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誰能真正做到“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

梅霜傲雪



曹操

曹操在武治方面的能力,勿需質疑的。他徵呂布,把天下第一悍將打入孤城圍困;徵袁術,策反孫策;官渡滅袁紹;親統精銳大軍奇襲烏巢等。雖然赤壁之戰戰敗,但是天氣佔了很大因素!

在文治方面,曹操可謂是天才!他不能出口成章,文字方面也很有才幹,比如,破黃巾之戰,像皇埔嵩,朱攜這種大將,也束手無策,曹操卻一眼就看出問題來了,對這些無業遊民,給他們一碗飯,一份職業,安置掉就好,這也就成了後來的青州軍。又在黃巾軍裡選拔青壯從軍,老弱婦孺則安置後方從事生產,國家統購統銷。這便是說他是治世能臣的主因!



于謙

于謙,可以說是士大夫的典範,儒生的偶像,更是,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奇人異士,誰說書生不能救國?他用儒家的至高理想在短短几十年裡全部的得以實現,順便還拯救了一下大明王朝。

于謙曾力挽狂瀾於即倒,舉扶大廈之將傾。尤其是在土木堡一戰以後,幾十萬大軍死得起傷的傷跑的跑,北京城內僅餘老弱病殘,英宗被俘,也先部隊兵圍北京城。這時都開始打算往南京跑了,要不是于謙,明朝立國81年就成南明瞭。



康熙帝

大清朝到第二任皇帝康熙。在統治國家的在位61年中,打了多次具有歷史性改變意義的戰役比如,平定吳三桂等三藩之亂,粉碎企圖割據臺灣的明鄭政權,遏制沙皇俄國在亞太的擴張,三次征討企圖取代清王朝的蒙古準葛爾部落,逼殺其首領噶爾丹等。

在內政方面,康熙為了籠絡漢族人士,推行博學鴻儒科,吸納漢族人才。但為了抑制漢族士人的坐大,又推行文字獄等制度,國家因此逐漸強盛。晚年,九王奪嫡,康熙帝以大局為重,廢黜了皇太子,直到臨終前方才確立繼承人,避免了大的動亂。



偉大領袖毛主席

在文治武略方面,毛主席可謂是最傑出的人。

他進行了五次反圍剿;在解放戰爭中,打過三大戰役中;在抗美援朝等戰爭中,靠一張老地圖就能指揮幹軍萬馬。

文治方面,毛主席在抗日戰爭最艱苦階段寫的論持久戰:使抗日堅持下去,用了八年時間,徹底打敗了日本法西斯。毛主席的論新民主義革命;為人民服務等一系列毛主席著作,都是文可提筆安天下的見證


超能古博士



有個俗話,“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達到這一條,那麼這個人就是文武雙全了。

縱觀中國歷史,像這樣文武雙全的傑出人物也有不少,畢竟我們是有5000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如果不出幾個這樣的人物,那才叫奇怪呢。但是在這兩方面都非常傑出,還結合非常好的,那只有我們新中國的開國領袖毛主席了。他老人家在這兩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先說說文采。主席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一首《沁園春·雪》橫空出世,讓世人讚歎至今!一首《西江月·婁山關》其中“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把革命的浪漫主義和戰爭藝術總結的淋漓盡致。

他不光是詩人,還是思想家,哲學家。《矛盾論》,《實踐論》中體現的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至今還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他又是一個書法大家,其書法揮灑自如,大氣磅礴,讓人看了,歎為觀止。

下面再說說武功。理論著作《論持久戰》,對戰爭走向的分析,鞭辟入裡,精確獨到。最後戰爭的經過就是按他的預測來發展的。所以,後來美國的西點軍校把他的這部著作作為教材來學習,可見其影響力。



軍事實踐就更經典了。“四渡赤水”,簡直就是畫龍點睛之作。還有後來領導我們的軍隊經歷的一系列戰役,戰鬥,最終取得偉大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這些無一不是在其政治、軍事思想的正確指導下的產物。



