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鎮大捷岳飛以五百人大敗金國十萬大軍,這場大捷是否真的存在?

一德格天1

郾城之戰金軍慘敗,死傷無數,其戰力兇悍的“特種部隊”——“鐵浮屠” 、“柺子馬”基本被岳家軍摧毀殆盡,金都元帥完顏宗弼(金兀朮)不甘心失敗,為扭轉不利局勢,他率軍攻佔了郾城和穎昌之間的臨潁(三地都在今天的河南),妄圖切斷南宋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和部將王貴所統轄部隊之間的聯繫,然後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岳飛識破了完顏宗弼(兀朮)的企圖,料到他必率軍攻穎昌,於是調整部署,命其子岳雲率部分驍勇善戰的“背嵬軍(護衛親軍)” 迅速馳援穎昌;同時,他派遣統制官張憲領“背嵬軍”、“遊奕軍(騎兵)”向臨潁進發,準備迎戰金軍主力。

紹興十年(1140年)7月13日,岳飛麾下悍將楊再興率300精悍騎兵,到臨潁以南的商橋偵察敵情,突與金軍前鋒遭遇,再興臨危不亂,率300驍騎突入敵陣大砍大殺,擊斃金軍2000餘人,後因寡不敵眾全部戰死。

金兀朮為避免與張憲決戰,除留少量金兵守臨穎外,將各路主力部隊集結在一起,然後率領大軍向北疾馳,準備圍攻穎昌。7月14日,張憲率軍進攻臨潁,擊潰守城金軍後,一舉收復了臨潁。幾乎與此同時,金軍統帥兀朮率昭武大將軍韓常等人的部隊,以三萬騎兵列陣於穎昌城西,另以十萬步軍擺陣於舞陽橋南,連陣十餘里,端的是旌旗蔽日,刀槍如林,殺氣沖天。

駐守穎昌的宋軍有3萬餘眾,主將是王貴、董先、岳雲等,這支部隊是岳家軍的精銳。

見金軍大兵壓境,志在必得,王貴將守城的指揮權交給董先、胡清二將,他自己親率中軍和“背嵬軍”,聯手岳雲率領的遊奕軍(騎兵)主動出城攻擊金軍。岳雲率8000騎兵居中發起衝鋒,正面猛攻金軍步兵;王貴又以宋軍步兵為左右翼,攻擊列於穎昌城西的兩翼金軍騎兵。岳雲一馬當先,殺入敵陣,先後出入金軍陣營十餘次,幾處掛彩,裹傷後仍奮力拼殺。這一仗,打得慘烈無比,從清晨戰至午後,雙方血戰數十回合,一時難分勝負。

把守穎昌城的宋將董先、胡清見狀,立即率城中守軍出城增援。見生力軍殺到,宋軍士氣大增。城裡城外的宋軍合兵一處,氣勢如虹, 本已逞膠著態勢的戰局迅速扭轉。

宋軍將士愈戰愈勇,激戰中,完顏宗弼的女婿、統軍上將夏金吾被宋軍打死,接著,金軍副帥粘罕陣亡,另外還有金國千戶5人,大小將領78人被宋軍陣斃,這一仗金軍被殲滅5000多人,被俘2000多人,損失戰馬3000多匹。完顏宗弼(兀朮)見形勢不妙,想率敗兵撤退回汴京。岳飛率得勝之師銜枚急追,痛剿窮寇,一直追到距離汴京只有45里路的朱仙鎮。完顏宗弼在朱仙鎮集結10萬金兵,準備迎擊緊追不捨岳家軍。岳飛一面正面佯攻金軍,一面派偏師轉向黃河渡口從側面攻擊金軍。金軍猝不及防,全面潰敗,狼狽不堪地退入汴京城內,並準備棄城北逃。岳飛發起的反攻並收復中原的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朱仙鎮大捷真的發生過,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只不過岳飛以500人擊敗金國10萬大軍之說純屬演義誇張。據考證,朱仙鎮一戰,金國投入了10餘萬步騎的兵力,岳家軍的參戰人數也應不會少於4萬。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謝友邀



各位腦補歷史學家當然會認為朱仙鎮大捷不存在,不然,怎麼證明ta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呢?不然,怎麼證明

ta已經圓滿完成六年義務教育呢?


先看一個戰例
~《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十六》

北宋六、七萬保甲被六、七個金兵一衝即垮,按人數比例,剛好每個金兵戰勝一萬宋軍(更多類似戰例在我上一個答案裡)

按各位腦補的說法,這是在給大宋抺黑,一個人一天殺一萬頭豬也不可能啊,豬沒殺完,人恐怕早累死了。這時候ta忘了思考一件事~宋朝官員抺黑宋朝有什麼好處?

