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水淹七軍之後,立馬退兵,三國走勢又將如何?

郭暉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註定是蜀漢歷史上最具有戲劇性的一年。


這一年,劉備在漢中之戰裡獲得了勝利,擊敗了曹操的大軍,其部將劉封孟達佔據了上庸,劉備集團的勢力達到了巔峰。


然後,也就是在同年,關羽發動了襄樊戰役(是不是由劉備命令關羽出兵的,歷史上存疑),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俘虜了曹魏名將於禁,擊殺了悍將龐德,關羽個人的聲威也達到了軍事生涯中的頂點。


這個時候的劉備和關羽,看上去無比的強大,似乎不可戰勝。咄咄逼人,令曹魏和孫吳頭疼不已,芒刺在背。


然而,也就是在同年,關羽在曹魏孫吳聯軍的打擊下兵敗身死,劉備集團徹底失去了其在荊州的勢力範圍,直到滅亡,都只能蜷縮在益州。諸葛武侯縱然天縱奇材,手裡的家底也決定了他無法像劉備關羽那樣敢於頻繁地在軍事上冒險。


好了,背景介紹完畢,說回問題。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很好,很多歷史學家都做過假設。


如果關羽撤回去,三大集團又會回到對峙的階段,但是會陷入到一個僵局中。因為關羽北伐之前,蜀漢和孫吳的關係就已經很緊張了,此前雙方已經快要爆發軍事衝突了,後來是因為曹操徵漢中,才迫使劉備和孫權議和,平分了荊州的數郡。


加上南郡還在關羽手上,令孫吳骨鯁在喉,南郡地理位置重要,當年周公瑾跟曹仁死磕了一年才拿下,它的所有權不在孫吳手上,將使其面臨很大的地緣壓力。如果孫吳在這個情況下北伐,關羽會不會從南郡出兵直接攻打孫吳,都很難說。


因為在孫吳集團,對於劉備關羽等人的信用評價,一直是很低的。周瑜在世時,就唸念不忘要幹掉劉備,就是看清了劉備梟雄的本質,加上關羽這人,也是飛揚跋扈,揍人不看理由看心情,有這麼個混不吝的鄰居,威脅性比曹魏還高。


所以,孫吳集團會繼續對荊州地區的劉備軍施壓,直到奪回南郡。而劉備集團,同樣面臨北伐和保境的壓力,需要極高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縱觀劉備一生的事蹟,我並不認為劉備有這麼高超的智慧,他的能力在於軍事和識人,而外交實在不是他所擅長的。


劉備的策略,一直都是走到哪打到哪,雖然顛沛流離,但劉備自己是個很雄武的人,誰都敢打,決不妥協。現在蜀漢在漢中和襄樊接連取得勝利,客觀上會把孫吳和曹魏推到一起,荊州成為三方的矛盾高發區,加上只要劉備在世一天,蜀漢的擴張步伐就不會停止,外交上的懷柔退居其次。因此,極有可能會在北線和東線陷入多線作戰的壓力之中,這將極大考驗劉備集團的整體實力。


個人來說,我並不太看好被拖入多線作戰的蜀漢集團,劉備集團的將領素質,我認為不如曹魏,漢中之戰劉備勝利的一大因素是利用地形作戰,如果是在平原對抗,雙方純憑將領和士兵素質的話,劉備集團不佔優勢,北進之路有很大可能陷入頹勢,而東線的孫權集團絕對會趁勢而出,在呂蒙和陸遜的合計下,關羽的勝率也堪憂。


由於我個人一直不是很看好蜀國的戰力,所以我的推斷是,關羽不會橫死戰場,北伐勞而無功,三方陷入僵持。劉備集團的擴張達到了瓶頸,將陷入到兩線作戰,直到其給孫吳一定的補償,雙方重歸舊好,回到二打一的舊有狀態為止。


大蔥侃侃侃

那蜀漢可就厲害了。



由於關羽水淹七軍後,他沒有退兵,導致以下後果:

