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松山之戰,明軍為什麼輸的那麼慘?

老貓在釣魚

關於松錦之戰也一直困惑著我,因為無論從戰役初期的經過還是明清雙方的記載來看,明軍即使打不贏(達不到解圍錦州的戰役目標)也不至於敗的這麼慘(《

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洪承疇本人被俘投降,遼東巡撫邱民仰被俘後被殺害,總鎮總兵楊國柱戰死,總鎮總兵曹變蛟、王廷臣被俘後遇害,總鎮總兵王樸戰後被逮捕棄市,其它各級文武官員被殺者不計其數。下面我們簡單覆盤之下戰役經過:



我們看上圖,可以說明軍的戰役安排是很謹慎的,以寧遠為大本營,將糧草補給基地設在了寧遠和塔山之間的筆架山(易守難攻),依託整個寧錦防線穩步推進,同時吸取之前薩爾滸之戰的教訓將全部人馬握成一個拳頭同進同退。這樣的戰役安排可以說相當高明,進能去解錦州之圍,退能依託寧錦沿線堅城打防守反擊。

再看清軍方面的戰役安排:一個典型的圍城打援戰術,並且為了仿製明軍裡應外合,清軍在錦州外圍佈置了七道封鎖線(在剛完成對錦州合圍的初期明軍曾有一次短暫打破清軍包圍圈並趁機往錦州城內送進了一批糧秣補給守軍),並且在內側挖了三圈圍繞整個錦州長寬各數丈的大型壕溝(在洪承疇大軍攻擊清軍防線破圍的關鍵時刻祖大壽數次從城內衝出接應都被這三道大壕溝阻擋)。



這次戰役對於明清雙方來說無疑是一場戰略決戰,明軍方面多年國內戰爭所鍛鍊的九邊精銳盡出(楊嗣昌提出的讓九邊各鎮在本部基礎上選練一萬精銳作為朝廷掌握的機動野戰力量,為此開徵練餉)再加上吳三桂所統領的關寧精銳戰力不容小覷。初戰這支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精銳部隊就讓清軍長了見識,史載“清人兵馬,死傷甚多,幾至潰敗。”第一次皇太極將前線總指揮多爾袞撤職(因為還有一次)。首戰獲勝的洪承疇並沒有被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而是仍堅持戰前就擬定的穩紮穩打戰法並且得到了崇禎皇帝的支持,但兵部、戶部卻以‘兵多餉艱’為有催促速戰速決。此時的崇禎皇帝也受到影響開始主張速戰沒有辦法洪承疇只得率領大軍開戰。決戰打響這支部隊就接連攻破清軍三道防線,氣的皇太極第二次將前線指揮官多爾袞撤職,由濟爾哈朗帥援軍及時趕到才穩住了防線。明軍方面總兵楊國柱在戰鬥中中箭陣亡但此時明軍士氣正銳,皇太極對前線心急如焚以至於“上行急,鼻衄不止”。

隨著皇太極帶領大軍到來,戰役進入第二階段也是最不可思議的一幕。很快皇太極就發現了明軍的破綻:大軍全部集中前線,後防必然空虛,那還說什麼,然後明軍的後勤補給線就悲劇了,並且沿線的松山、杏山、塔山各城也被清軍圍困。應該說此時的洪承疇並不慌亂,以他們的兵力戰力全力一戰縱使不能擊破當面清軍但若全力突圍,清軍是難以抵擋的。可是他手下的各個總兵們卻不這麼想,他們只想趕緊突圍保命。於是當晚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發生了,本來安排好的相互掩護交替撤退卻突然變成了一場大潰退,這些剛剛還將清軍打的幾近崩潰的精銳之師此時卻被清軍如砍瓜切菜一般隨意驅殺。至此戰役結束,明軍慘敗,此後明朝不僅抵抗不了清軍進攻也壓制不了農民起義軍,滅亡只是早晚的事了!