結論:毛主席是5000年來,將文韜和武略兩方面都發揮到極致的典型代表。是一個把“文”和“武”結合得最完美的歷史巨人。


老衲侃春秋

從古至今,我認為有五個: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康熙帝、毛澤東

1、李世民,廟號唐太宗,唐朝第二任皇帝。16歲起開始帶兵打仗,18歲跟隨父親起兵反抗隋王朝,然後掛帥東征西討四方草頭王,滅薛舉、平劉武周、戰竇建德、定王世充。打下了大唐一多半的江山,縱橫天下,所向無敵!!即位後第一戰就是反擊懸掛在漢民族頭上百年之久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東突厥汗國,一戰將其滅掉!而後又陸續消滅企圖叛亂的薛延陀部族,採取懷柔政策穩定和部族,贏得了天可汗的美稱!

剽悍的武功揚於外時,英明的文治立於內。李世民在位23年,虛懷納諫,體察民情。徹底擺脫了前後數百年中原戰亂不休的局面,國勢於是蒸蒸日上,開創了盛唐第一個高峰。

2、趙匡胤,廟號宋太祖,宋朝開國皇帝。原是後周王朝禁軍統帥,後來發動兵變去帝位而代之。前後十三年東征西討,先後滅掉自唐朝滅亡後割據自立於華夏大地的各個王國,重新統一中原。

內政方面,剝奪大將兵權,改派文官管理地方,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局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軍事力量,但是終宋一代,從無武將造反的事情發生,國家也可以保持持續的經理繁榮。

3、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廟號明太祖。從一個放牛娃到做到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第一個。

朱元璋即位前即掃滅了割據江南的各路草頭王,然後揮師北伐,攻滅統治中國將近100年的蒙元王朝,建立明朝,重新確立了漢族對中國的統治政權。

內政方面,朱元璋嚴懲貪腐,對於腐敗分子零容忍,在位三十年間,因貪腐而被處以死刑的官員數以萬計。雖然手段嚴酷,卻深得民心,國家也從數十年戰亂中徹底擺脫出來,為日後的繁榮盛世奠定了基礎。

4、康熙帝

滿清王朝統一中國大陸後的第二任皇帝,年號康熙。在位61年,創古今帝王在位時間第一位。期間平定吳三桂等三藩之亂,粉碎企圖割據臺灣的明鄭政權,遏制沙皇俄國在亞太的擴張,親率大軍三次征討企圖取代清王朝的蒙古準葛爾部落,予以沉重打擊,逼殺其首領噶爾丹。

內政方面,為了籠絡漢族人士,推行博學鴻儒科,吸納漢族人才。同時為了抑制漢族士人的坐大,在一定程度上又推行文字獄,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國家因此逐漸強盛。康熙晚年,九王奪嫡,康熙帝以大局為重,果斷廢黜了皇太子,直到臨終前方才確立繼承人,避免了大的動亂。

5、毛澤東

集中國共產黨建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於一身榮譽的偉大領袖。

在長達22年的武裝革命鬥爭中,提出並實踐游擊戰、運動戰、持久戰、追殲戰理論,領導人民軍隊打垮日本法西斯侵略軍、國民黨反動派、美帝國主義侵略軍,結束了中華民族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戰亂不休長達100年之久的局面。

建國後又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世紀戰爭大揭秘

遙遠的歷史還是讓有關專家學者去研究探討並定酌,我們老百姓還是談自己所知道所瞭解的歷史最有親切感,也有說服力。

歷史上唯有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是真正做到"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同時他當之無愧是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理論家和一代詩人。



過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過黃河,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快馬加鞭未下鞍",趕走了日本鬼子,又打過長江天險去,"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代領勞苦大眾"敢叫日月換新天",率領我們建設新中國,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幸福,從此國家和人民走向繁榮富強。


毛主席的《論持久戰》"試問天下誰能敵?"……


老夥計49547

曹操!大家都知道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但卻因為史學儒家因為他專權漢室而給了他不好不公正的評價!