有過群毆經驗的人知道,開片輸贏往往不在人數多少,關鍵在於大夥齊心協力,敢於砍刀見紅,只要每個人都抱著二十年後咱又是一條好漢,砍翻我一個還有後來人之類的想法,你們就贏定了

北宋末年的金兵就是這樣一群光棍,所以,2500人就敢向遼國叫板
~《金史.卷二.太祖》

所以這群光棍敢向擁兵百萬的宋朝興師問罪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十二》

這裡要說明的是,阿骨打會諸路兵是在金收國二年(1116年),金兵攻宋是在宋宣和七年(1125年),沒有理由相信女真壯丁在九年時間裡翻六倍

~《金史.卷四十四.兵》

北宋滅亡後,金國經歷數次內訌,活下來的病的病,殘的殘,該享福的告老享福,開國精銳所剩無幾,籤軍便成為了金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紹興十年,金國敗盟,完顏宗弼“盡起河北鄉兵”充作籤軍。靖康二年,二十萬河北民眾被金兵捉去買錢、換馬,可想,河北民眾對金人的感情有多深大,不臨陣造反就已經算兀朮帶兵有方了,出工不出力自然在情理之中

所以,每逢緊要關頭,兀朮就派出最精銳的女真部隊~重步兵鐵浮屠,騎兵柺子馬。他也知道,打勝了,這幫籤軍打個劫放個火守個城還可以,真要靠這幫人贏得關鍵戰鬥,那是想也別想的事

出乎兀朮意料的是,紹興十年的宋軍已經不是印象中那群烏合之眾,女真精銳先敗於順昌,再敗於郾城,最後敗於穎昌

大量招剌北地遺民的宋軍組織敢死隊跟金人死磕,這種戰鬥比的就是誰更不怕死。很不幸,兀朮遇到了岳飛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三》



勇氣和紀律是冷兵器時代軍隊戰鬥力的基礎
~《要錄.卷一百四十三.龜鑑》

“撼岳飛兵難籲”與“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有很大區別?
~《要錄.卷一百四十三.呂中大事記》




再看成書時岳珂才十一歲的《三朝北盟會編》記載


~《會編.卷二百八.林泉野記》

在臨穎再次獲勝後,岳飛欲乘勝追擊

前線戰事瞬息萬變,作為跟金兵打了十幾年的岳飛會不知道痛打落水的道理?會等到朝廷批覆後再追擊?


~《會編.卷二百七.嶽侯傳》

聽聞兀朮欲退,岳家軍連夜追擊

當然,嶽黑認為,十一歲的岳珂影響了徐夢莘對史料的判斷和選擇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牛皋傳》

牛皋“戰於汴、許間,以功最”,有多大功已不得而知,從封賞升職來看,不會是僅僅收復又因撤軍丟掉了幾個州縣這種簡單戰功

紹興十年北伐,岳飛部呈多路突破態勢,從諸多史料記載看,岳飛部已經對汴京形成三面包圍
~《釣魚今圖繪古》





當然,右翼友軍班師後,分兵這種能以最快的速度收復失地方式也給岳飛部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危機,直到穎昌大戰戰勝金軍主力才算緩解了不利態勢,乘勝追擊金兵至朱仙鎮

到底是岳家軍的哪一支打到朱仙鎮?戰鬥規模到底多大?這兩個問題因為秦檜父子長期把持修史權而變得撲朔迷離,但是



從南宋史官記載可以判斷,臨穎之戰後,岳飛曾有向汴京追擊的命令

從戰場態勢看,岳家軍有距汴京比穎昌近得多的軍隊

私人著史的目的是記錄真實歷史,呂中不會把未經考證的事寫進《大事記》來降低自己的品味

岳珂寫的東西嚴格說來不算史書,只是一些為了替岳家申冤辯誣的材料。如果朱仙鎮之戰不存在,岳珂不怕欺君?不怕被時人質疑?不怕辯誣不成反累家人?

岳珂能讓南宋和元朝這些人精史官相信朱仙鎮大捷存在,就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憑腦補否認朱仙鎮大捷的人不過是受迫妄想症的一種表現而已







為國釣魚

這是一個無恥的謊言,1140年7月18日,還在臨潁和金兵打,7月20日岳飛就逃跑了。岳飛無論如何都不可能一天之內,跑三百多里“五百破十萬”又跑回臨潁逃跑。堰城離朝廷上千裡,中間還要過江,7月18日打的臨潁,高宗知道消息最快也需要7月25日以後。高宗要下所謂的“十二道金牌”等岳飛收到,必須是8月中旬了。可是岳飛早於7月27日,就逃到了順昌,讓金國兵不血刃就佔領河南全境。而且,宋三百多年曆史,根本沒有用金牌調動過軍隊。如此重要的命令,怎麼可能派一個小卒騎馬來空口白牙的下命令?

