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尚書和總督誰的品級更高且實權更大呢?

Baby珍惜伱

如果單從品級上講,尚書為從一品,而總督一般為正二品,尚書當然比總督要高。但因為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權利博弈,所以這是個一直處在變動中的均衡結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很難簡單的說尚書實權更大,還是總督實權更大。

清朝如此,明朝同樣如此。明朝一開始設置總督的時候,一般都是為了應對危機,是賦予兵權的。從高拱擔任首輔的時候就形成了定製,多設置幾名兵部侍郎,儲備懂軍事的高級官員,一旦哪裡需要,就放到哪裡去執行任務。也就是說,總督在明朝的時候,本身就是侍郎級別,地位是低於尚書的。

從實際運行來說,在明清不設宰相的制度下,六部尚書就成了百官之首。但在實際運行中,明朝又很快就形成了內閣制,內閣一定程度上承擔了之前的宰相功能,但又稍微有些區別。一開始內閣官員的品級比較低,後來逐步形成了內閣輔臣大體上兼任尚書、侍郎的定製,就等於在六部尚書之上又有了一個內閣閣臣的層級。

到清朝以後,軍機處取代內閣,變成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主要機構。軍機處和內閣一樣,一開始的品級也並不高,但到逐漸穩定下來之後,也形成了軍機處的軍機大臣一般都兼任六部尚書、侍郎的定製,等於變相提高了軍機處在百官之中的品級和地位。這樣,就等於在清朝的官僚體系中,六部之上又多了一個軍機處,尚書的實際權力就更低了。

但在承平時期,京官的地位本身就比地方大員更高。因為六部是全國各個官僚系統的中樞,地方上的許多事情都需要通過六部去協調和批准,六部尚書作為六部的行政首腦,當然地位非常重要。實際上,不要說是六部首長的尚書或者是侍郎這種級別,就是六部下屬的郎中、主事,往往也非常重要,地方大員要辦事,也得找他們通融。這一點古今都一樣。

可是如果國家出現重大危機,尤其是出現持續的戰亂和動盪,中央權威在走向解體的過程中,六部尚書的地位就遠不如總督重要了。因為總督一般都是朝廷任命的負責轄區內全部事務的全權大臣,包括財政、行政、軍隊和人事,都可以自行處置,然後再向中央報備,而中央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對總督也缺乏有效控制,只能聽之任之。

所以,到了晚清時期,總督的地位實際上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在太平天國起義衝擊清朝統治的時候,總督所掌握的實際權力和資源遠遠超過中央。因為這時候中央所能掌握的資源有限,而總督反而因為可以在轄區內截留本應解送給中央的財政收入,所以掌握著更多的資源。中央則因為掌握的資源少,地位不如總督。

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下去之後,雖然中央的權威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復和提高,但是一些重要的總督仍然地位高於一般的尚書,尤其是有些總督本身就曾經擔任過六部尚書,或者是出任過軍機大臣,或者是有大學士的加銜,地位就更加高了。在北方比如直隸總督一般兼任北洋大臣,南方的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其地位就不是一般尚書可比。

其中比較著名的比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哪怕他們在總督任上的時候,實際地位也比尚書要高。一旦他們被朝廷調離地方,進入朝廷,也往往不是擔任六部尚書,而是直接進入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或者是在內閣擔任內閣大學士,就等於地位一下子跳到了普通的六部尚書之上。這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出將入相。

而在1910年之後,經歷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尤其是八國聯軍入侵時,各地總督發起了東南互保,等於在外交政策上脫離了中央的控制,沒有支持中央對列強的戰爭,導致清廷和慈禧太后在此後更加意識到,地方總督已經有擺脫中央控制的可能,所以逐步調整,由一些滿洲親貴出任各地總督。

一直到1905年之後,清廷下詔讓各省都自主編練新軍,情況才有所變化,總督的權力才逐漸分散到了各地巡撫手中。到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總督反而沒那麼重要,而各地巡撫則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新軍,搖身一變就成了新政權下的督軍。