松錦之戰無論怎麼看都非常令人惋惜,至於為什麼明軍會敗的這麼慘?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幾點:

戰爭節奏混亂。面對野戰能力強大的清軍,崇禎皇帝和前線統帥洪承疇都以穩紮穩打為主。明軍的戰役部署也是圍繞這一戰略決策來的。可是由於陳新甲一再以‘兵多餉艱’催促速戰,最終崇禎也動搖了並派遣兵部職方司官員到前線督戰,不得已洪承疇只得誓師出戰。

將領的軍閥化。此時的部分將領已經開始將部隊視作自己的私產,視作自己的政治資本。有部隊就有了跟朝廷討價還價的資本,就有了自己晉升的墊腳石。如此就造成在戰役進行順利的時候,洪承疇這個統帥還能調動部隊,可一旦遇到麻煩的時候,就想著趕緊保命甚至不惜將同僚們當做自己逃生的犧牲品。

其實我們看明軍並不缺乏勇猛善戰的將領(曹變蛟、王廷臣、吳三桂)亦不乏精銳的士兵更擁有相當優秀的統帥(洪承疇)可最後竟落得如此慘敗這固然有洪承疇指揮失誤的原因,但朝內前線軸制太多,使得統帥在統籌戰局時還得兼顧政治形勢,又得打仗又得想法自保。此敗非戰之罪也。


戰歌仰望星空

明軍失敗的原因很多,最關鍵的原因還是明軍在長期對清戰爭中,從來未在野戰中贏過,軍隊上下充斥著恐懼心理和失敗心理。而中樞卻不能正確看待明清兩軍戰鬥力上的差距,戰略指導上存在不切實際的速勝心理。

一、洪承疇部署失誤。

洪承疇雖然是公認的軍事家,但在松山之戰中犯了非常低級的錯誤,沒有派重兵守護糧草,犯下了官渡之戰中袁紹同樣的錯誤。



作為明軍統帥,洪承疇把十萬大軍集中起來逐步往前推進,是因為害怕清軍圍點打援,這顯然是接受了楊鎬失敗的教訓,不分兵,人讓清軍無法對其各個擊破,但他沒有意識到,這樣一來後路非常薄弱。結果皇太極先派阿濟格率軍進攻塔山,奪取了明軍在筆架山的儲糧。明軍糧食被搶奪,退路被截斷,氣挫勢窮。明軍只能收縮在松山城內,勢末途窮。

二、大部分將領恐敵懼戰。

明軍有步騎十三萬,其中騎兵四萬,是一塊非常難啃的骨頭,但自我解體,讓清軍非常輕鬆地殲滅了明軍

本來明軍雖然失去糧草,但主力並未受損,如果齊心協力突圍,清軍也必將遭到慘重損失。大同總兵王樸尚未到約定突圍時間,率領部眾,已先逃遁,以致明軍大亂。唐通、馬科、吳三桂、白廣恩、李輔明等,馬步爭馳,自相踐踏,弓甲遍野,屍橫滿地。可以說毫無抵抗力地被清軍打垮了。

三、明廷一再催戰。



由於知道清軍野戰機動性和戰鬥力甚強,洪承疇對於救援錦州沒有信心,故意行動遲緩,從受命到出師已經6個月;從寧遠到松山約百里,其間拖延又4個月。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錦州居然一直堅守未失。反而因為他拖延的時間太久,明廷財政負擔沉重,因此一再催促洪承疇進兵,結果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之後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僅剩孤城寧遠。此役是明清雙方最後的關鍵戰役,以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海軍史研究會員

我先形象的說下原因:古代領兵打仗,真不是靠人數多取勝的。此時的明朝已經被拆掉三座防禦塔了(蒙古,半島和皮島),皇太極已經開始出超級兵了。再加上此時明朝的英雄等級落後與後金,洪承疇經驗不足,而袁崇煥,孫承宗等可以一戰的將領都死了。只要皇太極一方不掉線,明朝肯定是必敗的局面。

松山之戰的失敗,明朝確實是慘敗。明朝的損失不僅是丟失了多少人馬糧草。最主要的是讓明朝丟失了多年苦心經營的關寧錦防線。並且,還送給皇太極一份大禮--洪承疇!我前不久剛在問答裡面分析了,洪承疇是滿清能一統天下的最大功臣。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明軍為什麼會輸的那麼慘!