曹操在武治方面的能力大家都知道了,徵呂布,面對面排兵佈陣,把天下第一悍將打入孤城圍困,並溢殺梟首;徵袁術,策反孫策,使袁術失去江東錢糧補給基地,最終糧盡譁變;官渡滅袁紹,親統精銳大軍奇襲烏巢,袁軍潰敗,追擊至遼東平烏恆。雖然赤壁之戰戰敗,但是天氣佔了很大因素!

曹操在文治方面可謂是天才!比如,破黃巾之戰,像皇埔嵩,朱攜這種大將也束手無策,倒不是說黃巾軍怎麼個不可戰勝,而是這些人打不盡殺不絕!曹操一眼就看出問題來了,這些人都是無業遊民,給他們一碗飯,一份職業,安置掉就好!這也就成了後來的青州軍。曹操在黃巾軍裡選拔青壯從軍,老弱婦孺則安置後方從事生產,國家統購統銷。既平匪患又給國家增產增收!這便是說他治世能臣的主因!


優己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文治和文化,能讓天下安定,教化萬民,讓人民生活幸福、安居樂業。同時,自身要有較高的文學水平,若只會用人治天下,並不能提現“能”字。第二層意思是能打仗且能縱橫天下,要求武功上有自己的親身實踐且戰績卓越。

明白這兩層意思,中國歷史上可以達到的就那麼幾個人,按時間順序如下:

1、魏武帝曹操。建安三子之一,龜雖壽等詩詞流傳至今,為魏國的強大和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武功就不必說了,魏國的疆土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2、隋文帝楊堅。開科舉、革新政體,人口達到當時的頂峰,且善為文。武功是親率士兵結束亂世,消滅諸國!

3、明太祖朱元璋。“百官已睡朕未睡”等等也算不錯的詩詞,懲貪官,安百姓,開一代盛世。武則親自帶兵結束元朝的惡劣統治。

4、毛澤東。還用說理由嗎?還有人不知道嗎?要排序的話應該是第一。

其他人要麼文化不行,要麼武功不行,符合“文能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可能就這四位。


追夢丨先鋒

每個人心裡都有著一份英雄情結,都渴望著在最危急最艱難的時刻,自己能站出來匡扶天下於危難之際。現在的許多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都是從這種心理出發來滿足大眾的口味。但是當真正把這份千鈞重擔挑在肩上的時候,只有很少的人可以把它挑好,而這些能挑好擔子的人,是當之無愧的英雄,是真正的無雙國士。

于謙就是這樣一位無雙國士。他七歲的時候,就被一位僧人驚呼為“這是他日的救時宰相”。在他科場中第、進入官場以後,于謙成為了一位專門負責監察彈劾的御史。在御史任上,他就憑藉他高尚的情操和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得到了同事和領導的肯定。在平息朱高煦的叛亂之後,于謙作為皇帝的代表去斥責朱高煦。一般人在面對這位戰功赫赫、還曾經險些就奪取太子之位成為國君的親王都有所忌憚,只有于謙字正腔圓、義正言辭地將這位不久前還跋扈不已的過氣王爺罵的狗血淋頭、慚愧不已,這也讓于謙更加受到皇帝的青睞。

明宣宗朱瞻基

不久以後,于謙出任地方官。在地方任上,于謙處處修行善政,在處理賑濟災民、安排勞役等事務方面都讓官民滿意,其作風又極其廉潔,在河南、陝西等地也都留下了極好的官聲。

明初著名的“三楊內閣”在位的時候,于謙就非常受賞識,算是官場裡的一位紅人。但于謙在出入宮中的時候,從來都是兩手空空,只談政務不談其他。于謙重返京城的時候,正是大太監王振氣焰最為囂張的時候。王振也想和這位於大人套套近乎,就暗示于謙給自己塞點好處,于謙聽了只是冷笑:“我只有兩袖清風!”

