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實用又不爛俗的名人事例——奉獻&犧牲

奉獻與索取是一對矛盾,一心索取的人,貪慾永遠得不到滿足,再者,沒有別人的奉獻,自己又能索取什麼?奉獻是不計報酬的給予,是“有一分熱放一分光”,是“我為人人”。奉獻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熱情,是一中無私的愛心,甚至是無價的生命。因為有人奉獻,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會不斷增加,人類才會不斷前進。奉獻者收穫的是一種幸福,一種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與愛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長。

那些實用又不爛俗的名人事例——奉獻&犧牲

一、格言警句

1、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 —— 李四光

2、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

3、在人生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魯訊)

4、人生價值的大小是以人們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而制定。(向警予)

5、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愛因斯坦)

6、 人只有為自己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達到自身的完美。(馬克思)

7、你要記住,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裡拿取。(高爾基)

8、一個只顧自已的人不足以成大器。(羅斯金)

那些實用又不爛俗的名人事例——奉獻&犧牲

二、名人事例

魯訊——牛

魯訊先生曾說過:“我好像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他又在一首詩中寫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居里夫人——蟬

“鐳的母親”居里夫人獻身科學,是世界上唯一兩次獲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她很讚賞蠶的精神:“那些蠶細心地工作著,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動;我看著它們,覺得我跟它們是異物同類……”

諾貝爾的永恆奉獻

諾貝爾是安全炸藥和無煙火藥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藥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鮑爾·海斯德以身試毒

鮑爾·海斯德是美國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學家。他小時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萬人被毒蛇咬死,就決心研究出一種抗毒藥。他認為人被毒蛇咬後能產生免疫力,體內產生的抗毒物質能用來抵抗蛇毒。因此,從15歲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體,並逐漸加大劑量與毒性。這種試驗是極其危險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場。各種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種新的蛇毒,原來的抗毒物質不能勝任,又要經受一種新的抗毒物質折磨。他身上先後注射過28種蛇毒。他一共被毒蛇咬過130次,每次都安然無恙。海斯德對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質進行分析,試製出一些抗蛇毒的藥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傷的人。

那些實用又不爛俗的名人事例——奉獻&犧牲

徐悲鴻無私捐贈

徐悲鴻逝世前捐贈畢生珍藏的文物。鄭振鐸捐贈畢生珍藏的7萬多冊善本典籍。巴金色捐款數萬元並獻出他珍藏的現代文學史料充實現代文學館。範曾將在日本舉行書畫展覽所得的120萬人民幣全部捐獻給國家,作為建設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大樓之用。紡織女士杜芸芸,將本該歸她所有的10多萬遺產交給國家,支援建設。上述捐贈,表現了他們“富貴於我如浮雲”,一心為國為人民的崇高精神和可貴品德。

葉聖陶三易遺囑

葉聖陶老人的遺囑,全文不過130字,然而卻寫了三次。第一次寫於老人重病之時的1979年12月11日,老人囑咐家人喪事從儉,只“在《人民日報》自費登個廣告,告別相識的人,說我跟他們永別了”。第二次是1980年12月21日,老人補寫遺囑,寫道:“非但不要開追悼會,別的什麼會他不要開。像我這樣一個平凡的人,為我開無論什麼會都是不適宜的。”第三次是在1984年2月12日,老人再次補寫遺囑,表示要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學院。短短遺囑,數年而成,兩次增補,發人深思。

貓耳洞精神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越邊界的一場戰爭中,我軍戰士為堅守陣地,修挖了防炮洞,他們形象地稱之為“貓耳洞”。地處熱帶山林叢林地區的“貓兒洞”,外邊爆炸著敵人打來的炮彈,裡邊是攝氏三四十度的悶氣,雨天滿洞是水,日夜蚊子橫飛。戰士們觜幹唇裂,衣衫浸透了汗水,身上被蚊子咬起一個個大包。在如此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他們為維護祖國的尊嚴,保衛人民的利益,艱苦備嚐,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英勇頑強地奪取了戰鬥的勝利。戰士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向全國人民奉獻了可歌可泣的“貓耳洞精神”——“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