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數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都輸了?

任性得姑涼

以色列經歷的中東戰爭具體有五次:

第一次中東戰爭發生在1948年5月16日臨晨,以色列剛建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軍集結了約四萬人的武器裝備,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以色列無論是人數或裝備都處於下風。在戰爭初期,以色列節節敗退。並不是人們想象的以色列輕鬆取勝。當時以色列的危機讓人聯想到以色列歷史上遭遇的滅頂之災(歷史上羅馬帝國曾經殺了約150萬猶太人,希特勒又殺了約600萬猶太人,)。

但是為什麼以色列最後能反敗為勝呢?

一是以色列軍隊在特拉維夫南部拼死抵抗才讓局勢得以維持。二是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說以色列需要時間重建軍隊。然後由美國出面要求聯合國命令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6月11日阿拉伯聯軍同意停火四周。當時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大半巴勒斯坦土地。利用這一個月的時間,全世界的猶太人大量捐款,從美國,英國,法國,捷克等購買了大量飛機,坦克,大炮和槍支彈藥等輕重武器。迅速建立以色列國防軍。直到7月9日重新開戰時,阿拉伯聯軍原以為十日就可以結束戰爭,拿下以色列。誰知以色列已經今非昔比,不是吳下阿蒙。打的阿拉伯聯軍兵敗如山倒,一舉奪得了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戰爭一直持續到次年3月,最後因埃及軍隊失利,阿拉伯聯軍被以色列軍隊各個擊破,隔離後才不得不簽訂停戰協議而結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是因為英法兩國為了重新霸佔蘇伊士運河,恢復對埃及的殖民統治,聯合以色列,於1956年10月29日,出動大批軍隊向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整個戰爭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了6天,地面戰鬥40餘小時。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凌晨7時45分,以色列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所有機場進行了突然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的地面部隊也發起了進攻,至10日戰爭結束。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這次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戰敗而告結束。

第四次中東戰爭開始於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前三次中東戰爭中失去的土地,聯合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這次戰爭,在歷史上又被稱為“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戰爭歷時18天,交戰雙方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坦克5500輛,作戰飛機1500架。戰爭結果又是阿拉伯聯軍以失敗告終。(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餘人,被擊毀坦克2000餘輛,損失飛機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損失坦克1000輛、飛機200架。)

第五次中東戰爭開始於1982年6月6日,以色列藉口其在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出動了陸海空三軍約10萬人,進兵黎巴嫩境,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攻擊。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大部分領土。著名的貝卡谷空戰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入軍隊造成了巴解游擊隊傷亡3000餘人,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也傷亡了1000餘人。

由此可見,以色列贏了五次中東戰爭是有原因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發生在第一次中東戰爭時的以色列有了一個月的喘息的機會。這一個月表現在全世界猶太人的團結一致,大方轉款。使得以色列能得到大量的輕重武器,以此挽回劣勢,反敗為勝。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勝利,今天或許已經沒有了以色列這個國家。當然,以色列獲得一個月的喘息機會,也與美國為以色列在聯合國“公關”有著重要關係。再加上以色列軍人為國家生存而戰的勇氣和不怕犧牲,以及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缺乏團結,阿拉伯聯軍在戰爭中缺乏協調一致的軍事行動也是原因之一。

其實談到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在軍事上獲得取勝的具體關鍵戰役要算以軍對埃及軍隊的擊敗了。以色列在軍事上扭轉局勢後,針對埃及軍的弱點,一口氣發動了三場大戰: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里什方向進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學家不經意發現了一條羅馬時代的古道,由比爾謝巴直通奧賈。以色列秘密擴修此道成為軍用通道,讓坦克和卡車都能通過。這完全出乎埃軍所料!以色列利用這條道包抄埃軍後方,造成埃軍大吃一驚之時,毫無抵抗,全面敗退。阿拉伯聯軍原本就是以埃軍為主力,埃軍一敗,聯軍更無鬥志,節節敗退,最終完全被趕出了巴勒斯坦。

有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以色列強大國防力量的基礎。隨後的四次中東戰爭就沒有多大的懸念了。





二哥無天敵

阿以打了五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除了第四次差點打贏之外,其他戰爭的輸掉了國家尊嚴、國家領土、能源命脈控制權!