碰了一鼻子灰的王振想要找補回來,不久一位與于謙名字相似的官員犯了事,于謙因此被“誤抓”,甚至被判了死罪。入獄的于謙神態自若,一點慌亂也沒有,反而是各地百姓得知此事後群情激奮,伸冤信不絕如縷,就連幾位親王也為于謙說情,王振只能讓于謙官復原職,連級別都沒有敢降下來。在地方上幹了十幾年後,于謙被調回中央擔任兵部侍郎,算是正式進入帝國的權力中心。

大太監王振

于謙回京不久,著名的“土木之變爆發了。這場本來認為應該是明帝國炫耀武力的戰爭帶去了當時明朝政府的幾乎所有主要官員,兵部也不例外,儘管兩位主官極力勸阻皇帝不要御駕親征。本來應該同去的官場之星于謙在最後一刻被兵部尚書鄺埜換了下來,似乎已經預感到此行兇多吉少的老尚書決定以身赴險,而將守衛國家的責任交給了于謙。

于謙

土木堡一敗,明朝所有上層精英人士和主力部隊損失殆盡,皇帝也被俘虜,蒙古大軍就在京郊不遠。這是比三百年前靖康之恥更加危急的時候,稍有不慎明朝可能就會比北宋更慘。實際上,這時候朝堂上也出現了去陪都南京避難的聲音,提出這一觀點的就是對星象學頗有研究的御史徐珵。此言一出,立刻人心惶惶,南遷之聲逐漸大了起來。

而這個時候,暫時主持兵部事務的于謙站了出來,他大聲斥責道:“妄議遷都南京的人,該被押到菜市口砍腦袋!首都是天下的根本,一旦遷都就等於向天下人宣佈大明氣數要盡了!諸位還記得靖康二年開封的事情嗎!”這鏗鏘有力的話語立刻讓嘰嘰喳喳的朝堂安靜下來,他也迅速得到了四朝元老胡濙等人的支持,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也終於同意死守京城。于謙隨即被升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北京城的守備。

此時國家沒有君主,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人拿來作為搖錢樹,在邊關四處勒索錢財。于謙命令各處守將,無論蒙古人怎麼威逼利誘,怎麼拿朱祁鎮來招搖撞騙,都絕對不予理睬。于謙又與諸大臣商定,為了儘快穩定人心,也為了斷絕蒙古人的念想,立監國郕王為皇帝。郕王起初不願意接受,于謙表示:“我們這是為了國計民生考慮,絕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郕王才同意做皇帝。

明代宗朱祁鈺

讓一個從來沒有打過仗的書生在這樣危急存亡的關頭守衛國都,這對於于謙來說是真正的考驗。于謙立刻命令各地的後備軍隊迅速向北京集結,進京時將京師附近的糧倉的糧草順便運進首都,一舉兩得地解決了京城糧食和軍糧的問題。大軍入京後,于謙馬上命令以京城內剩餘部隊為主力,對這批戰鬥力不足的預備役加緊訓練,隨時嚴陣以待。

不久,四處勒索卻始終沒撈到好處的蒙古騎兵終於決定向北京發動進攻。從土木堡逃回來的大將石亨建議堅壁清野,只是一味死耗,于謙嚴肅地批評了這種右傾保守主義的想法。而後,作為明朝武裝力量總負責人的于謙分派了北京九門的鎮守任務,並且作為總指揮親自指揮了蒙古軍隊的主攻方向德勝門。除此以外,于謙還命令巡城御史加緊對城內的治安巡邏,錦衣衛全員出動,一旦有逃兵回城立刻格殺勿論。大軍開出城門以後,城門立刻關閉,戰事沒有結束前任何人不得打開。于謙還下令:長官脫離部隊擅自離開的就誅殺長官,整編制逃跑的就後隊斬前隊。此令一出,所有人都知道只有誓死保衛首都,再沒有別的出路。(借用蘇聯衛國戰爭的一句話:“大明雖大,但已無路可退,因為我們的身後就是偉大的北京!”)