蕭武

理論上講,尚書是從一品,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尚書的品級肯定高於總督。

實權上講,就很複雜了。

先說尚書。尚書是從一品京官,天子身邊的人,自然是位高權重。可是別忘了,清朝的官制,是吸取明朝的經驗教訓,圍繞著鞏固皇權而設計的。休說是六部尚書,即便是內閣大學士,也沒有真正的權力,僅僅是起到上承下達的作用而已。說白了,內閣就是皇帝的顧問,軍機處就是皇帝的秘書,六部則承辦一些已成常規的日常事務。比如吏部,只能考察中級以下官吏的資歷,根據例案予以批准或否決其升遷。至於重要人事任免,全由軍機處討論,上報皇帝決定。兵部聽起來很厲害,實際上主要也就承辦一些武職的任免,至於軍政軍令,非其所能過問。六部的尚書,說得好聽一點是尚書,說得不好聽便是個大辦事員。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六部尚書,往往有“兼職”。其一:內閣在名義上是朝廷的最高官署,內閣大學士稱得上是位極人臣,即便沒有實權,也有大把人要巴結他們。權力尋租的空間,相當可觀。大學士的副手叫做協辦大學士,也算是進入“政治局”的人物。協辦大學士大多數兼任六部尚書,無疑提高了尚書的身價。其二:軍機處是清朝真正的軍政核心,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處或者辦公廳。皇帝幾乎每天都要和軍機大臣一起處理公文和政務,決定帝國的大事。軍機大臣,基本上兼任六部的尚書或侍郎。這就不僅僅是抬高尚書的身價,而是很有點權力了——畢竟,天天與皇帝一同工作的人,多少能夠對皇帝產生一些影響,是誰都不敢得罪的。如果把“兼職”的情況考慮進去,尚書這個角色,也還是蠻厲害的。

再說總督。總督是封疆大吏,掌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所謂寧為雞頭,不為牛後,在地方當一哥的感覺,當然是非常之爽。不知道問題中的“實權”具體是指什麼,如果是指中飽私囊的權力,總督自然是高於尚書的。尤其是富裕省份,比如兩江總督,只要稍微動點心思,便可富得流油。如果是指辦事的權力,那麼很明顯,尚書高於總督——畢竟是帝國中樞的要職,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鬧著玩的。再牛逼的總督,也明白一個道理:朝中有人好做官。

但是,到了清朝中後期,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各省督撫,特別是東南地方的總督們,憑藉與太平軍作戰建立的武裝,加上雄厚的經濟實力,獲得了與中央叫板的權力。義和團興起後,南方各省督撫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與英美等國簽訂“東南互保”協議,不參與清廷對列國的宣戰,更是說明總督們的權力已經脫離朝廷的控制,遠非那些唯唯諾諾的尚書可比了。


龍鎮

這個問題這樣問可能會更精確:清朝的兵部尚書和總督哪個品秩更高,更有實權?

清朝的兵部尚書為除皇帝外的主管全國軍政工作的最高長官,又稱大司馬,從一品(準一品),相當於中樞軍委常務副主席。總督則為“總督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的簡稱,為一省或數省政治、軍事、經濟的最高長官,標準官秩為正二品。

從標準官秩上看,顯然兵部尚書高過總督半檔。但要論起實權,一個在中樞,一個在地方,沒有太多可比性。

但是,清朝總督通常會通過兼任兵部尚書再升半格,從而達到從一品。這裡強調一下,某某總督兼任兵部尚書的說法其實是有誤的,正確說法應該是以中樞官職兼任地方官職,誰見過某某省一哥兼任中樞委員的說法?肯定是以中樞委員身份兼任某省一哥。

如清朝重臣張之洞,官方正式職位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使總督兩廣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這種情況下,很明顯,作為兩廣總督的張之洞要比同級別的中樞兵部尚書更有實權了。