一、荊州丟失,荊州軍覆滅。

二、關羽,關平,周倉死亡。糜芳,傅士仁投降孫權。

三、孟達降曹,劉封被殺。

四、劉備報仇失敗,死亡。

五、張飛死亡,黃忠戰死。

六,蜀國數十萬大軍覆沒。

七、孫劉聯盟暫時瓦解。



水淹七軍後,如果關羽退兵,以上這些就不會發生。

看一下形勢:

荊州仍在,對曹魏襄樊構成巨大威懾。曹魏若想防禦,必須加派重兵良將,這就能拖住他們大量兵力。

關羽以得勝之師迴歸,荊州的不穩定勢力心膽懼寒,偃旗息鼓。孫吳震恐,短時間內不敢再存妄念。

劉備幾十萬大軍仍存,張,趙,馬,黃都在。從這個方向上,將對曹魏形成巨大威懾。

劉封,孟達仍在,上庸能左右呼應,聯通荊益。



如果現在重新佈局,有兩種選擇:

一、以關羽荊州軍為牽制力量,吊住曹魏的相當一部分兵力。益州軍由劉備和諸葛亮各率一部,分路取長安。

二、以益州軍為牽制,諸葛亮率一部鎖住長安的魏軍重兵,由劉備率軍援助荊州,攻取襄樊。

三、再給馬超一支奇兵,繞道取西涼。



我認為這樣就有很大勝算,曹魏很難應付。


饞嘴肥貓1

假如關羽圍樊城時,斬殺了龐德,擒了于禁,然後不強攻曹仁據守的樊城,立馬回師撤回荊州,那麼,也就沒有司馬懿為曹操出的計謀了。

△關羽

當時關羽水淹七軍後,名聲大噪,對魏國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曹操居然想遷都,這時謀士司馬懿說道:"吾有一計可解樊城之圍"。曹操急忙說道,說出來聽聽,司馬懿說,別看劉備和孫權打的火熱,現在關羽得意洋洋,孫權心裡肯定不高興,劉備讓關羽死守荊州,看來劉備壓根就不想還給從孫權那裡借來的荊州,我們何不派人去遊說孫權,答應把江東封給他,約他夾攻關羽,這樣,樊城之圍自然會解除了。”

假如關羽見好就收,司馬懿這條計謀也就不會派上用場了。也就沒有東吳奪取荊州之事了。關羽繼續守他的荊州,這就為蜀國留下了一塊將來進攻魏國的立足之地,從此處攻擊魏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諸葛亮也就不必六出祁山了,直接從荊州攻擊魏國就可以了。也許諸葛亮北伐就會成功呢。這是期中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假如關羽立馬回師荊州,則荊州不會失守,荊州不失,關羽不死,關羽不死則劉備不伐東吳,劉備不伐東吳,則劉備不死,劉備不死則沒有白帝城託孤之事。關羽不死,張飛也就不會喝高了,也就沒有鞭打部下之事了,不鞭打部下則張飛則不死也。


△劉禪

其實哥仨都活著也許會延續蜀國的存在,想改變歷史的進程也不可能,畢竟他們年事已高,主力軍肯定不是他們三個人了。

假如關羽不死,有一個人可能改變歷史的進程,這個人就是劉備的義子劉封,劉封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如果關羽不死,劉封也就沒有不救荊州之錯了,也就不會被劉備揮淚斬殺之事了。

這樣一來,最後和劉禪爭天下的有可能是劉封,當諸葛亮和劉關張哥仨死去後,沒有人能制約劉封了,就憑劉禪這點才能,你覺得是劉封的對手嗎?假如劉封得手,蜀國可能有另一走向。春秋君認為有可能三國一統歸蜀漢。


