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探險”這個詞已經被用濫了。其實倒真不是往那片神秘的土地上插個旗,或者寫個“到此一遊”證明去你過那麼簡單。

它更多的是要承受一種內心的搏擊,把自己置身於一定要拼命的境地,你就不得不全情去投入,到那時,就會發現沒有什麼是不能適應的。只是在我們當下的生活裡,基本上沒機會讓你體驗到這種被迫要小小掙扎一番的“險境”。

但我之前完成的那場試駕,就是這樣的一次體驗。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當然,你想要駕駛一輛能適應所有地形的汽車,去完成一場驚險之旅,不一定非要踏遍世界各個角落,去美國、意大利、奧地利、摩納哥、冰島這些地方,我們的選擇就在雲南的騰衝,騰衝境內多高山,最高海拔3780米,最低海拔930米。

而且這裡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和印度大陸板塊交匯處,地殼運動活躍,頻繁劇烈地震曾引發火山爆發。光縣城內就分佈著90多座火山錐、火山口、火山湖,連當地人蓋房、鋪路用的石頭都是火山岩。

我們的探險駕駛之旅從這裡開始。

我們去往的是一座荒山,沒有鋪好的柏油盤山路,沒有車開過的痕跡,地面上除了怪石就是黃土了。但我從來不擔心任何一輛路虎會爬不上這裡,你想啊,如果連它都趴窩,估計很多人要對尾標上的“LandRover”扔雞蛋了吧。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到騰衝就到中緬邊界了。在縣城的中心街道上,矗立著徐霞客揮毫書寫“極邊第一城”的雕塑,整個騰衝還是坐在火山口上過日子的。地質學家說那些火山是休眠火山,一時半會兒不會鬧事。

當我到達騰衝時,整個小城剛剛經歷了一場滂沱大雨,天空卻開始漸漸放晴,這恰如其分地替我表達了見到路虎攬勝星脈那一刻的心情。

那輛紅色的攬勝星脈緩緩地駛入我的視線,為周遭那灰濛濛的無甚特色的街景平添了一抹亮色。我不是第一次見到攬勝星脈了,但新的發現在不同的環境中反倒接踵而來。我再一次看見車身上那些新的線條,長長短短,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刻意凸顯,或是漸漸收起消失不見。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就好像我在7年前第一次見到攬勝極光一樣眼前一亮。同樣都像是一臺直接從車展的展臺上開出來的概念車。它有標誌性的蚌殼式發動機艙蓋和懸浮式車頂,一看就知道屬於攬勝家族;但新鮮的玩意兒又有很多,比如帶防夾功能的隱藏式門把手、細長形的矩陣式激光大燈、傾斜角度更大的D柱等等。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老實說,在我看來,攬勝星脈最大的優點是好看,完全就是一款標準的看過圖片就能讓人產生衝動馬上要去買下的車,至少我身邊有不下5個人有類似的衝動。

這種衝動,路虎的設計師稱之為“共鳴”,在極光之後,他們就經常提到這個詞,他們覺得這種大膽的設計能激發起人們的一種共鳴。也就是在極光之後,你會發現設計成為了路虎的重中之重,設計師對產品有較大的話語權,工程師會盡量去達到設計師的意圖,這有點兒像蘋果公司的風格。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回過頭來,我們怎麼去看待攬勝星脈?

定位上它介於攬勝極光與攬勝運動版之間,算是開創了一個新的消費群體,但它又能吸引到那些想要升級車型的攬勝極光車主。它仍然屬於攬勝家族,不光這樣,它還和1970年的攬勝原型車有同一個名字——“Velar”。說起來,這個名字的背後還有一個秘密。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大概是1969年,路虎想要造一款有越野能力的豪華汽車,於是,一款獨特的工程樣車便被造出來了。當這款車從索利哈爾工廠的大門口探出車頭時,大家還從沒見這種樣子的車,自然不會猜到它出自路虎公司。後來,為了讓大家在新車發佈時有驚喜,這些原型車的車頭徽標打上了“Velar”字樣。路虎甚至以“Velar”為名在倫敦南部註冊了一家公司,這樣一來,“Velar”便更能掩人耳目地取代“Land Rover”字樣。

星脈和接近50年前的攬勝原型車擁有同一個名字,自然在他們身上,那些偉大而精妙的東西都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讓人覺得特別熟悉。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但是,新的東西也一直跳脫出來,讓更多人持續不斷地增加著對它的興趣。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攬勝星脈的內飾面料了。大多數豪華品牌車型內飾只用皮革,但攬勝星脈這次和Kvadrat合作,開發出一種高端的羊毛混紡面料來提供多一種選擇。

