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起源,是否真為漢文帝慶祝勘平諸呂之亂所設?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節日,亦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傳統習俗有出門賞月、點花燈、放焰火、猜燈謎、吃元宵等等,如今更有廟會民俗表演,煙火秀等諸多慶祝,這一天晚上大家喜氣洋洋,各種娛樂不一而足,可謂是普天同慶,最是歡天喜地。

元宵節的起源,是否真為漢文帝慶祝勘平諸呂之亂所設?

談起元宵節的起源,傳說最多是源自漢朝,那時漢高祖劉邦駕崩,太子劉盈繼位,只是朝政都把持在呂后手中,劉盈病逝後,呂后更是大肆分封呂氏子弟為王,控制禁軍,這些舉動嚴重侵害了劉氏宗親的利益,呂后去世後,周勃、陳平與齊王劉襄共同誅殺了呂氏諸王,平定呂氏禍亂。等到漢文帝劉恆繼位,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便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起源,是否真為漢文帝慶祝勘平諸呂之亂所設?

但事實上民間傳說多有附會,據《十二本紀·呂太后本紀》記載,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高後病重駕崩,諸呂欲為亂,九月被平定,所以周勃平諸呂之亂根本就不在正月十五,文帝紀念定元宵節之說也就不足採信。

然而元宵節的發端確實源自於漢代,漢代時朝廷崇拜的主神、天帝為太一神,每年都有大型祭祀活動。漢武帝時因沿用秦時曆法《顓頊歷》誤差嚴重,司馬遷建議改定曆法,武帝同意,並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議造《漢歷》,曆法更定後頒行,武帝改年號為太初,這部曆法也被稱作《太初曆》。新的歷法定正月十五為祭祀太一神的日子,於是正月十五這一天首次被賦予重大含義。

到了東漢明帝佛教東傳,結合漢代風俗,定正月十五日為眾僧眾瞻仰佛骨之日,這一天燃燈禮佛,隨著崇佛日盛,這個習俗也在民間盛行。

而同時東漢時張陵創立正一盟威道(天師道),尊老子為教祖傳播教義,並開始祭祀天地水三官天神。到了魏晉時期,尤其是東晉時,三官大帝的信仰更盛,並進一步將上中下三元神合二為一祭祀,上元是天官,賜福;中元為地官,赦罪;下元為水官,解厄,三官大帝也被稱作三元大帝,定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誕辰,七月十五為中元地官誕辰,十月十五為下元水官誕辰。

元宵節的起源,是否真為漢文帝慶祝勘平諸呂之亂所設?

而至唐代立國,因其國姓為李,奉李耳為始祖,並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以道教為國教,自然作為道教的節日的正月十五上元節也就成了盛大的節日,加之歷代以來佛教等諸多風俗影響,上元節這天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故唐代以來上元節作為我國重要的節日地位開始確立起來,到了宋朝,由於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上元節的娛樂花樣名目更是繁多,自夜達旦君民同歡,極大豐富了節日內容。

而上元節最重要的花燈遊樂都在晚上,故也被稱作元宵節。因此元宵節是經過漫長的發展,融合佛道及各類民俗習慣漸漸形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盛大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