△劉封


秉燭讀春秋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有。曹操集團可能會不存了,孫權最少有十萬人馬,關羽最多有十五萬人馬,劉也有至少三到五萬人馬。加上公孫淵也在二萬以上。曹操首先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原先席捲的張繡劉表的地區會丟失。東北的公孫淵己成燕王,將會奪取東北到河北黃河以北的。只有關中地區,洛陽地區可能暫時為曹操天下。那時暫時公孫淵的燕國,曹操的魏國,關羽已也經不接受劉備轄制成楚王似項羽霸王。成中原最大的霸主。吳孫權江東還是會把三郡給劉備關羽退回長江以南成吳王,四川劉備還是漢王。不是天下三分,是四分,五裂再次天下大亂。不會天下三分鼎立。關羽是最大的變數。因219年,首先曹操派于禁帶領去七軍邦助曹仁去徵關羽,赤壁之戰劉備孫權聯合打敗曹操以後,劉備是孫權的荊州都督,是拿下的荊州的零陵, 桂陽,,江夏 ,,武陵,長沙等五郡,加上原南郡有六郡。本來劉備到孫權那裡去的成為孫家女婿後,是魯肅幫助下,為劉備求得都督荊州的南郡地方。劉備是孫權部下,他拿到零陵,桂陽,江夏,武陵,長沙,加上原來借到南郡。已經是有長江邊很多地方,只有襄陽,樊城,南陽郡在曹操手中。劉備又拿下劉璋益州後。孫權讓魯肅要荊州來了,因為劉備是人家的都督。劉備本來不想給,說等自己征服馬超的涼州以後,再還給荊州,孫權大怒準備以軍事戰爭解決,爭得荊州。最後劉備因為川西原因不得已,還是再分一半,讓魯肅要走了江夏,武陵,長沙三郡。給劉備南郡,零陵,桂陽三郡。人家曹操還有南陽郡,襄陽,樊城。特別襄陽樊城是三家必爭必保之城。有襄陽樊城就有長江以北黃河以南大片幹裡沃土,失去襄樊就失江漢平原。因為劉備原先是不準備給孫權三郡的。益州拿下以後,把所有的軍隊,都調來準備和孫權打爭奪戰,保荊州。讓關羽去益州主守。因為漢中張魯快速投降曹操,使曹操有得隴望蜀,他派張郃去攻西川,張郃一路順風,進入益州 和張飛對陣僵峙,那時諸葛亮沒有進入領導核心。是收糧管草招兵買馬的後勤管理人員中郎將。劉備無法兩面作戰,才和孫權達成湘水協議,平分荊州。本來打算調關羽守益州,沒有得漢中的打算,飛速率領一萬精兵去滅掉巴西張郃之野火就回,由於曹操給張郃兵力少,並很快就把張郃打敗。還順手牽羊得到漢中,上庸的輝煌勝利,高興地山呼萬歲,自封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派費詩去關羽授印給權。可關羽,也因為大雨連天十幾日,破堤淹滅于禁援助曹仁準備滅關羽的七軍,使曹軍于禁幾萬人投降,龐德不降被殺。整個南陽郡,陸新民,孫狼為自農民起義殺了太守。宛|城的太守侯音衛開於也跟隨農民叛亂聽從關羽號令,襄陽的刺史胡修,太守付方也投降了。整個荊州,就只有樊城孤城為姓曹了,有曹仁的幾千人馬。關羽此時有水軍三萬,劉備帶來打仗伍萬以上,加於禁投降三四萬人,宛城,南陽,襄陽的起義投降最少也在二萬以上人馬。關羽的人比曹操的人馬都多,比劉備,孫權的地方都大。(孫權沒有徵服山越人拿下交州)成為軍事勢力最大力量,再也不把劉備放到眼裡,公然對劉備的派來者費詩喊,大丈夫絕不能和老兵同列,憑費詩,講古人,講今世,擺道理,講前途,續友誼,關羽就是,大丈夫絕不和老兵同列。徹底和劉備絕交斷誼,但使費詩無法,只好說,我是使者,無法給你加官,你會後悔的走了。費詩就是笨蛋,換肖何,和諸葛亮和戰略眼光的人。一定會給關羽一個王位以下統帥的。象肖何勸劉邦,讓劉邦的給韓信為齊王一樣,有什麼不可,只有還在在劉備手中,劉備緩解過來,一切都會擺平,沒有給關羽王任。襄城 麋芳,公安將軍士仁,上庸的孟達都因為關羽獨立,投降孫權和曹操。。預示了關羽滅亡的開始。在徐晃十二支大軍和曹操親自帶兵威脅下。關羽用軍分兵犯大錯,本來合兵在圍頭大營為徐晃聲東擊西去打叛軍胡修付方的四冢關羽帶兵伍幹去救,結果一敗再敗。樊城之圍被解,胡修士仁被殺,他只能一退再退也就只有退軍小城麥城後。