Kvadrat是歐洲領先的高端紡織品牌之一,他們生產的頂級羊毛混紡面料,經常被用在高端傢俱上。這次是這種材料首次被應用於汽車行業。

羊毛有舒適的體感,而且摩擦時不會有噪音,它的視覺和觸感跟高檔西服的面料一樣細膩。星脈的設計人員說,在開發新材料時,還把材料的手感一併考慮進去了,如果手感和它的外觀一樣精緻,那他們就會知道這個材料選對了。他們還用了不同的混紡纖維和編織結構,多次測試後才找到一種最合適的組合來增加羊毛的耐磨性。所以現在只剩下一個問題,不知道髒了之後是否容易打理。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還有些小細節也很有意思。在攬勝星脈的真皮座椅表面,我注意到有很多小孔,這些小孔組成的圖形就像鑽石的切割面。在揚聲器外罩等內飾上,也用了這種圖案。第一次我沒太注意,後來某次不經意地平視角度看時,簡直像極了英國國旗的“米”字。

這是路虎有意為之還是巧合?問過路虎的相關人員,他們把這個稱之為“第二眼閱讀”,就是說可能是你在第二眼才會注意到的東西,攬勝星脈上有很多類似的讓人驚喜的第二眼細節。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我跳上駕駛座,握好方向盤,居高臨下的控制感給人的印象是,這是一臺駕駛者之車。路虎一直覺得駕駛者應該有那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所以一般座椅的前排坐姿要比其他車型高。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我這趟行程要先趕幾十公里再到達那座要攀爬的山。途中經過省道和山路,抬頭顯示器(HUD)為我顯示著當前路段的限速值。中控臺上兩塊10英寸觸控屏是亮點,界面設計很漂亮。星脈是第一款把全地形反饋適應系統藏在人機交互系統裡面的路虎,可能是為了化繁為簡吧。中控區域變得異常簡潔,視覺上科技感爆棚。

上面那塊屏控制導航、電話和音響等基本操作;下面那塊屏用來調節空調、座椅、全地形反饋適應系統等。不過如果是強迫症的話,最好準備一塊布以隨時擦掉屏上的指紋痕跡。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在很多細節中還可以看出攬勝星脈有一個聰明的做法,它儘量去貼近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熟悉的方面,比如跟那些已經深受大眾喜愛的科技產品的體驗保持一致。

舉個例子,我們用智能手機時是目視著手機屏幕,不需要物理反饋的;但駕駛汽車時,需要不低頭的情況下確認是否更改了設置。這也是攬勝星脈選擇旋鈕控制的原因,不需要查看,就能給出物理反饋。

一路上,我一邊感受著攬勝星脈不費吹灰之力駕馭的動力,一邊明顯感覺著越來越輕鬆的駕駛體驗。雖然對於彎路並沒有捷豹那麼大的胃口,但是它的乘坐感受卻舒服許多,攬勝星脈的公路駕駛特點是順和穩,強調的是質感和舒適。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其實星脈不是很大,雖然它看起來很大。這一點大概是路虎的設計師比較擅長用一些元素賦予它更強大的氣場。它身長4803mm,軸距2874mm,按理說內部空間應該很富餘,然而並沒有,後排腿部空間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比保時捷MACAN大一點兒,但比攬勝運動版後排要小。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一個小時後,我開到了要接受考驗的那座山。這是一座荒山,孤寂、蒼涼、荒蕪的畫風讓人有點不寒而慄。但一長溜的攬勝星脈車隊到來,讓這裡意趣盎然起來。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山坡有30度以上的斜度,再加上剛下過雨,抓地力不濟的車不可來此逞能。道路特別狹窄,僅可以剛好容納一輛星脈的車身,好在中央顯示器中可以顯示越野狀態的車輛信息,包括前輪轉向角度、車輛傾斜角度、車身四周的路況等等。

但說實話,前風擋外是藍天和陡峭的山坡,左右車窗外是傾斜的天空和樹木,我的注意力無暇放在顯示器上,只是牢牢盯著左右後視鏡,生怕一個偏差,便蹭在旁邊的岩石上。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接下來的文字可能有純軟文嫌疑了,可我真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法。因為這位來自英倫的年輕紳士,在爬山的過程中全身的每一處都向外散發出特有的驕傲。

比如它的全地形進程控制(ATPC),類似於一種越野狀態下的定速巡航控制,發揮前進擋和倒擋的作用,讓車輛維持在1.8公里/小時至30公里/小時範圍內穩定行進。當我開著車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它可以保持持續的漸進速度。基本上,只要管好手中的方向盤就可以了。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上山容易下山難,和上山的勇猛不同,下山驚險很大,一不小心就“rolling in the deep”。但攬勝星脈有陡坡緩降系統,只消開啟,讓程序介入便可安心。除了身體在車內不停地前俯後仰、左右搖晃之外,你想象不到自己的車正在下一個30度滿是亂石的狹窄陡坡。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攬勝星脈用各種給力的表現為這趟登山畫上了完美句號。當我下了山暗自得意時,對講機裡卻傳來教練的聲音:“別以為自己完全掌握了越野技能啊,其實是車子幫你解決了。”

星脈真實的模樣,陪它越過山丘才懂

所以啊,這一趟折騰下來,倒也讓我對攬勝星脈有了全新的認識,那些有錢買星脈的你們,如果僅僅在城裡用它,那最多用了它的三分之一,可惜了。抽個空帶它出去轉轉吧,不然,只怕會委屈了那個渴望大自然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