從時間上就根本沒辦法安排這兩場鬧劇。想意淫岳飛的高大形象,來掩蓋岳飛不戰而逃,丟了河南的罪行。結果,欲褒成貶,把岳飛形容成一個讓皇帝不放心的逆臣。正常的官員,皇帝下一道命令,足夠了,一天之內下“十二道金牌”只能證明,岳飛一慣陽奉陰違,把皇帝的聖旨不當回事,高宗逼不得已才一天下十二道一模一樣的命令。這樣的話岳飛在高宗眼裡,就是個亂臣賊子的形象。

實際情況,高宗的手諭。

七月十八日 岳家軍在臨潁擊敗金軍。 ……已令張俊自淮西,韓世忠自京東,擇利並進。若虜勢窮蹙,便當乘機殄滅,如奸謀詭計尚有包藏,諒卿亦能料敵,有以應之…… 高宗進一步調集兵力,旨在乘機殄滅金軍。

七月二十日 岳飛撤軍南歸。

……卿且少駐近便得地利處,報楊沂中劉錡共同相度,如有機會可乘,約期並進。如且休止,以觀敵釁,亦須聲援相及。楊沂中已於今月二十五日起發,卿可照知…… 高宗收到岳飛“措置班師”奏章,堅決反對,要他留下與諸將協同作戰。岳飛未待皇上覆詔,於七月二十日自行撤軍。 七月二十七日 岳飛回到順昌。 ……今韓世忠在淮陽城下,楊沂中已往徐州,卿當且留京西,伺敵意向,為牽制之勢。俟諸處同為進止,大計無慮,然後相見未晚也…… 高宗未知岳飛撤軍,要他留在京西牽制金軍,不要急於覲見皇上。

從7月27日,高宗發給岳飛的手諭,可以看的清清楚楚,高宗根本就不知道岳飛逃跑了。何來“十二道金牌”一說?

而且,這場奇葩的“五百破十萬”豪無策略可言,帶五百騎兵,跑三百里,和金國十萬以逸待勞的騎兵“對陣而列”,居然豪無軍事常識的下命令“奮擊”,以飛蛾撲火的方法,向十萬嚴陣以待的金國大軍發動自殺式衝鋒,居然打的金兀朮感慨“憾山易憾岳家軍難”?表現出來的就一個軍事白痴的做戰指揮水平。而且,沒有一個人傷亡,見了鬼了,十多萬人打一架,拍個電影都怕不可能沒傷亡。這麼腦殘的故事,居然可以騙到修編《宋史》的人。成為中國老百姓的驕傲,也算中國歷史的恥辱事件了吧?

金將韓常一萬五千人,就大搖大擺駐紮在堰城和穎昌之間的臨潁,就打的岳飛向劉錡求救。讓他帶五百人去面對十萬金兵,嚇都嚇死。岳家軍主力是投降的偽齊軍和投降的農民起義軍,根本就沒戰鬥力,岳飛一直都是避開金國主力,根本沒有和金國主力打過,南宋和金國的決定性戰役,岳飛更是一個都沒參加。別忘了岳飛的罪名之一,就是抗旨畏敵。岳飛真有“五百破十萬”的能力,根本就沒必要逃跑。金國就來了十萬人,還已經和吳璘,劉錡,張俊,韓世忠打了四五個月,正是岳家軍殲滅的好時機,可惜,意淫總歸敵不過強大的金兵。

一年前,我也不信岳飛那麼不堪,遇到一個真正研究歷史的,把所有證據擺在我眼前,不得不信。岳飛1123年從軍,到1132年,才讓張俊提拔成神武軍副都統(從四品),岳飛升節度使是1133年,根本就沒打什麼戰,和偽齊劉毅打了幾戰,沒什麼特別突出的表現。1137年得太尉的虛銜,是鎮壓農民起義軍。1138-1139年,兩國議和,沒戰爭。1140年岳飛5月中才出兵,7月20日撤軍。需要查的就六十多天的歷史。岳飛也就只有這幾十天在和金兵作戰。1141年抗旨,沒有和金兵打過,然後就沒兵權,被處死。岳飛就幾十天和金作戰的歷史,岳家軍自己的奏摺,都還可以查到,南宋史官記錄的史料,也還在。他就那麼不堪,岳珂想加都沒法加,時間太短,無篡改的空間。

說秦熺改岳飛戰功?很搞笑就那麼幾十天,岳家軍那天在哪裡和誰打,有岳家軍自己的奏摺,有南宋史官的記載。有高宗的詔書,整個戰役兩軍的行軍線路,怎麼改?就那麼幾十天,金國主力5月在順昌圍攻劉琦,6月12日,讓劉錡擊敗,退回開封。岳飛想打金主力,除非是尊旨,必須是在6月12日以前趕到順昌,結果,岳家軍是6月20日,劉錡擊敗金主力八天以後,才到的堰城。