等待劉備來救劉備乾等不救萬求無聲。曹操並沒有打算徹底消滅關羽。打算讓他為害孫權,並沒有追擊。雖然沒有曹軍,吳軍包圍困守,由於聽說他叛變劉備,一夜之間幾萬大軍跑得只剩幾十人,和關羽父子。最後被孫權殺了,關羽的霸王破碎失敗了,。水淹七軍降於禁,那時關羽見大軍已經被消滅剩下的樊城只有幾幹人馬處處崩塌牆城比它堅固百倍襄陽新鄉的胡修人付方都在關羽一支不大不小的呂常手裡立即投降了。到那能立即退兵,幾幹人的孤城曹仁,關羽根本就沒有放眼裡。劉備送來個將軍氣沒有順過,十幾萬大軍闈城。在當時是超一流強大的軍事集團,不但曹操害伯,孫權害怕,劉備更害怕,曹操都是在司馬懿蔣濟的提議與吳孫權合作,吳孫權答應合作。軍隊還在洛陽,在恆階鼓動下 ,才敢採取行動把大軍壓樊城,徐晃開始也是挖溝開壕想阻關羽北上,如果關羽不分兵5幹冒進。那還會一敗再敗,最後潰散,如果費詩答應關羽為王,關羽如同象韓信那樣把曹操黃河以南地方解決,劉備再西出一陳倉佔領漢中,關羽從南到北,後方堅固,沒有後顧之憂,就是幾幹曹仁也何妨,制自已死地卻後生。在在曹操明白告訴他曹吳,聯合他的麇芳土仁孟達都都投降情況下他亂了陣角不進不退,不制死地而後生,坐已待畢五個多月不進不退,劉備也不管不理,不來不問。到最後可是沒有了後路,他自已賭死了,有後路劉備,卻不出擊戰勝曹彰,張遼,。把時機白白丟掉,使曹操不但從敗勢轉化勝勢還打了大勝利仗,關羽十幾萬人馬自已潰散逃跑了。想統一中國,當然劉備不是沒有可能了。只要出兵關中。那時關中也是空城計,曹將將土都在洛陽兩面照應兩面都無法照應。關羽不是軍事大家,劉備不是軍事戰略家,天給機會,都是好牌王炸,都白白浪費。正如電視講解員講的,好好牌打輸了,惡運就來了,劉備也惡運連連都是一個一毛病錯誤分兵,拉長戰線。最後大敗。最後吳權沒有損失一點人馬,,得整個荊州,真正地成就三分天下。曹操也從危險深淵爬起來。還是老大。孫權得地盤,卻聽昄曹操指揮。用土地換幾年和平。為未來幾十年不敗打下基礎。隨後曹丕稱帝,滅公孫淵東北分裂勢力,讓北方匈奴人歸順進入漢家管轄,國力強大起來。劉備由於把王炸爛到手裡,沒有利用。自已的張飛更不省心,被關羽那樣強大的軍團,卻自己潰散驚得魂飛魄散,毫無人樣,喝酒,罵人,打人殺人。最後部下忍非可忍,把他殺了帶土地和他的頭投降東吳,。劉備在剛剛在諸葛亮等青年人捧戴下,登上久久夢想皇上寶座。實現小兒時要坐巨大保羽華蓋的夢想豪情滿懷中。張飛惡耗傳來,驚得糊里糊塗。再無神主,下令進攻東吳.殺了孫權,搶回老婆。完成統一長江全線,再滅曹魏的大志。召令全國所有兵馬,號稱七十萬大軍。實有不上七萬。由陳式,吳班率領先鋒4萬水陸並進入江東。他後領大軍跟隨。進夷陵,東吳少帥陸遜誘敵深入,拉長劉備戰線,卻讓劉備人馬抹不著打不上。過半年到夏天酷熱時,劉備軍水軍上岸乘涼,陸軍卸甲拋戈在睡夢中。被吳軍揮刀舉火把砍瓜切菜一般殺得向後退,成為大團自相踐踏,潰不成軍,一堆成山。無法通過劉備帶領少數跑回白帝城氣急痛心,也命長不久死了。歷史沒有如果,古人也不是象小說說的。諸葛亮神機妙算。諸葛亮一分妙算,未覺先知,會叫劉備出山攻漢中。讓曹操首尾難顧,顧此失彼的。如果有關羽完全不顧一切。在劉備攻漢中時,直殺許昌,殺曹的後路,曹操不敗,也元氣大傷。不會讓曹操主動放棄漢中。回頭咬死自已。歷史沒有如果。古人信息不通,情況不明,關羽不敢輕舉妄動。劉備更是無遠見卓識,走那是那。把好王炸都爛到手裡了。那時最大英雄莫過呂蒙了。提出穩曹操滅關羽,控制長江的戰略。是最大的贏家,不但在曹操西征時漢中時,勝過山越人把彊土擴大南海。回頭再不廢力氣,得到全部荊州 ,雖然兩座樊城襄陽成為空城沒有接。但戰略目的全部達到。成了真正那時神機妙算的戰略家得荊州的歷史功勳偉大人物,在三國中是真正大英雄。比諸葛亮要光彩多了,可惜歷史卻讓他成為關關羽成王,成帝,成聖的第一犧牲品。而關羽卻在宋代以後鹹魚翻身,跑到三國所有歷史人物的頂尖端,成為武聖關公和文聖孔子平坐,但他是爺。其它人都是子。好不威武雄壯,那有道理可講。