首先,打仗不在兵多,而在精!皇太極的兵力雖然總數不多,但是戰鬥力一直比明朝強悍。別看洪承疇帶著13萬人來的,能打仗的沒多少人。明朝唯一能和皇太極打一仗的只有“關寧鐵騎”,本來就不超過2萬人。而就是這樣衣支部隊,在北京保衛戰以後,被分成三份,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歸曹文昭、祖寬指揮,這兩人都入關剿匪了;

松山之戰時,祖大壽手下的關寧鐵騎在錦州被圍著呢。只有吳三桂手下有幾千關寧鐵騎,總數應該不超過五千人馬。冷兵器時代,你要組織十幾萬大軍很簡單,給把刀,拿根棍子就行了。這就是為什麼農民起義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大軍。但是,打仗殺人真是技術活。明朝13萬人馬,有戰鬥力的沒多少。

明朝初期,明軍能把黃金家族趕到草原吃沙子。就是因為軍隊素質好,久經沙場,真不是拉壯丁拉出來的。所以,明軍戰鬥力特別強悍,能把橫掃王保保的蒙古騎兵。

其次,明軍缺少有魄力的將領,總兵級別的人才凋零。洪承疇能上臺,那是因為傳奇人物孫承宗,袁崇煥,袁應泰,熊廷弼等人都死了。總兵級別的將領:張承胤、杜松、劉綎、滿桂、趙率教、趙夢麟等15人也沒了。而且,洪承疇的13萬人馬,還分屬於八個總兵,那個都不是洪承疇能領導的。

再者,皇太極已經擁有很大優勢了。皇太極不僅沒有後顧之憂,皮島早在毛文龍死後就丟失了。而且,左右兩翼:東邊的半島和西邊的蒙古,都已經臣服與皇太極。此時的後金,士氣正旺,實力正盛。而明朝早已經病入膏肓,已經算是最後的拼死一搏了。輸了,就只能退出遼東,別想再戰。

最後,皇太極“圍點打援”的策略很有效,沒有硬啃錦州,而是圍攻洪承疇的援軍,斷其糧道,退路設伏。洪承疇又犯了用兵錯誤,前方兵力集中,而後方空虛,被皇太極圍困在松山。洪承疇軍隊斷糧,只能突圍。

突圍的時候,明總兵王樸膽子小,沒到時間自己先跑了,導致明軍大亂,自相逃竄。而皇太極的部隊以騎兵為主,追擊方便。逃出去的明軍被皇太極截殺五萬多人,另有數萬跳海死了人。

洪承疇率領殘部退守松山城後,被松山副將夏承德出賣。夏承德叛變,生擒洪承疇獻給皇太極。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松山之戰更出名點的名字應該叫松錦之戰,是在1640年到1642年間,明朝和清朝雙方在松山和錦州之間的發生戰略大決戰,明軍投入13萬人,清軍投入11萬人,是明末清初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一場戰役,最終以明軍以傷亡5萬多人,清軍傷亡1.4萬人的結果慘敗給清軍。

那麼,松錦之戰,明軍為什麼輸的那麼慘?

從根本上來說,明朝對清或者後金的戰爭,都是慘敗而告終,只有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明軍取得局部性的抵抗為勝利外,很少有勝績,在薩爾許之戰時,明軍更是優勢於後金,結果依然慘敗,這就要深刻反思了,以明朝的體量是清或後金的十倍都不止,為何多次慘敗。所以,松錦大戰的分析對於明朝的滅亡具有重要的價值。

雙方實力差距大

很多人說,明朝十三萬大軍是明朝的九邊精銳,是明朝最賴以生存的軍隊,在人數上已經超過清軍的情況下,為何會說實力依然差距很大呢?

明朝以步兵為主,清軍以騎兵為主,這一來一往就差很多,在松錦大戰之前,明朝採取的戰法都是以孫承宗、袁崇煥的軍事思想為依據,依託堅城和大炮來防守,但是松錦大戰的時候,錦州已經被包圍,想要救錦州,必然開野戰,在平原上,步兵對騎兵,只有捱打的份。

尤其是明朝的軍隊體制,使士兵貪生怕死,不能勇敢作戰(當然,清末的軍隊還不如明末的軍隊,更腐敗),然而,清軍不是這樣的,清軍士兵的軍餉全靠搶,所以,士兵打仗積極性很高,明朝的部隊投降給清軍後也很能打。

外行指揮內行

其實崇禎和蔣介石一樣,都是瞎指揮,但是崇禎還不如蔣介石,崇禎是一次戰場都沒上過,卻總指手畫腳,但是老蔣最起碼當年北伐的主帥,率領幾十萬北伐軍浩浩蕩蕩打敗張作霖。即使這樣在解放戰爭時期,還是不能適應大兵團作戰的思想,造成外行指揮內行,就更別提崇禎了。

