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最早的“工業”,1200年儋州古鹽田,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儋州洋浦的千年古鹽田,是一個天然避風的海灣,海南西部乾旱少雨驕陽似火,洋浦鹽田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鹽場。這種最古老的曬鹽工藝已經沿襲1200多年,是民間傳統制鹽手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站在高處眺望,佔地超過500多畝的古鹽讓人震驚,目前有10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石鹽槽密佈海灘。鹽田村現在仍有30多戶鹽工,每天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上海水過濾,製成含高鹽分的滷水,再將滷水倒在石槽內,經暴曬製作成鹽巴。

相傳在1200多年前 ,一群福建莆田的鹽工遷居到這裡,在洋浦半島的海邊開山闢石建造家園和鹽田。他們把海邊大片的天然火山岩石打磨成石槽,海水漲潮時會自動漫入這些石槽,在烈日曝曬下結成鹽,以此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

經過鹽工們世代的傳承和不斷改進曬鹽技藝,製鹽所需的鹽田、石槽、曬鹽泥地、鹽泥池、鹽滷水池、蓄水池設施越來越完善,鹽田的規模越來越大,“洋浦鹽田,朝水夕錢”,是當地流傳了千年的古話,也是昔日富庶和繁華的寫照。

古鹽田稱為洋浦最早的“工業”,如今鹽產品的交易價格只能和普通食鹽一樣,而且隨著機械化製鹽技術的運用,加上這裡的鹽不含碘,人們已經不再製鹽為生,卻仍然在述說著千年的傳奇。你吃過這種海水曬出來的鹽嗎?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跟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