ww3721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算關羽立刻退兵,也很難扭轉敗局。

其一,關羽後防不穩。關羽這個人心高氣傲,對於同僚,關係不好,在當時很少有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才會引起靡芳傅士仁反水,另外和劉封關係也沒處好,所以劉封才會見死不救。

其二,關羽的對手不是一個人,而是曹魏和東吳。曹魏的徐晃作為五子良將,既然來了,肯定要打敗關羽,給曹軍一個說法;至於江東陸遜和呂蒙,都是統帥,幹掉關羽成為當時東吳的國策。

其三,關羽失去了劉備的支援,劉備和曹操在漢中鏖戰,哪裡顧得上關羽,失去劉備的支持,關羽自然無法對付這麼多的敵人。所以必敗無疑。


李治亞文史博客

說實話三國的出現,其實是一連串事件的連鎖反應,其中的因果循環,絕對不能單單以其中某一事件的成敗來簡單定論,所有的事件都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點,而不是全部。

說到一統天下之時機,首先是劉表病亡,曹操揮兵南下劉琮投降,荊州不戰而定,劉備倉皇出奔潰散於當陽。而東吳孫權所擁有者也不過數萬之眾,更兼人心惶惶,部屬大多不願與戰,當此之時曹操得勢,為天下一統之首次時機。

然而,正在曹操志得意滿之際,孫劉聯軍得東風之助火攻赤壁,八十三萬曹軍灰飛煙滅,曹孟德敗走華容道幾不得生還。其後劉備用諸葛亮之謀收復荊州,此後奪取西蜀漢中之地,曹軍慮敗,關公帥軍北上關中振動,似乎漢室復將重興,此時便是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時,也是此一問題的切入點。