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在清朝的總督中,直隸、兩江、湖廣、兩廣、閩浙等五大最重要的總督,通常會以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兼任。

四川、浙江等地總督有時候也會以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身份兼任,這種情況下,作為兵部尚書副職的兵部侍郎銜總督,無論是從品秩還是實權,都要低於兵部尚書了。

唉,知識點都有比較枯燥的嫌疑對不對,別介意, 希望能幫到提問者就好。



司馬砸光

先說結論,雖然從官員的品級上來看,尚書銜為從一品,總督銜為正二品,但是從清廷的實際操作來看,總督無疑有更大的權利。所以我選擇做總督,下面來說一下我的理由。


清代的官員等級為“九品十八級”的基本制度,一品之上的宗室王公視為超品,而九品以下則喚作未入流(同孫悟空的弼馬溫一個道理)。

清代的官吏體系又分為兩大類,一是京官與地方官,二是文官與武官。從屬正一品的有一些屬於榮譽頭銜,如太師、太傅、太保和殿閣大學士,而較有實權的正一品則是領侍衛內大臣、綏遠將軍和伊犁將軍。


而屬於從一品榮譽頭銜的有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及協辦大學士。較有實權的從一品官員包括各部院的尚書,都察院御史,九門提督,內大臣,提督,都統,駐防將軍。

從屬於正二品的官員中也有一些榮譽頭銜,如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和內務府總管。較有實權的則是各大地方實力派,如各省的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總督,以及山東巡撫(只有山東巡撫為正二品,其餘省為從二品)。


所以從上面可以看出來,各部院的尚書是從一品銜,而各大總督則是正二品銜,所以從官員品級上來看,是尚書稍高於總督。

但是從實際上來看,尚書雖有較高的品級,卻沒有相對應的權利。以六部之首兵部來說,兵部尚書號稱大司馬,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兼任國防部副部長。可是在兵部尚書以上有軍機處,還有皇帝的阿哥分管。所以兵部尚書大司馬就只能相當於軍委委員級別。


而總督大人雖然是正二品銜,但是總督擁有節制數省的軍事和行政大權,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地方諸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清代的總督一般會加兵部尚書銜或者東宮三師銜,成為從一品。

而像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在清末期地位逐漸加強,他們也多被加大學士銜,成為正一品,更非尚書可比。


就像李鴻章的官銜包括文華殿大學士,東宮三師和直隸總督。雖然李鴻章的官銜是由大學士賦予的,但我們都知道,真正賦予他權利的是總督銜,地方實力派,而不是皇帝身邊的一個虛銜。

以上。


逆流時代

清代尚書,是中央部門的最高職務,但不僅僅限於“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如理藩院的負責人也叫尚書。

清代六部有滿漢兩個負責人,相比之下是滿人為主。「初制,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一品。」

總督是設置在地方行政區的最高職務,一般負責二或三省的軍政民政,有的兼任一省巡撫。

「總督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

但對於八旗兵制的駐防將軍是沒有管轄權的,且在給皇帝打報告時,要以駐防將軍領銜。

總督巡撫按例都有兵部和督察院的加銜,這並不是說以加銜兼任總督巡撫,而是通過加銜來強化統轄綠營兵和監察職能,也使得品級的變化,總督原為正二品,兼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則為從一品。當然如果是大學士任總督,則是正一品了。

「初沿明制,督、撫系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僉都御史銜,無定員。順治十年,諭會推督、撫,不拘品秩,擇賢能者具題。康熙元年,停巡撫提督軍務加工部銜。不置總督省分,兼轄副將以下等官。十二年復故,並設撫標左、右二營。三十一年,定總督加銜制。由各部左、右侍郎授者,改兵部左、右侍郎;由巡撫授者,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乾隆十三年,定大學士兼管總督者仍帶原銜。明年,改授右都御史銜,其兵部尚書銜由吏部疏請定奪。嘉慶十四年,定以二品頂戴授者兼兵部侍郎銜,俟升品秩再加尚書銜。」

