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秋意 蕭景澄華—《漢宮秋圖》故事

漢宮秋意 蕭景澄華—《漢宮秋圖》故事

宋 人 漢宮秋圖

南宋偏安一隅,當朝並不思北伐收復中原,而只是一味歌舞昇平,同時又想盡辦法粉飾太平。與《漢宮秋圖》創作時間大致相同的傳世南宋繪畫,不管是院畫還是士夫畫,其主流都著眼在此。這些反映宮廷皇族好尚的作品數量最多,都以形式新奇優美而表現閒情逸致取勝,如被傅熹年先生推定為“可以視為南宋宮苑建築的寫真”的李嵩《夜月觀潮圖》以及“可以從中看到南宋宮廷奢華生活的實景”的《金明池爭標圖》等類。不過,大約在孝、光、寧宗前後,當時也偶有衝破宮廷院畫規矩束縛而創作的一批佳製,如李唐《采薇圖》、傳為陳居中《文姬歸漢圖》、佚名《望賢迎駕圖》、《折檻圖》、《卻坐圖》等,都是借前朝故事來諷誦現實,表達某種積極的社會意義。《漢宮秋》卷敷衍漢武故事,當是受此種流風影響,目的大概不外諷喻、規諫之類,與這些作品創作年代大致相同。

漢宮秋意 蕭景澄華—《漢宮秋圖》故事

本卷乾隆皇帝題引首

作為南宋宮廷畫家的上乘之作,《漢宮秋圖》是迄今為止已知的唯一一幅留有漢武帝御容的古畫,收錄《石渠寶笈續編》,貯御書房。乾隆皇帝對此畫頗為喜愛,不僅為其御題引首“蕭景澄華 ”,並且還賦詩四首。通過對四首詩的解讀,有助於我們理解此畫描繪的主題與蘊含的意義。其實這件《漢宮秋》之名,不過是“漢宮秋景”或“漢宮秋色”之意,不僅與王昭君故事毫無瓜葛,更與馬致遠所作《漢宮秋》雜劇了無相干。要言之,此卷《漢宮秋》,應是創作於李唐《采薇圖》、《晉文公復國圖》、蕭照《光武渡河圖》、劉松年《便橋會盟圖》流風之下、以漢武帝甘泉宮候約西王母故事為題材的一件宋院畫傑作。以下可就乾隆御題詩及手卷所繪物象(建築樣式、佈景等)、人物故事、創作時代背景諸方面為一辨正。

漢宮秋意 蕭景澄華—《漢宮秋圖》故事

本卷乾隆皇帝御題詩

第一首題詩為“滿幅寒光秋意多,涼生別殿罷雲和。尹邢相見驚真是,俛泣低頭嘆若何。”從滿幅著眼,注重的顯然是卷幅的整體印象。“秋意”點明季候,“別殿”說明地方,但還未明言到底何處;“尹邢相見”典出《史記·外戚世家》:尹夫人與邢夫人同時並幸,有詔不得相見。尹夫人自請武帝,願見邢夫人,帝許之。即令他夫人飾,從御者數十人,為邢夫人來前。尹夫人前見之,曰:“此非邢夫人身也。”帝曰:“何以言之?”對曰:“視其身貌形狀,不足以當人主矣。”於是帝乃詔使邢夫人衣故衣,獨身來前。尹夫人望見之,曰:“此真是也。”於是乃低頭俛而泣,自痛其不如也。儘管用典並不能確證所繪人物即典中人物,但此處“俛泣低頭”顯然暗示了要見的是自己“不如”而身份地位極尊崇之人。

第二首題詩云:“玉笙瑤瑟祀昆臺,王母知來知不來。剛得青鸞傳信到,珠簾翠扇一時開。”寫等候已久,忽接傳報斯人將至。“昆臺”之說,一指崑崙山,《太

平廣記》卷二“燕昭王”條即雲:“仙人甘需臣事之,為王述昆臺登真之事,去嗜慾,撤聲色,無思無為,可以致道。”一指漢武帝離宮甘泉宮,《漢書·百官公卿表》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為考工,左弋為佽飛,居室為保宮,甘泉居室為昆臺,永巷為掖廷。”與後句“王母

知來知不來”聯繫起來看,此處當以甘泉宮為是,與史載甘泉宮規制相符。第二句明言所候之人即“王母”,只是還未確定來與不來。“青鸞”,古指神仙坐騎,李白《鳳凰曲》有“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句;後借喻為信使,又為“青鳥”,如李商隱有詩說“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第三首詩寫相見後的情景,又由此及於對鉤弋夫人的懷念。“長信天街迤邐深,石床綈幾別松蔭。劉郎真是秋風客,落葉哀蟬獨自吟。”“長信”即長信宮,宮內養雞養狗,系漢高祖時建,後例為太后居處;“劉郎”即漢武帝劉徹,“秋風”即指其《秋風辭》,雲:“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鉤弋夫人死於甘泉宮,且其原因是漢武帝欲立其子劉弗陵為儲,又怕鉤弋夫人成為太後弄權干政,故將其賜死的。