某些人不要以為,篡改了《宋史》就能掩蓋真相,為所欲為。岳飛案的整個經過,《刑部大理寺狀》《宋刑統》記載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岳飛案經過大理寺兩個半月審理,刑部合議定的罪,高宗親詔賜死。有岳家軍牛皋,董先,王貴,姚政,傅選,李興,王俊,李道等十多名將領揭發作證,有同案孫革,於鵬等六名人犯招供。鐵證如山,證據確鑿。是經的起時間考驗的鐵案。靠一個“莫須有”的謊言就想顛倒黑白。是愚蠢的做法 。

所謂孝宗皇帝給岳飛“平反昭雪”,也是彌天大謊,1162年孝宗皇帝給岳飛“官復原職”是追封,但是,追復詔清清楚楚寫著“做事以歿”指明岳飛是獲罪伏誅。由於北伐需要給岳飛,童貫,蔡京等人赦還家人。並沒有平反推翻原來的定罪。功過兩分的處理。而且,岳飛兒子嶽霖在1192年臨死前,還囑咐岳飛孫子岳珂,讓岳珂“為先臣洗冤”,都“平反昭雪”了,還洗什麼冤?自己就打自己嘴巴子,和“十二道金牌”一樣謊言不攻自破。

還有許多謊言是自相矛盾的,比如說秦檜讓韓世忠,劉錡,張俊撤軍,使岳飛“孤軍”。以上幾個大將比岳飛早出兵,苦戰幾個月,都有撤軍休整是事實。但是張俊在濠州是留有部隊防守的。再說金兀朮從千里之外的吉林來到順昌都不稱孤軍。岳飛在南宋家門口,四面都是友軍,高宗連禁衛軍楊存中都派出來了,反而成了“孤軍”?再說岳飛能“五百破十萬”。金兀朮苦戰數月現在連十萬人馬都沒有了,岳飛手上還十多萬人馬,還有什麼好怕的?又說金兀朮和秦檜既然千辛萬苦想“害死”岳飛,好不容易等來個“孤軍”的機會,秦檜居然讓高宗“十二道金牌”把岳飛救了?我的天吶!意淫到自己都錯亂了。


曉風2016

岳飛帶的這500人不是一般的部隊。他們是岳家軍的精銳騎兵:背嵬(wéi)軍!

岳飛手下的岳家軍共有十二軍,鼎盛時期共計十萬餘人: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遊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和背嵬軍等十二軍。其中,最出名的要數遊奕軍、踏白軍、背嵬軍。三者中,以背嵬軍最為精銳,是岳飛的親兵衛隊,是"岳家軍"的精華所在。

背嵬軍身穿鐵葉片革甲,頭戴圍盔;主要武器有:長、短刀,弩和十餘支弩箭,硬弓和二十支箭。背嵬軍與敵交戰時,一百餘步時,先用弓箭射人;然後,用弩射馬;最後再衝上前去長刀拼殺。一個衝鋒過去,再重新集結進攻,重複一遍上面流程。

背嵬軍有8000騎兵,數萬步兵。騎兵由王剛統領,步兵由岳雲統領,兩人直接歸岳飛指揮。在潁昌和郾城,背嵬軍兩次大勝金兵。

郾城一戰,岳飛先用背嵬軍步兵,大破金兵“柺子馬”,然後以背嵬軍精銳騎兵衝陣,大敗兀朮的一萬五騎兵和十萬步兵。

之後,潁昌一戰,金兀朮統兵13萬人:騎兵3萬,步兵10萬。岳飛以800背嵬精兵為先鋒;同時,岳飛麾下中軍統制王貴,以及姚政、岳雲分別率領中軍、遊奕軍、親衛軍也出城攻擊金兵。岳飛所部全力拼殺,"人為血人,馬為血馬",才在潁昌大敗金兵。

迴歸正題,我分析下“潁昌一戰”以後,岳飛在朱仙鎮以500人大敗十萬金兵一事真假。

首先,我們先看下潁昌一戰。岳飛以八百背嵬軍騎兵負責衝擊敵陣,打亂敵人陣型的。還要依靠王貴,姚政、岳雲分別率領的中軍、遊奕軍、親衛軍等兵馬負責對付金兵的“柺子馬”騎兵。才取得潁昌一戰勝利,而且,戰果不是很大。

大敗金軍,斬金軍五千餘人,俘士卒二千餘人、將官七十八人,獲馬三千餘匹。

金兵總共來了十三萬人,才損失了7000餘人,金兵戰損不到十分之一。這樣的損失,對金兵來說,肯定不算“傷筋動骨”。

然後,我們以“潁昌”戰況,來分析下朱仙鎮一戰。此時,岳飛的背嵬軍從800人減到500人,而且,沒有中軍、遊奕軍、親衛軍等兵馬支援,還能大敗10萬金兵嗎。

結果很明顯吧。潁昌一戰的時候,岳家軍差點撐不住了。老將王貴都有些氣餒了,幸好岳飛鼓勵,加上守城的董先和胡清也率軍出城增援,岳家軍才打敗金兵。

其次,現在,有學者也提出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興十三處戰功錄》三書中,沒有提到過朱仙鎮的事。只在岳珂《鄂王行實編年》及《宋史·岳飛傳》有記載。所以,很多人認為朱仙鎮一事不存在。

