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北伐失敗,是否表明南宋並無收復北方失地的能力?

於無聲處34

孝宗北伐,無天時,無地利,無人和,安能不敗!

完顏亮敗亡後,形勢對南宋是很有利的。

首先,金國政局不穩。金世宗政變奪權與完顏亮之死,震動金國政壇。契丹人耶律窩罕乘機起事,擁眾五萬,自立為帝,與金世宗分庭抗禮。金人花了一年的時間,付出重大傷亡才把耶律窩罕的叛亂鎮壓下去。其次,在完顏亮南侵後,中原爆發大規模的漢人起義,有力地支援江淮一帶的抗戰。在這些起義隊伍中,規模最大的當屬耿京起義。倘若南宋大舉北伐,與起義軍遙相呼應,還是有算勝的。

時任川陝宣諭使的虞允文向宋高宗進言:“金亮既誅,新主初立,彼國方亂,天相我恢復也。和則海內氣沮,戰則海內氣伸。”宋高宗以屈辱換來二十年和平,最終還是被金人扇了個大巴掌,當年硬要殺岳飛,現在終於還是蒙羞了。性格懦弱的高宗選擇逃避,遜位給了宋孝宗。

宋孝宗上臺後,便做了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為岳飛平反昭雪。正當大家覺得朝廷有希望了,一件誰也沒想到的事發生了。孝宗的老師、時任參知政事的史浩竟然認為應該放棄陝西,避免對金人的挑釁。宋孝宗於是下詔,放棄宋軍在西北收復的秦鳳、熙河、永興三路。此議一出,虞允文大驚失色,上書皇帝:“恢復莫先於陝西……一旦棄之,則窺蜀之路愈多,利害至重,不可不慮。”朝廷非但不聽,反而把虞允文貶為夔州知州。

不得已之下,吳璘被迫與當年的岳飛一樣,奉詔班師。

後來虞允文進京入對,慷慨陳辭,向皇帝闡明放棄土地的危害。宋孝宗這時才頓足道:“史浩誤朕!”只是為時晚矣,吳璘所放棄的十三州之地,早已落入金人之手了。

隨著老將張浚入主樞密院,主戰派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張浚出任樞密使後,金國遣使前來索取被南宋收復的海州、泗州、唐州、鄧州、商州之地,並致信張浚稱,要按照舊約(即紹興十一年之條約)來劃定邊界以及歲幣,否則將兵戎相見。此時金國已經平定耶律窩罕之亂,南宋政府坐失良機,錯過了最佳的北伐時機。

張浚堅決拒絕金人之要求,他回信答覆說:“疆場之一此一彼,兵家之或勝或敗,何常之有?”張浚的強硬立場,令金世宗勃然大怒,遂派遣蒲察徒穆、蕭琦等將領分別屯兵於虹縣、靈壁,積糧修城,做好南侵的準備。

看來宋金之戰不可避免。張浚入見皇帝稱:“金人秋必為邊患,當乘其未發攻之。”不能被動挨打,應該先發制人。宋孝宗恢復中原的決心是比較大的,於是決定出師渡淮,北伐收復中原。

隆興元年五月,眾人翹首以盼的北伐開始了。

由於張浚戰前工作做到位,北伐伊始,進展十分順利。北伐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李顯忠指揮,渡過淮河大破金兵,收復靈壁。另一路由邵宏淵指揮,進攻虹縣,遭遇金兵頑強抵抗,最後在李顯忠的幫助下,還是攻克虹縣。然則,邵宏淵不僅沒感激李顯忠,反而覺得丟了面子,心裡不是滋味。

北伐軍再接再厲,揮師進攻宿州。李顯忠再度發威,大敗金兵,追擊二十里,克復宿州。當宋孝宗得悉此捷報後,大為鼓舞,他寫信給張浚,稱讚說:“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


不過,宋孝宗高興得太早了。金國很快出動十萬步騎兵反撲。李顯忠邀邵宏淵夾擊金兵,邵宏淵卻按兵不動。不僅如此,在李顯忠與金兵血戰時,邵宏淵居然還部下說風涼話:“當此盛夏,搖扇於清涼且猶不堪,況烈日被甲苦戰乎?”李顯忠孤軍難敵,連夜撤軍到符離。金兵追至此,宋兵大敗,軍資軍械損失殆盡。

張浚主持的北伐就這樣草草而終。

南宋發動的這次北伐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時機選擇不對。宋孝宗在對金態度上,較宋高宗為強硬,但上臺之初尚且在和戰之間猶豫,錯失利用金國內亂的良機。當張浚北伐時,金世宗的統治已經穩固。其次,喪失地利上的優勢。

在北伐之前,朝廷莫名其妙命令吳璘放棄西北三路十三州。倘若吳璘據陝西之地,發兵東向,側擊金國,則必定可以大大牽制金兵南下。但是浴血奮鬥得來的土地,說丟就丟了,非常可惜。其三,北伐的計劃過於簡單、粗糙,進攻方向單一,給人感覺整個戰略規劃不到位。對比一下完顏亮的南侵,六十萬金兵海陸夾擊,在東起淮東、西至陝西千里戰線上同時發動進攻。相形之下,南宋的北伐有點小打小鬧,單線進攻,沒有海軍配合,沒有與中原反金武裝聯絡。其四,南宋荒於兵事已久,軍隊戰鬥力低下,特別是中興名將陸續謝世後,高級將領青黃不接,素質不高。張浚是個偉大的愛國者,這點我很佩服,但是他打仗水平似乎不太高,以前主持關陝戰區,也吃過大敗仗。而像邵宏淵這樣的將領,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綜合以上幾點,南宋北伐,無天時(錯失金國內亂之機),無地利(放棄西北十三州),無人和(李顯忠、邵宏淵不和),安得不敗

!在殺了岳飛之後的二十年裡,南宋偃旗息鼓,無所作為,軍事力量嚴重倒退,能夠自保已是僥倖,收復中原有點天方夜談。


君山話史

隆興元年1163年4月南宋方面不宣而戰,趙昚主導的隆興北伐開打。

最初宋軍兵分二兩路,一路由李顯忠率領取靈壁,一路由邵宏淵率領兵鋒直指虹縣。

5月李顯忠部順利攻下靈壁,而邵宏淵部卻久攻虹縣不克,李顯忠遣靈壁降卒說服了虹縣守軍,邵宏淵認為戰功被李顯忠侵奪,忿忿不已。李顯忠趁勝拿下宿州,邵宏淵按兵不動,前線兩位將領的予矛盾日益激化,孝宗升李顯忠為河北、京東、準南招撫使,邵宏淵為副。邵氏不甘居人下,拒絕受李顯忠節制,不久倆人又因宿州府庫賞賜的問題鬧的不可開交,至使軍心浮動,不久金軍主力十萬大軍攻宿州,邵宏淵又按兵不動,入夜邵軍統制周宏散佈戰事失利的謠言,使得宋軍未戰自潰,金軍趁勢攻城,宋軍大亂,全線崩潰,軍資戰械損失殆盡,所幸金軍不明宋軍底細,又是深夜沒有追擊,宋軍才在淮河一線站住了腳跟,宿州舊郡名符離,史稱符離之戰。

此戰役之敗完全是將領之間的不和所至,人心不齊,難有做為成了往後南宋數次北伐失敗的注角,之後韓侘胄死於開僖北伐也是人禍所至,天時不知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南宋朝局紛繁的人事紛爭,文武之間利益的傾軋終結了南宋的恢復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