蒙古人一到北京城下,看見九門內外旌旗招展,氣勢就退了一分。漢奸喜寧帶話要于謙等主政大臣去談判,沒有任何人理睬,氣勢就又丟了一分。戰事一起,明軍就利用地形優勢以及裝備優勢將蒙古人死死地按在了城外。由於是守城戰,火器得以廣泛使用,而此刻的明軍在國仇家恨的驅使下戰鬥力得以成倍的增長,激戰數日後,蒙古軍隊敗退,連首領也先的弟弟都被打死。此後,蒙古再不敢向明朝政府挑釁。

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中,于謙是當之無愧的首功之臣,但他拒絕封賞:“在京城周圍四處築壘,是士大夫的恥辱,怎麼敢接受賞賜!”他只接受了蟒袍、寶劍等榮譽性賞賜以及太子少保的頭銜,其他的錢財官爵一概謝絕。石亨想要保薦于謙的兒子,反倒被于謙批評是隻會搞關係。他這樣的操守令皇帝朱祁鈺更加欣賞,大小事更加信賴於謙。

于謙被處決的那一天,北京數十萬民眾為他送行。天空陰雲密佈,雷聲大作,伴隨著雨滴落下的還有人們的淚水。就連曹吉祥等人的部下也為于謙鳴冤,即使被領導大罵也不收手。一向欣賞于謙的太后被瞞著不知道此事,在她知道于謙去世後也痛哭失聲。朱祁鎮在殺掉于謙後不久也後悔了,提到于謙總是默然無語。幾年以後,陷害於謙的幾位佞臣紛紛下馬,于謙的冤案也終於得以昭雪。

在國家蒙受危難的時候,于謙挺身而出,拯救黎民於水火之中。很多人在平安無事的時候會把牛吹得很響,會把自己擺的非常偉光正,但是能做到于謙這樣真正隻手補天的,屈指可數。平心而論,于謙雖然方正,但也絕對不傻,他在立朱祁鈺和迎回朱祁鎮的時候的所作所為,他自己不可能不知道可能帶來的後果,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做了。他得罪徐珵、石亨等人的時候,他也應該知道得罪小人的後果是什麼。但是他依然做了,因為他心中從來沒有放過他自己的個人安危,只有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于謙的墳墓,和西湖畔的嶽王廟相距不遠。他的歷史功績,並不比岳飛遜色多少,甚至可以說比岳飛功勞更大。對於這樣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再多的褒獎也都不為過,就用他臨上刑場之前的最後一首詩為本文結尾吧:

于謙之墓

成之與敗久相依,豈肯容人辨是非。

奸黨只知讒得計,忠臣卻視死如歸。

先天預定皆由數,突地加來盡是機。

忍過一時三刻苦,芳名包管古今稀。


青言論史

歷史上能真正做到“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的人,首先他的文章能夠起到安定天下的啟蒙作用,其次他的統帥才能能夠平定天下。歷史上這樣兩全其美的人不多,從古至今首推明朝第一牛人王陽明。

一、王陽明

(1文可提筆安天下

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的思想學說,是在中國明代影響力最大的哲學思想,流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地區。作品有《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問》等。

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王守仁於54歲時辭官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覆被派總督兩廣軍事,臨行前,在天泉橋留心學書院四句教法: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2)武可上馬定乾坤

明正德十二年,王守仁親統領將士以出敵不意的進攻,連破敵兵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仙下凡。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守仁平定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萬分緊急的情況下,王守仁在江西境內的徵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王陽明先以以聲東擊西,暗度陳倉的計策迷惑敵人,爭得時間後調齊大軍,已集結完畢的王陽明,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被王陽明擊潰,這場有驚無險的戰爭宣告結束。


林哥漫談

毛主席!

以其宏圖大略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戰略。

以統一戰線策略打開了抗日戰爭大局。

以論持久戰戰略取得抗日戰爭勝利。

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取得新民主義勝利。

以十六字方針打破三次圍剿!