最後,我的觀點是,古人好吹牛。就算是岳飛去打了朱仙鎮,金兵也不可能有十萬人駐紮在哪裡,最多5000人。要是真有十萬金兵,岳飛的500人去了就會和楊再興的300騎兵,有一樣的結局,全部戰死。

其實,誇大戰果,也是鼓舞人心所必須的。也是朝廷的一種治民手段。古代打仗的時候,誇大戰果是常有的事。明清時,官軍甚至還有靠殺百姓來冒領軍功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朱仙鎮大捷,真實存在;

以五百人大敗金國十萬大軍,實屬誇大其詞。

朱仙鎮大捷,岳飛第四次北伐最後一戰。此戰岳家軍全線進擊,包圍開封,在朱仙鎮大破金兀朮。

真實的歷史總是無趣的!大家還是先來欣賞熱鬧非凡的“八大錘大鬧朱仙鎮”!

岳家軍在郾城、潁昌等戰役中取得連連勝利,金兀朮氣急敗壞,賊心不死。當年冬天,金兀朮聚集六十多萬人馬,捲土重來,撲向朱仙鎮。軍師哈迷蚩獻出‘金龍絞尾陣’,誓要與宋軍決一死戰。這 “金龍絞尾陣”其實是兩條“一字長蛇陣”,打頭尾掃,打尾頭咬,猶如兩把吞噬的剪刀,威力無比。嶽元帥與韓世忠商議後,約定來日決戰。

開戰當日,一聲炮響,岳雲一馬當先,身後嚴成方、何元慶、餘化龍、張憲等十餘員大將飛速衝進陣來。

嶽元帥從左邊殺入,韓世忠從右邊殺入,三軍用命,同仇敵愾,勇猛向前。尤其是幾位小將的大錘光芒耀眼、威猛無比,將金兵打的人仰馬翻、鬼哭狼嚎。

但 “金龍絞尾陣”絕非尋常陣法,只見兩條大蛇蜷曲翻騰、纏繞絞殺,源源不絕的金兵鐵桶一般圍了上來。正在關鍵時刻,遠來助陣的狄雷、樊成、關鈴飛速衝進陣中。關鈴的青龍偃月刀開路,狄雷掄動雙錘、樊成揮舞銀槍,金兵抵擋不住。金兀朮見此情景,親自提斧下臺參戰,被關鈴三人“拼命三郎”的勁頭殺的汗流浹背,趕緊調轉馬頭就走。

金兀朮怯陣,“金龍絞尾陣”立馬群蛇無首。岳家軍發起總攻,喊聲震天氣勢如虹。只見岳雲金錘耀眼,嚴成方銀錘生輝,何元慶鐵錘閃寒,狄雷銅錘燦爛,把絞尾金龍直接砸成了穿串辣條。金兀朮潰敗,連夜棄寨而走,岳家軍乘勝追擊,將六十萬金兵殺的只剩下五、六千,金兀朮狼狽逃竄一蹶不振。

此一戰,即為響徹中原、聲震塞北的“八大錘大鬧朱仙鎮”。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朱仙鎮戰役”到底是如何呢?本著嚴謹認真的態度,仔細查看了一些資料,謹慎總結,主要有以下三個截然不同的結論:

一. 朱仙鎮大捷,五百騎兵大敗金國十萬大軍

在《金佗稡編》中記載,金兀朮以十萬大軍駐紮在朱仙鎮。岳家軍的五百“背嵬兵”奇襲攻擊,金兀朮大軍當即潰敗。

個人認為,這一說法中的數據對比,明顯是誇張;以五百大敗十萬,太把戰爭當兒戲了!

但是,朱仙鎮戰役應當屬實。

有必要介紹一下背嵬軍。

岳飛在與金軍的連年征戰中,繳獲了大量戰馬,組建了一支真正意義上純騎兵馬軍,也具備了能夠發起大規模以騎兵集團野戰的資本。

這支騎軍,便是背嵬軍,更是岳家軍的主力。這支精銳奇兵,編制八千人。背嵬軍的士卒選拔極其嚴格。通過技能比武、擇優錄取;優勝劣汰、優中選優,如此才能入選背嵬軍。背嵬軍戰鬥力駭人,每逢戰役難以進展,必由背嵬軍打開突破口;每仗戰役艱難險惡,必由背嵬軍衝開血路,岳家軍才得以勇往直前。

