班组建设。

班组长使员工在班组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班组建设必须凸显从人的维度定义班组:

人的存在一般具有三个维度的经验体验:

一是“空间”维度的经验体验;

二是“时间”维度的经验体验;

三是“自我”即人的维度的经验体验。

对于班组的定义,人们习惯、普遍性地从空间维度、静态定义班组,班组是:“企业基层的一个作业单位,是企业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客观性存在的地方”;

从时间维度、动态定义班组较少,本文凸显出来,班组是:“企业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交互性组合而使生产力物理性实现的一个过程,也就决定了班组是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实现的源泉”。

通过这两个维度定义班组,人对班组性质所得到的经验体验是截然不同:

从空间维度、静态定义班组,会认为它很“小”,小到仅是企业的一个“细胞”;

从时间维度、动态定义班组,会认为它很“大”,大到是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实现的源泉。

随着对企业基层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正在逐步从空间维度过渡到时间维度上来理解并定义班组,由此逐渐确立班组对企业重要性与关键性的价值认知。

然而,通过检索从人的维度定义班组几乎没有,随着对中国企业班组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从人的维度定义班组,具有对班组性质更本真意义的理解,从而开辟对班组认知的新天地。从人的维度定义班组,班组首先是:“中国工人安身立命”的地方;其后是:“中国工人追求幸福及幸福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中国人目前所提倡的“中国梦·我的梦”即中国工人“实现梦想”的地方。

人无论如何发展,也无论发展到何种文明程度,既然是人,就必然存在着梦想,也就决定了人的现实存在总是与梦想实现之间具有距离与落差,正因为人总是存在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与落差,从而必然产生“创造性张力”,这就是人的本源性存在,也构成了班组本源性存在的基础。

所以,从人的维度定义班组,班组建设的本源性动力应该缘于班组员工的本源性存在及本源性需求,而不是所谓外部环境即上级领导的重视与否。也就是说,外部环境对班组建设及活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由于中国企业班组建设及活动的决定性意义本质上就存在于班组,也就决定了在班组建设及活动中激发班组员工本源性存在,而去实现梦想的创造性张力,其主导性力量是班组长。

也就是说,关键是班组长如何运用智慧、真情去“把劳动赋予价值”,从而体现出“劳动对人的意义”——实现梦想,激发班组员工本源性存在的创造性张力,从而在班组的自由劳动中创造幸福及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创造效率及效率活动的样式——班组建设。

班组长使员工在班组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凸显从人的维度定义班组的实践意义: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最近召开了一次班组建设讨论会,在讨论的过程中班组长们谈到他们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由于负责长江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保证船舶安全平稳过闸是他们的首要职责,所以安全生产的压力非常大;又由于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工作绩效主要体现在安全生产质量而不是具体生产经济指标的刺激上,10多年来周而复始程序性地工作及安全生产压力,使大家心理都进入了疲劳期,特别是50岁左右的班组员工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工作是舞台,如何使生命活得更精彩。

面对如此困境,如果仅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定义并理解班组,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班组长们所面临的困境,似乎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因为,班组就是为了工作及工作需要而存在的,人在班组中的存在同样也是为了班组中的工作而存在,从管理哲学意义上理解:“劳动是主体、人是客体”,体现出的是“人对劳动的意义”。所以,沿着这样一个思维路径前行,员工的心理疲劳从根本上是解决不了的,似乎只有自我心理承受与自我心理克服。

如果从人的维度定义并理解班组,似乎能打开解决问题的另一条思维路径——这是因为,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始终存在着对“活着意义”的理解及领悟,劳动只是人对“活着意义”理解及领悟的一部分。所以,人在班组中的劳动不是他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他生活的唯一,人生活的全部或者唯一是在“我”及“我存在”基础上的“自我价值追求”及实现过程——体现出“活着的意义”。

那么,如果把班组中的劳动赋予了“我”追求的“价值”,通过劳动满足“我”的价值体验,虽然是同样的劳动及劳动形式,但是“人”对它的感觉与体验就会不一样。由此,从人的维度定义并理解班组,管理哲学意义上“人是主体、劳动是客体”,体现出“劳动对人的意义”。

所以,面向未来的班组建设,班组长应该努力使班组中的劳动成为员工价值情感的载体——不仅为自己,更为家人、他人而劳动,并得到价值对象的认可。也就是说,班组长应该努力使员工在班组劳动中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情感体验,从而构成班组劳动是员工实现梦想的劳动,班组存在是员工实现梦想的存在。

班组长使员工在班组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凸显从人的维度定义班组的建设实践:

既然梦想每个人都有,班组长在班组开展班组建设及活动的落脚点,就是有针对性认识并理解每个员工的梦想是什么?具体来说,针对50岁左右的班组员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的班组长们应该考虑的是: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人的个体需求分两个层面,

一是自然属性需求即物质层面,

二是社会属性需求即精神层面,

梦想主要属于人的精神层面即社会属性需求。自然属性需求主要体现个体的“生存需求”;社会属性需求主要体现个体的“亲和需求”和“成就需求”。在社会物质条件即“生存需求”能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员工个体社会属性即精神层面的需求——“亲和需求”和“成就需求”,将是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的需求。

从人的时间维度,“成就需求”一般体现在人生的年青时间段,“亲和需求”一般体现在人生的中、老年时间段,例如,年龄在50周岁左右的班组员工,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体现他社会属性需求的主要是“亲和需求”,次要的是“成就需求”。“亲和需求”主要涉及到对家人或者他人的吸引力以感到安心和被接受,并具有如下特征:

(1)对家人或者他人情感具有真诚的兴趣与关心;

(2)倾向于遵从家人或者他人的期望,特别是那些他看重的人;

(3)强烈希望从家人或者他人身上得到安心感和赞同;

(4)为了亲和需求可以牺牲个人利益。

所以,班组长应该有针对性认识并理解每个员工的梦想是什么,并创造班组员工梦想能实现的环境及环境机制,对员工个人梦想施加正面影响,强化员工实现梦想的心理预期,从而调动员工对自己劳动及劳动意义的重新认识,使之创造效率及效率的活动样式,让员工在实现班组目标的劳动过程中个人的生活梦想也得以实现。

班组长使员工在班组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结束语:

班组建设系列讲座伴随读者这么久,到此说“再见了”。但是,中国企业的班组建设及活动却没有“再见”时候,它是以马恒昌及“马恒昌小组”为代表的中国工人,在建国初期通过新、旧社会对比而产生“主人翁”意识——认为新社会的工作不仅仅只是谋生,而是在为自己、也为别人创造幸福及幸福的生活,从而在班组劳动中自觉开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基层员工自主管理、技术改善和劳动竞赛活动——其本质意义是中国工人“把劳动赋予价值”,使其在劳动及劳动对象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它是中国企业班组建设的灵魂,也是中国企业班组建设发展及班组建设参与者自我支持而生生不息的源泉。

总之,班组建设系列讲座最后的结束语是:“班组建设即人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