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家書」傳承紅色基因,鍛造新時代組工“紅”人

「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锻造新时代组工“红”人

吉安組工微訊讀《紅色家書》專欄,今天分享來自萬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謝曉東的心得體會,以及革命烈士鄧貞謙的事蹟。

讀後感

「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锻造新时代组工“红”人

傳承紅色基因 鍛造新時代組工“紅”人

時光如水,日月如梭,但那些偉大的歷史瞬間,總是會被人們銘記”。翻開《紅色家書》,穿越歷史時空,回溯革命年代,一封封感人至深的書信、一股股不可摧折的銳氣,深藏著一批批革命先烈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捨身取義、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讀之動容震撼,肅然起敬;一段段刻骨銘心的事蹟、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熾熱情懷,飽含著一位位共產黨員滿腔熱血的豪情壯志和難以割捨的至愛親情,品之徹夜輾轉,潸然淚下。作為一名組工幹部,傳承紅色基因,就是要將紅色精神融入血脈,從血肉深情中不斷汲取“精神營養”,鍛造新時代組工“紅”人,激勵前行的明燈。

深悟初心,以忠誠堅守信仰,鍛造紅色靈魂。對黨絕對忠誠是共產黨員鐫刻於靈魂的政治本色。“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萬死也無恨”,革命先烈用熱血和生命堅守著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的堅定信仰,無畏無懼,觸動靈魂。“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習總書記指出,“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

信仰的力量是激發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持續奮鬥的動力源泉。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人在信仰的旗幟下,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和鮮血,喚醒了沉睡中的中國。步入新時代,我們要學習革命先烈對理想的堅貞,鍛造紅色靈魂,把紅色基因內化於心,把對黨絕對忠誠作為最大的政德、最根本的黨性要求和終生必修課,始終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始終做忠誠領袖、維護核心、履職擔當的堅定踐行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執著追求,以必勝堅定信念,熾淌紅色熱血。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人民總歸要做主人,共產主義事業終究要勝利”、“殺不盡頭顱流不盡鮮血”,在血與火的革命年代,革命先烈們始終堅信共產主義一定能夠實現,堅信中國人民一定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堅信一定有人能繼承他們的遺志。他們以堅不可摧的必勝信念,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強大的精神力量”作出了最生動的註解。“革命理想高於天”,“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我們要不斷從紅色家書中獲取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不斷加強自身理論武裝,全面深入地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補足“精神之鈣”、以實際行動點亮“信仰之燈”;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牢記初心和使命,牢記入黨宣誓時對黨旗做出的莊嚴承諾,洗骨煉髓,去除思想的雜質,用新精神新面貌應對新時代發展的新機遇新挑戰,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力前進。

恪盡職守,以實幹堅鑄擔當,磨淬紅色鐵骨。“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撫今追昔,鉤沉史海,翻閱《紅色家書》,我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們永不退縮、勇往直前、不懈奮鬥的進取精神,越是在鋪滿荊棘的路上,就越需要無所畏懼的精神去開拓;越是充滿困難的時候,就越需要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新時代是奮鬥者書寫的,對標新時代組織工作新要求,組織部門重任在肩,要接好革命先烈手中的“接力棒”,就必須擼起袖、俯下身,沉下心、融入情,恪盡職守、實幹擔當。要以時不我待、如坐針氈的緊迫感,把組織工作鏡頭聚焦到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急難險重的工作一線,在服務中心大局中體現組工作為、彰顯組工力量;要以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壓力感,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壓實到每一個黨支部,把新時代好乾部標準落實到每一名幹部,從點滴魚水情中築牢堡壘、淬鍊黨性;要以捨我其誰、奮勇向前的使命感,大力弘揚“安專迷”敬業精神和“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拼搏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工作韌勁,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把每一項工作都做成黨和群眾喜愛的“精品”,幹出一流業績。

銘諸心腑,以奉獻堅挺宗旨,砥礪紅色情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革命先輩用熱血和生命生動詮釋了“舍小家,顧大家”“敢犧牲、講奉獻”的真正內涵,“我的死是為著社會、國家和人類,是光榮的,是必要的”,史硯芬烈士選擇用生命捍衛革命;裘古懷烈士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始終夜以繼日的為黨工作,直至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慘烈的上甘嶺戰役,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黃繼光選擇用身體擋住敵人的槍口,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革命先烈舍小我而成大我的壯舉,觸動靈魂,紅色家書雖只有寥寥數語,卻持續迸發著深邃的光華,這份對理想捨生忘死的奉獻和執著,無悔無怨,令人動容。“我們共產黨人講奉獻,就要有一顆為黨為人民矢志奮鬥的心”,習總書記的諄諄教導言猶在耳,我們要以先輩為榜樣,用奉獻擦亮黨員底色,一茬接著一茬幹,弘揚共產黨人的無私精神,傳承以民為本的赤子情懷,在真抓實幹中堅挺為民服務的宗旨,在腳踏實地中砥礪前行的腳步,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共產黨員拳拳為民的初心和使命。

正身律己,以廉潔堅樹正氣,洗濯紅色意志。劉伯堅烈士“為著中國民族”、“為中國革命沒有一文錢的私產”,家“久已破產”;吉鴻昌把“做官即不許發財”印在細瓷茶碗上,發給全體官兵,用以提醒自己並教育下屬;紅軍的高級幹部方誌敏,被捕時身上只有一塊懷錶一支鋼筆,沒有一文錢;新時代的組工楷模楊漢軍,一生住在建於上世紀90年代牆漏水門開裂的家……這種一生質樸純粹、一身清廉潔白、無私無慾的浩然正氣,是我們新時代組工幹部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像《紅色家書》中革命先烈一樣,時刻繃緊紀律之弦,從嚴正身律己,不斷強化自律意識,在個人榮辱得失面前保持淡定,甘於清貧、甘當綠葉;模範遵守各項紀律規矩,始終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堅持做到思想有防線、內心有底線、行為有紅線;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自己身邊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時時教育和約束配偶、子女、親友等“身邊人”,讓忠誠、乾淨、擔當的新時代組工幹部優良形象伴隨始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弘揚革命精神,繼承先烈遺志,傳承紅色基因,高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中流擊水”,完成好屬於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之路。