另外,在騎兵之外,背嵬軍還有精悍的步兵。故此,背嵬軍大約有一萬多兵力,甚至更多。況且,岳家軍還有遊奕軍、前後左中右軍等,都是精良隊伍。岳家軍的這些精兵良將組合,面對金兀朮節節敗退時最後的強弩之末,取得大捷應當在情理之中。

所以,朱仙鎮大捷,岳家軍大破十萬金兵,應該屬實。

二. 朱仙鎮大捷,歷史中並不存在。

此類說法,在史學中佔有一席之地;其理論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在《會編》等材料中,對朱仙鎮之戰並沒有記載,說潁昌之戰後岳家軍班師回朝。

2.一些史學者提出,金兀朮十萬大軍不入駐開封,卻入駐四五十里外的朱仙鎮,不太符合常理。

3.又有史學者提出,在現存的宋高宗詔札和岳飛捷奏裡,沒有提到朱仙鎮戰役。

雖然朱仙鎮之戰在學術界尚存爭議,但是作者本人認為那些質疑的說法理論依據並不充分。另外,《金史》中的直接記載中透露,岳家軍在穎昌大捷之後繼續向北挺進,並且與金軍對陣最終大捷。


鳳凰西遊

以五百破十萬,這種事情估計孫大聖和奧特曼能做到,凡人要想做到這一點,很難。偉大的岳飛顯然也不能!

朱仙鎮大捷之事,特別是在評書演義作品中,被說的神乎其神,評書劉蘭芳擅長說這段。在評書之中嶽武穆儼然一副天神下凡的派頭,指揮五百岳家軍穿梭於金兀朮十萬大軍之間,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一般,三國演義中趙雲在長坂坡的精彩也不如岳飛在朱仙鎮這段精彩。這樣看來,能征慣戰的金兀朮就是個大飯桶,他那十萬兵馬不是小兒麻痺就是白痴,站著不動任由岳家軍割韭菜砍西瓜。金兀朮難敵岳飛,嚇的肝膽俱裂,叫聲“快於某家收兵”,趕緊率軍奔逃,奔逃期間又馬踏腳踩而死幾萬,此時的金國大軍好似“飯桶的老媽給飯桶開門~飯桶到家了”,而岳家軍卻未曾損失一員戰將。說的這裡,應該有鼓掌,嶽粉們最喜歡聽這個。

這事我看著玄乎,細翻歷史,不論正史、野史、個人傳記、雜家等等,除了岳飛的孫子岳珂在自己著作的《金佗粹編》提到此時外,再無其它文獻中記載過此事,連隻言片語都沒有。

岳珂在《金佗粹編》寫道:“先臣獨以其軍進至朱仙鎮,距京師才四十五里,兀朮復聚兵,且悉京師兵十萬來敵,對壘而陳。先臣按兵不動,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奔還京師。”

單憑岳珂所言,不免讓人疑惑,歷史講究“孤證不立”,岳珂會不會是在美化祖先呢?當然岳飛高大的形象是不需要美化的。其中最不靠譜的一句“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那麼這位率領五百騎兵大戰十萬金兵的驍將是誰呢?岳珂沒有寫。所以這段記載疑點重重。

有人肯定不服氣,古代戰場中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案例,別人行,難道偉大的嶽武穆不行嗎?當然行,誰也沒說他不行。但如果真這麼神奇的話,依照宋朝的特色,早就該大書特書了,除了岳珂在N年之後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之外,其他文獻或史料偏偏就隻字未提,是不是讓人很詫異呢?

現在有很多研究宋朝的學者表示,朱仙鎮大捷之事或許真的是莫須有。就算有,也肯定是加以誇大了的。我個人也認同這種看法,所以我想我們不必再糾結此事了,管他真假,歷史罷了。


大獅

首先在題目中已經提出了疑問,那就是朱仙鎮大捷是不是存在的。所以,我下面到推測只是對於歷史迷霧的推演,而且大多所引用到前輩大師的觀點,所以如果惹到各位看官老爺不高興了。也請直接去找那些前輩大師討論吧。



朱仙鎮大捷應該是不存在的。

首先,朱仙鎮大捷的記錄最早存在於岳珂所著的《鄂王行實編年》。

這個所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南宋當時的朝廷沒有記錄下朱仙鎮大捷。在南宋當時到文人筆記中也沒有證據顯示岳飛獲得過朱仙鎮大捷。岳飛自己留下的信息中也沒有朱仙鎮大捷。到了岳珂——嶽霖之子,岳飛之孫,他把朱仙鎮大捷給記錄下來了。

這在歷史上叫做孤證。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

比如說你碰到有人碰瓷了,那碰瓷的人往往有那麼三兩個幫手在旁邊起鬨,大聲嚷嚷說誰撞人啦!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一人為私,你說你被撞了,我還說沒人撞你你自己倒到呢!