洪承疇的確是將才,這點你不承認是不行的,無論是鎮壓農民起義還是抗清初期,都取得了一定成績,尤其是松錦大戰初期的時候,也佔據一定優勢。

但是,崇禎關鍵時刻就拿不住把了,按照洪承疇的戰略思想,通過穩紮穩打的方針,最後尋找和清軍決戰的戰略構想,應該是好的,然而,崇禎和兵部尚書,陳新甲不斷催戰,讓洪承疇去和清軍拼命,如果從戰史的角度來講,不掌握好時機,盲目尋求戰略決戰而輸的,不止是松錦之戰,包括長平之戰也是因為趙括急於尋求決戰造成的。

除了洪承疇,後來的孫傳庭也是被崇禎逼戰逼死的。

當然,如果把松錦戰敗明朝方面的原因都歸結於崇禎,其實也是有失公允的。洪承疇的失敗,在於尋求決戰的時候,被皇太極切斷糧道,這是洪承疇的失誤,作為將帥,應該統籌全局,運籌帷幄,各方面都能想到。


史論縱橫

松山之戰可以說是明清兩勢力的最後決戰,特別是對於明軍來說是決定國運的一戰。當時明朝可以說是內憂外患,造成明軍松山之戰的失敗原因有挺多的,朝廷腐敗、政治混亂等,就單這一站主要原因還是以下幾個:



1、明軍左右臂的失去。皇太極東邊兩徵朝鮮,先後結成“兄弟之盟”“君臣之盟”;西邊征服蒙古察哈爾部,使得漠南蒙古臣服;在北邊基本上統一了整個黑龍江流域;在南邊海上的明軍皮島將領毛文龍死後,其作用基本上失去;使得皇太極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松山之戰。



2、洪承疇的部署有誤。洪承疇總結了前幾任的部署,積極吸取了失敗的教訓,得出了‘分’的策略是不正確的,故而這次戰術是合。然而作為一名優秀的軍事統帥,卻犯了“虎頭蛇尾”這一嚴重錯誤--保證了前方的優勢沒有保證後方的強點。特別是糧道的保障,被清軍切斷造成斷糧。



3、皇太極的圍點打援。針對於洪承疇的合,清軍做出了相應的部署。義州屯田種糧,解決後勤問題,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圍困錦州,切斷松山、杏山、海邊的聯繫;利用前鋒打擊明朝援軍;斷敵糧道,引起明軍恐慌無心戰鬥;在明軍必經之路設伏。



當然還有很多,如將領、上下級的指揮體系。說是13萬人的軍隊,作為主力甚至明軍精銳是關寧鐵騎。2萬多人的關寧鐵騎又分為三部分:吳三桂指揮的、祖大壽指揮的、曹文詔指揮的。在這場戰役中,能參與到的關寧鐵騎不多於5000騎。


詼記

松山之敗,進一步說明了騎兵對步兵的絕對優勢,不是兵力多點,就可以彌補的。此役,朱明朝軍達十三萬,且全為精銳的邊兵。清軍約六萬,全是精騎。騎兵速度快,機動性強,對步兵具有一比五甚至一比十的優勢。松山之敗,故有崇禎瞎指揮的因素,也證明明軍與清軍作戰,確實是處於劣勢。袁崇煥在弱勢下,先依堅城用大炮,訓好鐵騎再打野戰的戰略,是絕對正確的。


安平144796971

一.指揮權不集中並且驕兵悍將較多,不服從指揮。二.明朝想通過鬆山之戰徹底解決東北的隱患,這種急功近利的表現也適得其反,並且內憂不斷。三.清軍謀劃依舊。先是通過圍住在錦州的祖大壽,等到明朝的援軍前來增援的時候,清軍通過自己最為擅長的野戰方式來消滅明軍。


打呼嚕的鱷魚

自身組織建設不行

根本原因是不重視,大不了就是輸了,退守山海關。而面對山海關,清軍根本攻不下來。

松山之戰戰敗根本不能動搖大明 真正大敵是關內農民起義。維持兩線作戰已經很吃力,這時候破罐子破摔,打贏了維持戰線,輸了退守山海關,結束兩線作戰。至少遼響可以停了唄,等解決內亂,再來處理關外。只要抓住一次機會打敗清軍就能勝利。


雲中雲山

這個時候就應該趁早把關外的人,包括兵和民全遷到南方。城燒了。防禦長城。主力鎮壓李自成就行了。。曹操對付劉備就是遷移人口,定軍山劉備不怕決戰。曹操就不行。曹操要是直接硬衝劉備大敗被活捉那就徹底完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