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八)張伯端與悟真篇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八)張伯端與悟真篇

在紫陽修煉期間,張伯端於熙寧八年(1075)寫成了內丹學的重要代表作《悟真篇》。所謂內丹,是是相對於外丹(即冶煉礦物為藥)而言的。隋唐時,道教外丹方術盛行。出現了不少煉丹家和丹書。但因上層統治者服丹致死者較多,服食者與煉丹道士皆吸取教訓,轉轉向於著重內丹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傳說中的呂洞仙和劉海蟾。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八)張伯端與悟真篇

在他們之前,早已有煉氣的理論,如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南朝梁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的《存神煉氣銘》,都論述了煉氣的方法。而張伯端的《悟真篇》從理論上總結了前人內丹煉養的成就,將其發展為南宋後的金丹派或稱紫陽派。由於他的內丹學說與全真道的主張相同,所以後世把他歸入全真道,以邱處機為北宗,而尊稱他為南親始祖。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八)張伯端與悟真篇

除《悟真篇》外,張伯端還著有《玉清金笥背華秘文金寶內煉丹決》、《長生要義》和《金丹四百字》等闡述內丹學的文章。在這些著作中,他力主內丹煉養,視外丹黃白為旁門邪術,主張按照萬物化生的法則,反其道而修煉自己的精、氣、神。他還吸收老子的哲學思想來說明內丹的修煉方術,並加以滌化和發展,使之成為自己內丹學說的理論基礎。並順應當時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潮流,以修煉性命之說,融貫道禪。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八)張伯端與悟真篇

《悟真篇》還從傳統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觀出出發,以人的自身比作修煉鼎爐,以精氣為藥物,以元神作為運用的火候,循行一定的經絡,經過一定的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不散,結成內丹。內丹以去疾健身為初效,延年永壽為中效,“陽神”飛昇為最高目標。具體修煉為收心斂性、養氣守神、無慾無念三個過程。

安康歷史上的道教文化影響 (八)張伯端與悟真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