所以,朱仙鎮大捷應該是不存在的,因為沒有人去為這個歷史事件作證,除了岳飛的親孫子岳珂。



當然,各位也可以當我在放屁。

不過當我放屁無所謂,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做《鄧廣銘治史叢稿》。鄧廣銘先生是中國著名史學專家,在宋史研究中算是大師級別的人物。在他的這部從稿之中,有一篇文章叫做《《鄂王行實編年》中所記朱仙鎮大捷及岳飛奉詔班師諸事考辯》,在這篇文章中,開頭部分專門引用了岳珂對於岳飛用五百騎兵大破金兵的記述:

先臣獨以其軍進至朱仙鎮,距京師才四十五里。兀朮復聚兵,且悉京師兵十萬來敵,對壘而陣。先臣按兵不動,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奔還京師。

而就這麼一句,是後世所有朱仙鎮大捷的由來。

而對於這麼一句記述,鄧廣銘先生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那就是:岳飛到過朱仙鎮嗎?

鄧廣銘先生是這麼假設的:

第一:當時到宋朝史官都怕秦檜,不敢記述,所以這就解釋了宋史中沒有朱仙鎮大捷;

第二:私家史官也怕事,沒有記下朱仙鎮大捷(雖然這是不可能的)

那麼有沒有其他宋朝當時人到記述呢?

答案是有的,但是!!!當時人的記述是岳飛就沒有到過朱仙鎮!!!

《金佗續編》中,其後北虜渝盟,空國來寇。公徑絕大江,鼓行西向,以挫其鋒;獨與兀朮對壘於
郾城,卒斃其將阿李朵孛堇等而走其師。
《郢州忠烈行祠記》中,其後一出而平虢略,下商於,再出遂取許昌(按即潁昌),以瞰陳留(按即開封)。夷人畏遠北遁,中原百姓牛酒日至,謂旦夕天下可定。不幸謀未及展,事忽中變。

注意這些當時人們到記錄,都是岳飛只到了郾城、許昌,根本沒有到達朱仙鎮。

所以,怎麼說呢,朱仙鎮大捷可以說是不存在的。

再多說一句就是:英雄偉大,但皓月亦有烏雲遮蔽的時候。大家不必為此爭論太多。


大家可以找一找地圖上郾城在哪裡,朱仙鎮在哪裡。如果岳飛真打到了朱仙鎮,那差不多要收復開封了。而在郾城的話,不過是摸進河南。兩個地方差一百五十公里呢!


王斌兔斯基

岳飛500人破10萬金兵的事當然是誇張杜撰的,抬高岳飛的功績,是民間愛國熱情所致,但這樣的杜撰,實際與現代抗日神劇差不多,我們不是在誇英雄,而是在損毀岳飛和抗金將士的形象。只要問一句,如果岳飛500人就能打敗10萬金兵,為什麼南宋還要屈辱的稱臣求和?我可以負責的告訴你,金人能動員的軍隊總數就10萬人,岳飛完全可以殺到上京,割下金國皇帝腦袋當球踢。
金人重甲騎兵鐵浮屠,衝擊宋軍勢如破竹。


第一:兩宋失去幽雲十六州北方屏障,西夏崛起又失去河套產馬區,兩宋沒有騎兵,只有重步兵。金人人口少,總共能出動10萬騎兵,宋金10年戰爭,金人戰損很低。而且是分多路南下,岳飛軍從來沒有面對過10萬金兵。宋金議和、金國滅偽齊後,金人大量徵召漢人入伍,才有了大規模的軍隊。步兵打騎兵,最多能不敗,卻不能全勝。在蒙古人沒有崛起前,金人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重甲騎兵:鐵浮屠與柺子馬,所向披靡。史料記載岳飛多次被金萬人騎兵所敗。一旦金人主力南下,南宋岳飛、劉錡、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各部只能退往兩淮、襄陽水網地區堅守。
金人重甲騎兵柺子馬,每4騎以鐵索相連,共同進退,如同坦克。


西夏的鐵鷂子軍也是恐怖的重甲騎兵

戰鬥力和戰術更強悍的蒙古重甲騎兵。


第二,南宋名將輩出,戰勝率最高的不是岳飛,而是不世出的名將吳階、吳麟兄弟,以及年輕將領劉錡(真正破鐵浮屠,多次救援岳飛的那位)。岳飛也取得不少戰績,但主要是擊敗偽齊部隊,岳飛的北伐全是針對偽齊的戰爭,一旦金人南下增援,岳飛不能抵擋。岳飛最大的勝利,是劉錡在順昌大破金人鐵浮屠、柺子馬後,金人敗退的5萬大軍(內有3000鐵浮屠)北撤郾城,被岳飛所阻,岳飛學用劉錡戰法,用廉鉤槍、大斧對付3000鐵浮屠並全殲,此戰後金人再無能力組建大規模重甲騎兵。


