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即將面臨新機會與新挑戰

不同人對新零售的理解會有所不同,那麼新零售既然是馬雲提出來的,那我們看阿里官方給出的定義,根據阿里研究院的定義,新零售是一種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而新零售相較傳統零售而言,有很大程度上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必然的、漸進的。


當然,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會在2016年底的雲棲大會上,馬雲提出了“新零售”這麼一個概念,我們經過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覺得這其實並不是巧合,多方面的因素孕育了本次新零售的浪潮。

線上流量紅利見底

21世紀以來中國的電子商務經過了十餘年的快速發展,到目前這個時間點,可以說電商的滲透率已經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純電商發展模式遇到一定天花板,從電商企業的財報中明顯可以看出線上獲客成本大幅增長,根據京東披露年報的測算,其新獲客成本已經由2013、2014年的80元左右陡增至2017年的228元,純電商模式低價獲客的時代已經過去。獲客成本的提高也導致電商企業用戶規模增速放緩,阿里年報也明顯的揭示了這一點,其年度活躍客戶的增速從14年50%左右的增速下降到17年的10%左右。

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商企業其實也有危機感,傳統的增長渠道長期的空間有限,其實就很迫切的需要去找到新的增長點,那麼線下的這個廣闊空間就開始逐步引起了巨頭們的重視,因為2017年全國社會零售總額36.6萬億,線上佔比僅15%,85%的大頭還是在線下,所以說電商企業開始逐步嘗試往線下轉移,探索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

新零售:即將面臨新機會與新挑戰

京東新獲客成本(元/人)

新零售:即將面臨新機會與新挑戰

阿里巴巴年度活躍買家數量及增速

技術進步

其他領域的技術進步將會從採購、生產、供應、營銷等各個環節改造零售業,為新零售未來發展提供支撐。數據分析技術、地圖技術、室內外定位技術等幫助B端和C端互相瞭解供需,進而使C2B柔性製造成為可能;機器視覺技術為無人零售提供解決方案。

AR/VR技術可以提供線上、線下綜合的線下消費體驗;大物聯網IOT使流通中的任何商品信息電子化,讓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真正的融為一體;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交易中B或C各方的身份認證、信用保證、合同合約、結算等基礎商業問題。雖然目前這些技術並未完全成熟,商業落地可能還需要時間,但是當技術積累到達一定程度時,必然可以應用到零售環節之中,改善零售效率和用戶體驗。

新零售:即將面臨新機會與新挑戰

消費升級驅動消費者需求

隨著中國整體經濟的高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者也就願意花更多的錢來進行消費,願意享受品質更高的商品。同時隨著80、90後等群體逐步成長為消費主力,他們和上一代人相比,消費理念也有了明顯的變化,沒有經歷過節衣縮食的年代使得他們更加願意花錢,購物的時候不僅僅看重便捷和價廉物美,更追求商品品質,展現出幾大消費特徵:1)更加看重品牌效應,特定品牌的“死忠粉”越來越多;2)對健康生活更加註重;3)在消費支出的結構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把錢花在服務類的消費品上,更在意消費給他們帶來的體驗。在這一背景下,新零售提出了以消費者為中心,關注用戶體驗,不斷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也是契合消費升級的大趨勢。

當前國內新零售領域主要由互聯網巨頭主導,從線上向線下不斷延伸,線上對線下的佈局總體呈現“合縱連橫”的態勢。縱向來看,互聯網巨頭在新零售領域的佈局速度不斷加快;橫向上看,在多個新零售領域同時佈局和推進成為常態。其中,最主要的兩大互聯網巨頭就是阿里巴巴和騰訊。

本輪新零售革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將由互聯網巨頭引領。線下零售企業則更多的是扮演追隨者的角色,要麼加入兩方陣營,要麼憑藉自己的實力在已有的模式下做一些小規模探索。而初創企業僅在無人零售、生鮮社區店等小業態領域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新零售:即將面臨新機會與新挑戰

互聯網巨頭“財大氣粗”,進行新零售的探索財務壓力小。像盒馬鮮生這種佔地幾千平方米的新型超市的單店開店成本就達數千萬元,這個數字甚至還未包含背後的系統研發成本。因此,新零售的模式探索、迭代和落地一定是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雄厚的資金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