我們先不考慮當時的關公有沒有退兵的理由,假如他選擇退兵,首先自然是進取無望,曹操仍然安坐中原大地。當然這樣東吳也自然沒有可乘之機,曹魏一時之間也無再次大舉進攻的可能,即便孫權與曹操連成一氣兩面交攻,關公也不致馬上便敗,同時西蜀孔明也會率兵支援,那樣必成三家混戰的局面,三家之間互有心病,十年二十年的沒有了局也大有可能,說到一統天便不知要等到何時了?

其實,再次天下一統的時機,真正在於關公敗亡之後,不久奸相曹操歸天,其子曹丕篡漢登基。漢中王劉備於西蜀繼承大漢正統,此時若是揮師北上,可謂名正言順,必能申大義於天下。此正是諸葛孔明隆中對中所說的“待天下有變”,正是北伐良機,況且此時孫權驚懼急欲求和,甚至甘願歸還荊州之地俯首稱臣,劉備若是北伐必然沒有阻撓、攻擊的理由。所謂天道三十年一變,再次一統天下的時機,此時已轉入劉備之手。

惜乎劉備心傷兄弟手足之仇,一意報仇伐吳雪恨,未能乘機北伐,錯過此一大好時機。其後猇亭兵敗蜀漢元氣大傷,先主病逝白帝城,又成三足鼎立局面,此後孔明北伐無功,孫權乘機南面稱尊,便是三國的出現。


辦涉濁流半席清


先回顧一下水淹七軍故事背景: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劉備佔領了益州之後,東吳向劉備索取荊州,劉備只說:“我得到涼州後,定當將荊州給你。”孫劉結仇,後來聽說曹操要進攻漢中,益州也受到威脅。於是兩家講和把荊州分為兩部分,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歸劉備,湘水以東歸東吳。

建安十三年(218年),劉備率蜀漢大軍進擊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拉鋸戰,劉備最終完勝曹魏於定軍山,斬殺夏侯淵,七月,劉備自立漢中王;從此,漢末軍閥混戰的局面被鼎立態勢所取替,三分天下的格局得以確立;

因漢中大勝,關羽按照諸葛亮早已設計的戰略,開始從東面的荊州直接攻打中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駐紮在江陵的大部分荊州軍隊,向襄陽、樊城進發,很快將襄陽、樊城分別包圍起來。主攻樊城,樊城守將曹仁一邊堅守一邊向曹操告急求援。

曹操派遣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統帥七路人馬共約五萬,前去樊城援助曹仁。關羽迎戰龐德被毒箭所傷(刮骨療傷於此);後見曹軍駐紮在團山鎮漢江故道河床低窪處,遂用計水淹七軍,曹軍大敗,被俘六成,于禁投降,龐德拒降被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水淹七軍”戰役!曹操因此都要遷都!


回到問題:關羽水淹七軍之後,立馬退兵,三國走勢又將如何?

首先:關羽自傲得很:率領大部分荊州軍隊,深入敵後孤注一擲,而又大勝,自誇還來不及,豈能後退?

為什麼有後退的假設,是因為後期,曹軍增援不止,再無大勝,而後面空虛的大本營荊州又被陸遜以白衣渡江等欺瞞之計偷襲,關羽一路逃亡最終被擒斬殺!後人感此無不嘆惜!

其次:如關羽識時務大勝而反,結局會是如何?

1、荊州不失:蜀國將可通過荊州北進,直驅魏地,避免了後期只有出岐山征討的被動局面!魏蜀將會是長期的持久戰,雖不能確定就能大敗曹魏光復漢室,至少不會迅速滅亡!