以誘敵深入殲滅敵有生力量殲滅敵軍!

以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方略取得勝利。

以打擊弱敵擴大戰果從而取得全面勝利。

以集中優勢兵力務求全殲。

以六項注意加強軍紀樹立紅軍良好形象。

以支部建在連隊上加強黨的領導。

以向放薄弱處發展以求生存。

以大無畏的精神連續作戰敢打強敵取得勝利。

以根據地建設建立政權奪取全國勝利。

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取得民心。

以解放全人類為目標實現共產主義深耕非洲。

以全局意識統籌全局。

以反腐敗反浪費反貪汙清除隊伍中的敗類。

以工業為主導農業為基礎全面發展關心群眾生活來協調社會主義建設。

以大力度持續不斷地力量支持高精尖軍防建設。

以人民為宗旨解放人民思想。

以牽牛鼻子方針重視和加快水利建設來改變農業面貌。

以重視植樹造林方法改變環境生態。

以軍民一體,兵民乃勝利之夲喚醒全國人民保衛祖國。

以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為國策應對各種困難局面。

以大無畏的精神貫徹,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信念克服任何困難取得勝利。

毛澤東是是我國偉大的戰略家,革命家,詩人,軍事家。毛澤東思想的創始人,在世界上也有巨大的影響,用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評價不為過!


狼煙一九三一

就中國古代史這個範圍來看,筆者認為曹操是當之無愧的“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的英雄。

今天關於曹操的印象,大度出自戲曲和小說之中的白臉奸臣形象。但事實上,歷史上的曹操不僅是一位大文豪,更是一位安邦定國的奇才。曹操的“汙名化”形象可謂是兩宋之後政治爭取的犧牲品。

文可提筆安天下

歷史上曹操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不僅多才多藝,精通詩詞、書法、音樂、棋類,更是樂府詩的代表人物,是建安文學的風雲領袖,是東漢末年的文壇嬌子。曹操現存詩詞20多首,其中《短歌行》、《龜雖壽》等都是傳唱兩千年膾炙人口的名作。他的《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讓縣自明本志令》、《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等文章也顯示了他在政論文等方面有著非凡的成就。

除了文學方面,曹操在軍事方面也有著非常大的貢獻,他曾根據自己多年的從軍經驗撰寫了《孟德新書》、《司馬法注》、《續孫子兵法》、《兵書接要》等軍事類書籍。

由此可見在文學造詣方面曹操是一個才華與才略並存的偉大英雄。

武可上馬定乾坤

曹操除了具備一位文學家的品質,他還是一位卓略的軍事家。在兩千年前的東漢末年,交通落後、技術條件落後,但是曹操卻能夠在短短的十多年裡先後消滅了董卓殘餘勢力,平定了黃巾起義,擊敗了張繡、呂布、劉備、袁紹、袁術、馬騰、張魯等勢力,徹底結束了漢末中原地區混戰的局面,初步實現了當時中國主要人口聚居區的統一和穩定。

可以說沒有曹操,東漢末年的亂世恐怕還要持續很久。正是因為曹操正確的戰略部署和決策,才使得整個中原地區的戰亂在短時間內結束。

除了親手結束了漢朝中原地區的軍事割據,曹操還大興水利,大搞建設,很快恢復了民生。同時,他親手結束了朝廷內部的分裂勢力,徹底掃清了反對派。為後代進一步掌握政局奠定了基礎。

最後,曹操對內實現了北方中原地區的初步統一,對外徹底解決了北方少數民族的騷亂。北定烏丸,西平羌戎。為今天中國疆域的開拓以及多民族的融合立下了不朽的貢獻。

英雄也曾有遺憾

曹操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恐怕是當時除了他,這個世界上還存在劉備、孫權兩個英雄。這兩個英雄讓他止步於長江以北,無法完成天下一統。但是,歷史總歸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完美的。

今天我們重新審視曹操的偉大功績,是否能夠認識到他的偉大之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