南宋重甲步兵的全套明光鎧。
蒙古重騎兵的盔甲與裝備。

第三,步兵對抗高速機動的野戰騎兵和重甲騎兵,是極其被動和屈辱的。南宋步兵身著重達29-33公斤、1825片鐵甲的明光鎧,加上武器和其他裝備,士兵負重接近50公斤,這樣的步兵即使是行軍都是一場噩夢。我們在嘲笑宋朝軍隊的羸弱時,在江淮、襄陽地區進行機動作戰的,正是這些身披重甲的禁軍,靠雙腳行軍與金人騎兵殊死對抗,並保持70%的戰勝率。岳飛智勇過人之處,不是殺了多少金人,而是每次能在金人騎兵衝擊下,能把主力重步兵帶回兩淮和襄陽地區。



兩淮、襄陽地區密佈的河流湖泊,才是金人重甲騎兵的剋星。


菸酒閣大學士

在朱仙鎮大捷中,岳飛以500背嵬軍大敗金兵10萬,堪稱奇蹟,不應該是神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岳飛堪稱神一般的存在,什麼殺神白起在他面前都是黯然失色。然而,後來經過歷史學家的研究發現了朱仙鎮大捷的真相,令人吹噓不已,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地點不符常理,難道金兵腦袋秀逗了嗎?現存朱仙鎮之戰最早記錄見於岳飛之孫岳飛寫的《金佗稡編》卷8《鄂王行實編年》,上面記錄當時金國主力十萬大軍駐紮在朱仙鎮,但朱仙鎮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的城池,地理位置也並不重要,而岳飛的目標就是開封,為何金國不將主力駐守在城高牆深的開封呢?金國主力十萬大軍駐紮在朱仙鎮,極不符常理。

岳飛500人大敗金國10萬大軍,即使金兵都站著不動,也累死這500人了。據有關史書記載朱仙鎮駐守的10萬金兵,在受到岳家軍前哨五百背嵬騎兵攻擊後即全軍敗潰。雖然說岳飛的背嵬兵戰鬥力強悍,即使可以以一敵百,但也絕不是這10萬金兵的對手,只能是被圍殲的命運,還談何大敗10萬金兵呢?

事出反常必有妖,真相令人吹噓不已。關於朱仙鎮大捷,見於岳飛之孫岳珂《鄂王行實編年》,但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的宋高宗詔札和岳飛捷奏裡, 以及《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以下簡稱《系年要錄》)、《中興十三處戰功錄》三書中都沒有提到朱仙鎮大捷。

因此,史學界得出結論,一是當時朱仙鎮只有少量的金兵,並非是大捷;二是朱仙鎮大捷就是岳珂自己“憑空虛構”的,目的就是為了鼓舞人心, 激勵士氣,政治宣傳的需要,從而塑造了一個神。此觀點在我國史學界,頗佔地位。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就事論事,在冷兵器時代,尤其是野戰,五百破十萬這樣的天方夜譚是不可能發生的。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有很多,但是都沒有這麼離譜,比如,鉅鹿之戰,五萬對二十萬,韓信背水列陣三萬對二十萬,官渡之戰七萬對十七萬,赤壁之戰五萬對十萬,逍遙津之戰八百對十萬,蜀魏陳倉之戰一千對五萬,陳到七百人擊退陸遜主力,陳慶之七千對十萬,南宋和尚原之戰,三萬對十萬,黃天蕩之戰八千對十萬,順昌之戰二萬對十萬,,不難看出,以少勝多的戰例不少,但是各有各的打法,項羽,韓信這樣的戰神咱們就不說了,說幾個極端的例子,比如逍遙津戰鬥。

張遼雖然只有800人,孫權有十萬人,但是由於四面保衛合肥而兵力分散,張遼真正面對的是孫權的中軍不到一萬人,張遼的勝利不過是以八百精銳在孫權軍中衝殺了一番,然後交替掩護退回城中,而孫權的部隊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也沒有敗退,不過是被張遼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陳到以七百白毦兵擊退陸遜上萬主力。

陳倉戰鬥,郝昭一千人憑堅城拒守,諸葛亮萬萬大軍攻打了20幾天,最後糧盡退兵。

韓世忠以八千水軍擊敗金國主力,是憑藉水戰的優勢。

從這些戰例我們不難看出,以少勝多的極端戰例一定是依靠堅固的城防工事或者野戰築壘,首先扼制住對方的進攻,然後擊退對方,保住自己不受大的損失,或者是拒守住謀處要塞,如果想吃掉對方是絕不可能的,甚至連擊潰都做不到。南宋與金的歷次戰鬥,吳介,韓世忠,劉琦都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陸戰中的順昌之戰,劉琦的二萬人憑藉堅城,擊退了金國的重裝騎兵,也僅僅是擊退,金兀朮很快又恢復了戰鬥力,在拓皋之戰中大敗宋軍,所以,綜合這些情況,岳飛在野戰中想以五百步兵破十萬重裝騎兵,是肯定做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