對比這兩類職務的高低和權力大小,要因人因地因時而異。總體上以六部尚書地位為高,以尚書外派總督的很少,大多是侍郎外派或巡撫晉升。

對於受到皇帝青睞重視的總督,也可以直接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大學士銜。以提高其地位。著名如後期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

舉個例子,看看雍正乾隆時的名臣尹繼善,在總督、尚書幾個職務上來來回回。

- 雍正九年,署兩江總督。十年,協辦江寧將軍,兼理兩淮鹽政。十一年,調雲貴廣西總督。

- 乾隆二年,入覲,以父尹泰老,乞留京侍養。授刑部尚書,兼管兵部。四年,加太子少保。五年,授川陝總督。八年,署兩江總督,協理河務。十年,實授兩江總督。十三年,入覲,調兩廣,未行,授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處行走,兼正藍旗滿洲都統。未幾,復出署川陝總督。十四年,加太子太保。十六年,復調兩江。十六年,復調兩江。十八年,調江南河道總督。十九年,署兩江總督,兼江蘇巡撫。二十一年,實授兩江總督。二十七年,上南巡,命為御前大臣。二十九年,授文華殿大學士,仍留總督任。三十年,召入閣,兼領兵部事,充上書房總師傅。三十四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幾葦渡

清朝尚書官職是從一品,而總督是正二品,但是康熙三十一年,定總督加銜制,加兵部尚書銜。雍正元年除加授為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外,其餘各省總督,俱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所以基本上每個總督都有加銜,大多數都有兵部尚書的官銜。不過這個兵部尚書的官銜只是虛職,並沒有實際的權利。下面有對照圖表可以參考一下。



還有一種是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不一定。有時會授予漕運總督、河道總督巡撫銜,以便巡視。所以這兩個總督真的只有督察的權利,沒有其他權利,品級其他總督和尚書品級要低。

綜合品級;單論品級單獨總督這一官職,要比尚書低一級。但是考慮到一般總督都會加銜,所以從事這兩個官職的官員,其品級大多數時候是一致的。



實際權利

總督;清朝有八大總督,因為實際管理區域問題,實力也不盡相同。總督下轄當地所有巡撫,總管這一區域內的軍政民政,總有提督軍務,管理糧餉的大權。



尚書;尚書職能相對來說單一,沒有其他職權,但是卻是關係到全國的權利。拿戶部來說,它總管天下稅收和分配。雖然職能單一但是卻為天下中樞。



綜合實權;總督權力相對種類要多,既有軍政也有民生,但是這一地區的事務都有總督管理。而尚書管理的是國家這一項事務。和平時期是不具有可比性的,但是戰亂時期總督的權力就可以體現出來了。

題外話

個人覺得,總督和尚書相比,就好比同一個集團內的子公司經理和董事長秘書。


越關換視界

清代與前代各個朝代相比,權力更為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自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始,皇帝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要比較清朝的六部尚書和地方封疆大吏,就必須先搞清楚清朝的中樞機構和地方官的基本情況。

清代的中央機構,在皇帝之下,是軍機處,而軍機處組成人員是由內閣學士裡遴選的,相當於明朝的內閣,按正常來講這部分人代表的是相權,但是雍正皇帝這個人特別的獨裁,把相權直接剝奪了,代表相權的軍機處和內閣,只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沒有實權,只有虛名。軍機處和內閣之下就是六部,清代比較特殊,因為是滿人做皇帝,所以六部堂官還有滿漢之分,有漢人兵部尚書,就會有一個滿人兵部尚書。按說,六部堂官之下,有左右侍郎,也要分個滿漢,有漢人左右侍郎,也有滿人左右侍郎,所以在清代,六部的主事官員共三十六名。在前朝,侍郎本是本部堂官的下屬和助手,但是在清代,侍郎也有單獨直接給皇帝上摺子的權力,所以這種從屬關係就非常模糊了。

