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有一小偷,偷盜被抓打到半死,後來投軍成了一名大將

這個人就是羅思舉

羅思舉(1764-1840年),字天鵬,四川東鄉(今四川宣漢普光)人,清朝將領。少有膽略,蹺捷,逾屋如飛。貧困,為盜秦、豫、川、楚間。結客報仇,數殺不義者。遭阨,幸不死,久之自悔。教匪起,充鄉勇,誓殺賊立功名。

道光年間有一小偷,偷盜被抓打到半死,後來投軍成了一名大將

窮鄉僻壤出刁民

羅思舉出身一個赤貧農民家庭,家中排老二,五歲那年羅思舉的父親病故,家中更是雪上加霜,過不下去了。由於父親死得早,羅思舉無人嚴加管教,再加上家中貧窮,羅思舉逐漸學會了偷雞摸狗,成了個小無賴。其實,這也不怪他,作為一個人,如果連肚子都吃不飽,還怎麼活下去呢。十四歲那年,家鄉遭遇大旱,羅思舉和弟弟逃荒到外地,在那裡他覺得無聊,又跑到終南山學習了武藝。

羅思舉身體素質很好,人也聰明,學了武功後更加如虎添翼,史料稱其“少有膽略,蹺捷,逾屋如飛。”但是學成武功後的羅思舉依然貧困,為了生活下去,只好繼續做小偷強盜,做些攔路搶劫的勾當。

道光年間有一小偷,偷盜被抓打到半死,後來投軍成了一名大將

亂世出英雄,浪子回頭金不換!

有一次羅思舉在一個地方偷盜,被捕快抓獲,縣令知道羅思舉是個慣犯,就命衙役嚴加拷打,羅思舉被打得昏死了過去,縣令以為羅思舉被打死了,就命人將羅思舉扔到了野外。結果羅思舉命不該絕,半夜甦醒過來,掙扎著爬到附近的一個老太婆的家裡,被老太婆所救。這次大難不死,讓羅思舉感觸良多,他認為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否則早晚會死於非命,於是下決心痛改前非,“乃改行投身軍營,驍勇冠絕儕輩,遂歷保至專閫,封子爵。”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可能說的就是他這種人吧。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他一改前非,投身軍營,憑藉矯健的身手,和靈活的頭腦,很快就在軍隊中打出了名號,參與征討平定川、楚白蓮教大起義,在這場大戰中,羅思舉屢立奇功,受到了嘉慶帝的賞識與重用,很快就被授予參將之職位,嘉慶還特別賜予羅思舉“頂戴花翎”以示嘉獎,到了道光年間,羅思舉更得重用,歷任歷四川、雲南、湖北提督,而且可以世襲“一等輕車都尉”成為一方大員。

道光年間有一小偷,偷盜被抓打到半死,後來投軍成了一名大將

一等輕車都尉

不畏強權,不拍馬屁,大勝叛軍

道光十二年,湖南趙金龍發起叛亂,道光帝得知消息後,命令時任湖北提督的羅思舉,隨同湖廣總督盧坤前去鎮壓平亂。羅思舉指揮有方,很快將趙金龍圍困起來,眼看趙金龍要被擒獲的時候,道光帝又派遣自己的心腹,理藩院尚書、署吏部尚書禧恩前去督軍。

這可給羅思舉出了難題,因為當時禧恩一行人還在路上,而趙金龍已經被圍困,湖南的大部分官員包括湖廣總督盧坤在內,都想等禧恩來了之後再對趙金龍進行總攻殲滅,把打贏這場戰役的功勞送給禧恩做人情。但是羅思舉不同意,他說“圍久師怠,賊必遁,糜帑可惜。”

羅思舉認為如果圍著趙金龍不打,趙金龍肯定會藉機突圍逃跑,那麼就前功盡棄,白白浪費國家的軍費,於是羅思舉不和眾官員商量,率領部下直接將趙金龍等人剿滅。雖然羅思舉此戰取得了勝利,但是卻得罪了道光皇帝的心腹禧恩。

道光年間有一小偷,偷盜被抓打到半死,後來投軍成了一名大將

對待寵臣不卑躬屈膝,拿自己以前雞鳴狗盜之事教育後人

禧恩作為道光眼前的紅人,湖廣總督和巡撫都對他禮遇有加,但是羅思舉卻不等他來到就把趙金龍滅掉了,這分明是不給他面子!禧恩越想越氣,於是對羅思舉故意為難“盛氣陵之。”羅思舉哪裡吃這一套,他當面反駁禧恩說:“諸公貴人多顧忌,羅思舉一亡賴耳,受國厚恩至提督,惟以死報,不知其他。”

羅思舉的話義正辭嚴,禧恩雖然被頂撞的怒火攻心,但是又無話可說,而且羅思舉此戰功勞最大,禧恩也無可奈何。羅思舉不僅對待皇帝的寵臣不卑躬屈膝,而且絲毫不介意自己早年做小偷強盜的事情,他甚至還請來文人,對文人詳細地敘述自己的早年經歷,想讓人們引以為戒。

道光年間有一小偷,偷盜被抓打到半死,後來投軍成了一名大將

道光賜號“壯勇”,事蹟被後世讚頌

道光二十年(1840年),羅思舉病逝任上,道光帝得知後,賜羅思舉太子太保,並給予“壯勇”的諡號,羅思舉的兒子羅本鎮繼承了羅思舉“一等輕車都尉”的世職。羅思舉在當時名聞遐邇,同時的另一個名將楊芳一向看不起別人,卻稱讚羅思舉是“烈丈夫”,而後世的文人也稱讚羅思舉“洵奇男子也”!

道光年間有一小偷,偷盜被抓打到半死,後來投軍成了一名大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