第四首詩云:“爾時院本出宣和,紈扇金砧斂怨娥。艮嶽秋聲大相似,淒涼五國兆無訛。”“艮嶽”初名“萬歲山”,北宋著名宮苑,徽宗政和七年興工,宣和四年竣工,後改名艮嶽、壽嶽,亦號華陽宮,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後被毀。乾隆此處筆鋒一轉,不僅指此卷直承宣和院本遺習,更指斥當時艮嶽之類的發展和興建勞民取怨,而艮嶽的命運與此卷中的秋景何其相似,非常清楚地預示了宋遼金夏的覆亡不可避免。這種解讀法,顯然是乾隆借題發揮而用以自詡的,考《清史稿》等相關資料,可知1759年乾隆取得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完全勝利,新疆也完全併入清朝版圖,所以此處故作搖曳張揚,其二、乾隆同年為傳為趙伯駒作《漢宮圖》的題詩亦可證此。現藏臺北故宮的《漢宮圖》,與《漢宮秋》卷一樣,無名款,但因前有董其昌題稱“趙千里學李昭道宮殿,足稱神品”,故系於趙伯駒名下。《漢宮圖》上乾隆題詩,同為“己卯”年作,不同的是上述四首題詩時間是當年孟冬上澣,而《漢宮圖》題詩則在該年春。其詩云:“劉郎七夕集靈臺,阿母青鸞送信來。金馬是誰得陪乘,獨稱方朔善諧詼。”(見《石渠寶笈續編》冊六,頁二七零四)劉郎、青鸞已見前述,“靈臺”當即《漢武內傳》裡所謂“延靈之臺”,漢武帝盛齋迎候西王母之地;或謂通靈臺,也在甘泉宮內,漢武帝為鉤弋夫人所建之臺,《三輔黃圖·甘泉宮》引漢王褒《雲陽宮記》:“鉤弋夫人從至甘泉而卒,屍香聞十餘裡,葬雲陽。武帝思之,起通靈臺於甘泉宮。”又“阿母”即西王母,《漢武內傳》裡稱“西王母”為“玄都阿母”,晉幹寶《搜神記》卷一“杜蘭香”條也有“阿母處靈嶽,時遊雲霄際。眾女侍羽儀,不出墉宮外”詩;方朔即東方朔。

漢宮秋意 蕭景澄華—《漢宮秋圖》故事

《石渠寶笈》頁影

漢宮秋意 蕭景澄華—《漢宮秋圖》故事

《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全集》頁影

自清宮流出後,此卷《漢宮秋圖》曾為滬上小校經閣舊物。其主人為近代大收藏家,原中國實業銀行總經理劉晦之先生(1879-1962),先生名體智,晚號善齋老人,安徽廬江人,出身晚清重臣之家。其父清末淮軍的重要將領,李鴻章心腹之臣,四川總督劉秉璋。劉晦之先生為劉秉璋四子,自幼敏而好讀,因劉家與合肥李氏為姻親,因此劉晦之自小入天津李鴻章字塾,中西文俱佳。劉氏收藏文物堪稱海內一流,尤其殷商甲骨,商周青銅器,世間無出其右。郭沫若、容庚、胡厚宣等學者治甲骨金石之學皆得覽其所藏,從中受益良多。至於書畫、版本、碑帖、皆積如山海,以是著名歷史學家容庚先生嘗言“廬江劉體智先生收藏經籍書畫金石之富,海內矚望久矣”。

此卷保存完好,至今還保持著乾隆宮廷原裝裱。乾隆御筆題引首:蕭景澄華。鈐印:乾隆宸翰。乾隆年仿澄心堂紙,描金手繪梅花百合花紋,“而一些宮廷收藏的古代書畫名作,在乾隆時期宮廷重新裝裱後,在各部分與隔水的接縫處,或者在畫心紙絹的接縫處,多鈐蓋乾隆皇帝的小璽,此方“叢雲”小璽也往往在其中。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馮承素摹《王羲之神龍本蘭亭序》、顧愷之《洛神賦圖》卷等都是如此。這種鈐蓋有騎縫小璽的作品,通過小璽的鈐蓋將裝裱的各個部分連在一起,以後一旦重裱或割裂,鈐蓋的小璽便被破壞,無法保持裝裱的完整。或許這種在裱邊或絹紙接縫處鈐蓋騎縫小璽的做法,更多的是出於保持乾隆宮廷原裝原裱的完整度和持久性而採取的措施”。本卷乾隆御題隔水前後接縫處所鈐“幾暇怡情”“叢雲”二印即是例證。

漢宮秋意 蕭景澄華—《漢宮秋圖》故事

圖左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鈐印取自《清宮帝后璽印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