從民族情感出發,阿拉伯國家希望以色列不要在中東建國;聯合國當年的方案中,以色列也有在非洲建國的提案,不過,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美國的影響力太大了,鷹醬也考慮在中東尋找代理人爭奪能源主導權,所以,它否決了非洲建國的提案;另外,蘇聯的因素也起了主導作用,由於猶太復國主義者不少是社會主義者,蘇聯覺得可以支援以色列,讓紅色以色列牽制英法勢力龐大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第一次獨立戰爭都快被阿拉伯國家團滅的時候,蘇聯聯合東歐國家提出停火,蘇聯讓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出面向以色列提供大批軍火,同時,蘇聯將大批東歐、蘇聯猶太人海運、空運以色列,許多猶太軍人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們和軍火的到來拯救了危機中的以色列;當時,阿拉伯國家不是與以色列作戰,實際上,它們在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作戰;

第二、三、四次中東戰爭屬於第一次中東大戰的延續:以色列立國之後,用鐵碗清除了社會主義者的影響和武裝,成功轉型為猶太主義民族國家,它對阿拉伯國家大打出手:獲得運河通行權、西奈半島、戈蘭半島……以色列軍隊的核心理念:為猶太民族的生存而戰!所以,為了生存而戰的以色列軍隊戰鬥力、戰鬥意志、創新能力非常強大:只要能夠打贏戰爭,所有的戰術都是合理的。

第五次中東戰爭就是控制水源之戰!表面上是以色列打擊巴勒斯坦游擊隊,實際上,以色列軍隊通過這場戰爭徹底控制了戈蘭高地,將水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

阿拉伯國家的戰略戰術則非常僵化,軍人散漫之風盛行,以至於蘇聯顧問團都讓阿拉伯軍人先從整理內務做起;阿拉伯軍人缺少為民族而戰的意志,他們甚至更加在乎戰友是哪個教派的;除了少數精銳部隊,大部分阿拉伯軍人不知道為何而戰:他們的政府總是在教派爭鬥中更迭;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爭鬥也制約了反以同盟;至於巴勒斯坦游擊隊,正規戰能力簡直就是渣渣!一有機會,它們就要搶奪所在國家的政府領導權:約旦、黎巴楞、敘利亞……所在國政府軍總是與它們發生武裝衝突,他們爭奪內部領導權的時間比反以的時間更多。如此混亂的國家聯盟能夠打贏有鷹醬撐腰的以色列嘛?


熊style

歷次阿拉伯戰爭,阿拉伯都被打出了gg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以色列有著大量的精銳退役老兵,吊打阿拉伯萌新。

第二點,阿拉伯國家心懷鬼胎各自為戰,被以色列抓住機會就能打退一個。

第三點,英美蘇不會允許阿拉伯地區成為一個統一的阿拉伯,所以,當以色列即將失敗都時候,美英蘇就會開始援助以色列,制裁阿拉伯。


在以色列宣佈成立的時候, 蘇聯在第一時間承認以色列,希望以色列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讓以色列加入華約,後來以色列倒向了美國但是蘇聯也是對於國內願意回到以色列的猶太籍蘇聯人打開方便之門 大量退役的蘇聯紅軍回到了以色列,然後阿拉伯軍隊嗎....emmm

阿拉伯國家獨立的時間可是沒多久,被殖民多久了,指望這群不久以前還在放羊的阿拉伯人同心協力?

第三,以色列是一個給中東放血的楔子,所以以色列不可能被顛覆,因為一個強大的阿拉伯不符合世界各國的利益。


所以只要阿拉伯沒有超級大國,那麼中東地區就是一首涼涼。

(美國衰落了,以色列活的也很滋潤,取代美國成為老大的國家會繼續支持以色列)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阿拉伯國家看似在軍事上失敗,沒有消滅以軍,但其實阿拉伯國家並沒有要消滅以色列的意思,每一次對以色列作戰,當然第二次不是對以色列但直接對英法,都是給西方以壓力。

這些次的衝突之後,阿拉伯國家逐步恢復石油主權,運河主權,一些英法殖民地實現了國家實現了獨立,並形成了歐佩克組織,掌握了大量的美元資金,削弱了英法在西亞北非的勢力。

美國成為贏家,實現了驅逐英法的目的,實現了美元與石油掛鉤的設計,在原油市場上打壓了蘇聯,遏制了蘇聯在海灣和地中海的擴張。

英法失去了殖民地和統治。


吉用時代

阿拉伯人是各國聯合作戰。

既然是聯合,就不是整體。即便能夠全心全意對以作戰,但各戰場配合不可能整齊劃一,完全達到預定目標,只能是各自為戰。這給與了以色列個個擊破的可能與分化的機會。

重要的還有美國人的支持。比如1973年第四次戰爭,阿拉伯人確實配合出色,保密工作做得極好,同時發起進攻,打得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幾乎要動用核武器了。可美國衛星偵查發現埃及進攻兩個主力軍團間有縫隙,隨著繼續推進,兩天後裂縫達到50公里而埃及人沒及時發現,結果以色列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集中兵力分別擊敗埃及這兩個軍團,埃及軍隊被包抄後路,被迫退守而無法配合東線。以色列再調集軍隊反擊敘利亞方面,最終轉敗為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