清代皇帝下達命令,稱為“上諭”,上諭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發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明發上諭一般是遇上國家禮儀大事的時候採用,比如皇帝出巡,上陵,救災;寄信上諭則是處理日常事務時用,為主要的方式,寄信上諭在皇帝寫好以後,或軍機處內閣按照皇帝的意思草擬好皇帝硃批以後,蓋上軍機處的印章,封裝以後,交給六部裝袋發出去,既然已經蓋上印了,六部的官員是無權拆開查看的。這些寄信上諭,一般直接寄送各地方的總督或巡撫。

由此可知,清代的六部是沒有什麼實權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給皇帝送快遞的快遞員。清代的六部沒有實權到什麼地步呢?例如,吏部自古就是選任官吏的部門,在清代,五品以上的官吏的選任調遣,吏部就無權過問了。在前朝,吏部的堂官的意見還非常受宰相或皇帝的重視,吏部尚書舉薦的官員,一般都能受到任用,但是在清代,吏部無權過問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其他幾個部門的權力同樣也很少,就不一一舉例了。

在清代以前,地方大員的奏摺或庭寄要經過六部和內閣宰相以後才到達皇帝本人手裡,例如明朝,地方大員的奏摺,先要經過六部的查看,然後經過內閣的審查,撿重要的再由司禮監轉呈皇帝御覽,有的明代的皇帝疏於政事,有時候會由司禮監的太監代為批紅蓋印,批紅以後,再轉回給內閣蓋章,這是一個從下到上的層層的流轉的程序。但是到了清代,就省略了中間的幾層,地方督撫可以直接給皇帝上摺子,有什麼意見,不用經過六部就可以上達天聽。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清代,地方督撫的作用顯然要大於空有虛名的六部。

由於清代是滿人做皇帝,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就重用滿人和蒙古人,早期的封疆大吏,能做到總督一級的漢人寥寥可數,據說只有嶽鍾琪一人而已,只是到了鴉片戰爭以後,太平軍興起;為了對抗外敵和太平軍才不得不重用漢人,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批人,才有機會做到總督一級。為什麼要提這個呢,是因為既然總督是以滿人為主,那麼滿人跟皇帝的關係又是同宗同族,所以,清代皇帝重用滿人做總督巡撫,就好似主子讓奴才看家一樣,清朝前期的總督職權大也就不難理解了。

至於中樞六部各種官員,則是天下的讀書人都有競爭的可能,漢人由於數量的優勢反而比滿人機會多,清代皇帝不會不注意這種差別,從而削弱六部的同時,讓滿人奴才做地方的封疆大吏,正合乎他們控制漢人的策略。

至於官的品級,在清代並沒有那麼重要,你在六部,就算大上一品半品,但是沒有什麼實權,做不了事,除了偶爾給皇帝上幾道無關痛癢的奏摺,或者陪皇帝讀讀書,又有何用。

曾國藩自考中進士,到官至侍郎,這十幾年間,碌碌無為,反倒回到地方放開手腳,終於成為一代中興之臣,從此也能看出,清代地方之重,重於中樞。因為中樞只有皇帝一人而已。其他則只是秘書和家奴罷了。


西堤君

從品級上講,尚書比總督大,但也僅此而已。

明清時代,“地方官”最高的等級僅限於從二品(清朝品級,明朝為三四品 )布政使按察使指揮使,三使以上,巡撫和總督雖然管理地方,卻不是地方官。

無論是巡撫還是總督,都屬於京官,一切的官職俸祿都掛在中央,屬於派駐到地方的特派員。所以明清的巡撫總督們都有兼職,掛一個京官的銜。比如巡撫一般掛一個某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副都御史(或僉都御史)的官銜,而總督一級的官,一般就掛著尚書銜了。

畢竟是管理幾個省的超級封疆大吏,級別不高說不過去。有很多地方總督甚至還有三公三孤加身,級別比尚書還大!