2、關羽不死:則吳、蜀聯盟能夠較長時間維持下去,三足鼎立之勢穩定發展;蜀國將有時間調養生息,專心對魏,實現諸葛亮下一步計劃目標;


再後面的發展有以下可能:

1、魏蜀混戰多年,彼此消耗,東吳坐收漁翁之利,深挖洞廣積糧,看誰最終有了優勢就幫誰,先滅了一家,然後趁勝利者百廢待興之際馬上倒戈,成就統一大業;

2、吳、蜀聯合,先滅了曹魏,再內戰;或者東吳見蜀國漸強,荊州又討不回來,於是聯合曹魏,滅了蜀國,再與曹魏爭天下;例如秦末楚漢之爭;

3、最有可能的是,曹魏此戰雖敗,但元氣未有大損,一旦蜀國來犯就是入侵性質,魏國必全力抵抗,蜀國難有進一步收穫,而東吳雖有觀虎鬥之心,卻無法獨善其身,最後結果仍然是三國權衡鼎立之勢;

因此,如果關羽撤軍,最有利的不是蜀國,反倒是東吳;

但無論如何發展,最終全國統一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歷史前進的車輪,誰都無法阻擋改變!


離合豈無緣

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幾乎迫曹遷都之勝,對曹魏來講是“非戰之罪",對關羽來說是勝之不武。乃天災所致,非常偶然。縱使關羽見好就收,撤兵回荊州,曹魏因白白損失七枝北方精壯之兵,必須給家屬及諸將一個交待。重新派兵解除荊州方面的威脅是勢在必行的。於是徐晃、張遼仍會奔荊州而來…………。

孫吳也必派觀察團觀戰水淹七軍之役,回報也必是關羽勝之不武,

孫權在周瑜、魯肅離世後,雖吳下阿蒙"士隔三日,刮目相看",然畢竟與周、魯水平差距甚遠,孫權必從逐鹿中原改略為平衡三足。於是魏吳短暫蜜月一定會促成。

劉備爭漢中已傷痕累累,搶得漢中未得人口及倉廩府庫,非但兵力得不到補充,還得派兵布駐以防曹魏,劉備兵力很是捉襟見肘。無暇荊州。

魏謀荊州:遣曹洪曹休張郃佯取漢中,以牽制劉備;徐晃張遼助曹仁進擊荊州。

孫權無北方壓力,傾吳之兵與魏夾擊關羽。

魏吳聯盟謀攻荊州利益一樣。都是解除荊州方面的對己的威脅。關羽憑半州不到的兵力同樣會遭覆滅,時間長些而矣。

所以關羽縱使勝於禁後退入荊州,也觸碰了魏吳的戰略底線,必遭群毆致死。無關三國進程。

回答一定是毫無收益的,因為我也觸碰了蜀迷羽粉的底線。但就是忍不住。


洛水宓妃

這屬於歷史的假設。如果歷史是一幅鉛筆畫,而我們擁有橡皮擦,可以隨時修改。是不是有種上帝高高在上的感覺。

關羽水淹七軍後立即退兵。這樣荊州關羽軍、襄陽曹仁軍、東吳呂蒙軍將成三足鼎立之勢力,將會三家分荊州。後期的發展就要看各自的後勁了。荊州的爭奪將會成三國爭鬥的關鍵。

如果等到蜀漢穩定大後方,劉備親自或者派出大將出川,策應關羽,形成掎角之勢,相信會是另一番局面。

三國也許會是另一種局面,也許更好看。也許諸葛丞相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但是歷史不是讓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歷史就是歷史。

各位,你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一起交流吧。


華尼臣

其實關羽不死,只會拖幾年而已,主要是劉備自己膨脹了,他太想一統天下了。

1 關羽敗走麥城,慘死,劉備肯定要為弟弟報仇,不然劉備會面對天下人的指責。

2 劉備是藉著給關羽報仇雪恨的名義而出兵東吳,導致潰敗,自己死於白帝城。

3 劉備認為自己有了城池,有了兵馬,打曹操比較難,所以選擇打的孫權。

4 就算關羽不死,將來劉備還是會先滅東吳,後殺曹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