如果論實權的話,則很難說。因為尚書與尚書不一樣,總督與總督也不一樣。

中國從隋唐開始到晚清一直都是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分管一攤。其中,吏部尚書作為掌管全國人事任免的組織部長,當然權力最大,是理論上的百官之首,被稱為“天官”。其他各部,戶部管著財政民政,是實權部門。兵部掌管武將任免,權力也不小。而其他三個部,工部管工程建設,權力不大但是油水豐厚,禮部管朝廷禮儀外交,權力要小上不少,但是還管科舉,所以油水也還有。而刑部只負責管理司法,權力最小,刑部尚書與吏部尚書當然不能比啦。

而總督與總督也不一樣。清朝的總督裡,以直隸總督為尊,地位崇高,管轄京津。而兩江總督管著江蘇、安徽、江西三個省,境內在當年多是富裕地區,油水足實權大。相比之下,陝甘總督就差的遠了,但最慘的是雲貴總督,古代交通落後,雲貴山路崎嶇,給北京寫封奏摺要好幾個月,被派去當雲貴總督無異於發配。所以清末的岑春煊被選任當了雲貴總督,死都不去,終於跟慈禧死求活求留在了北京。

在清朝中前期,由於中央集權程度高,北京的尚書們多兼任軍機大臣,這個時候地方總督對掌控中樞的尚書們只有畢恭畢敬的份。可是到了太平天國以後,地方總督的權力迅速膨脹,兵權,財權,人事權都獲得了相當的獨立。這個時候,北京的尚書們就遠比不上獨立王國裡的土皇帝總督了。晚清的名臣幾乎都是總督,如直隸總督李鴻章,袁世凱。湖廣總督張之洞,四川總督劉坤一,兩江總督曾國藩等,不一而足。

所以無法單純的比較總督與尚書,要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哦!


小約翰

以清朝來說,基本上沿用了明末官制,尚書算是眾一品,總督一般是正二品,所以從品級來說,應該還是尚書略高一線。當然有清一代,幾個比較關鍵的總督比如直隸兩江等等,都是以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中央官位兼總督銜,基本上也高配到了眾一品,所以品級上應該算能打平……

從實權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尤其是雍乾之後,中樞政權集中到了軍機處,軍國大事悉數由軍機處秉承皇帝旨意決定……六部尚書就變成了完全的辦事機構……這個權力被剝奪的厲害……固然軍機大臣沒有正式職務和品級,都是以原任職務兼職,也不排除會有六部尚書或侍郎躋身軍機大臣的行列,但這時的尚書職務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

而清中期以後,總督的實權確實慢慢增加,尤其是出了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眾多知名總督,個人覺得,這些封疆大吏的影響力絲毫不亞於中晚清風頭最勁的軍機大臣,比如曾國藩督兩江滅太平天國的時候,手上的實力一度可以顛覆清廷;李鴻章和袁世凱先後總督直隸,張之洞督兩江湖廣,左宗棠更是成為中國收服新疆的關鍵人物,而這些督撫也是晚清“洋務運動”的發起者和推動者,中國晚清工業、教育等行業現代化運動的先驅……


搬不動的小強

尚書相當於政治局委員兼部長,總督相當於大區第一書記,都是副國級。巡撫相當於省長,提督相當於軍區司令。軍機大臣相當於書記處書記,吏部尚書相當於中組部部長,兵部尚書相當於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兼參謀總長,禮部尚書相當於中宣部部長兼教育部長兼外交次長,戶部尚書相當於中財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財政部長兼央行行長,工部尚書相當於發改委主任兼工信部長兼農業部長兼科技部長等,刑部尚書相當於政法委書記兼最高法院長兼最高檢察長兼公安部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