人 物

「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锻造新时代组工“红”人

鄧貞謙,又名鄧中堅,今江西省萍鄉市上乘區赤山鄉人。1921年般學到洋鄉縣城商店當學徒。1923年考入萍鄉中學繼續求學。在校期間。和同學劉型、陳鐵錚(孔原)等籌建進步團體“互助社”(後改名為“策群社”)。1926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1927年署期到南昌參加江西農民運動幹部訓練班學習。結業後以國民黨江西省黨部特派員身份回萍鄉活動,與中共安源市委取得聯繫後,在萍鄉縣城東門外建立了黨的秘密機關,著手恢復縣農民協會,建立萍鄉縣農協籌備處,並任總務。

1927年冬,他擔任中共安源市委委員和湘關(即潮東、老關的簡稱)區區委書記,領導萍鄉大西路一帶的黨的工作和農民運動。與此同時,他通過辦刊結識了駐紮上慄市的偽靖衛隊隊長鬍啟圖,安插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到該隊當兵,並於1928年1月發動兵變,在斑竹山建立了工農革命軍直轄第二團,開創了萍北的工農武裝割據。

1928年春,中共安源市委為溝通湖南省委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聯繫,派鄧貞謙到井岡山茨坪會見毛澤東交談情況。事後毛澤東要他帶一些黃金下山,作為黨的活動經費。返萍途中,在南坑不幸被靖衛隊逮捕,於6月8日在萍鄉縣城英勇就義,時年21歲。

殺不盡頭顱流不盡鮮血

——獄中絕筆書

全世界被壓迫階級的人數在拾貳萬萬伍千萬,壓迫階級僅貳萬萬伍千萬,所以可以斷言殺不盡頭顱流不盡鮮血。從工作中去學習,從學習中去工作,這是列寧同志告訴我們的。帝國主義是資本發展到了一個最高時期,也是它們臨終的一個時期。有了階級就一定有鬥爭,所以階級鬥爭是免不了一回事。反動派反對階級鬥爭,我們就要問中國有不有階級?革命是沒有先後老幼的,好比電車路一般上的上,下的下。對反革命派姑息就是對革命殘忍!這是革命者要牢牢記著的。要革命就要很堅決的,很有勇敢的,毫不猶豫的站在無產階級方面去殺戮一切豪紳統治階級。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作一次最後的鬥爭,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莫要說我們一錢不值,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民國十七年夏曆四月十四日,預知命已落反對派之手故書,此以作日後紀念。

貞謙書

暴動不怕激烈,犧牲要有價值

向上滑動閱覽

彭高鎮華源河沙衝的山坡上,有座莊嚴肅穆的烈士墓。在第二次國內革命鬥爭中,被國民黨反動派殘忍殺害的原中共安源市委委員、原萍鄉湘東區委書記鄧貞謙同志的遺骨就安放在這裡。鄧貞謙為井岡山根據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萍北工農武裝割據,還曾奔走於安源和井岡山之間傳遞消息。可是這樣一個優秀的革命家,卻在21歲時被反動派逮捕殺害了。

為革命放棄讀大學機會

鄧貞謙,又名鄧中堅,1907年出生於上栗縣彭高鎮華源臺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鄧貞謙從讀小學開始,就養成一種刻苦學習的好習慣,加上他聰敏好問,記憶力特別強,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923年秋,鄧貞謙考入萍鄉中學。當時,正值萍鄉安源煤礦的工人運動蓬勃高漲。特別是毛澤東同志親自來到安源以後,安源的13000多名路礦工人發動的罷工鬥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安源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也給萍鄉地區的學生和農民以深刻的影響和巨大的鼓舞。

鄧貞謙在萍鄉中學學習期間,經常和孔原、張國庶、劉型等進步青年學子一起,積極組織並親自參加全校的愛國學生運動,參與籌建了萍中的進步學生團體“互助社”(後改為“策群社”)。鄧貞謙經常組織學生聽安源工人的革命演講,開展革命宣傳活動,把全校一大批進步青年學子團結到“策群社”周圍。鄧貞謙為萍鄉學生革命團體及青年團組織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1926年秋,正當北伐戰爭節節勝利、全國的革命形勢空前高漲時,鄧貞謙從萍鄉中學畢業,考入了北京師範大學。但接受了革命思想的鄧貞謙,面對國民黨軍閥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了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1927年暑假後,他毅然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全力投身於革命洪流,從事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

利用《新萍週刊》作掩護髮展黨組織

鄧貞謙來到南昌後,根據黨的指示,以特派員的身份回到萍鄉從事農民運動。

1927年春,萍鄉的反動勢力勾結湖南的反動軍閥進犯萍鄉,先後在湘東殺害共產黨員和民眾30餘人,並搗毀縣總工會、縣農會等革命團體,殘忍地殺害了共產黨員、萍鄉縣民選縣長羅運磷。6月5日,敵軍又竄入安源,殺害中共安源市委書記劉昌炎、市委委員周懷德等同志,這就是萍鄉歷史上著名的六五事變。在這次事變中,萍鄉有4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者被國民黨反動派所殺害,被捕的革命群眾達100餘人。整個萍鄉地區的革命團體和黨的組織受到了嚴重破壞和損失。

面對反動勢力瘋狂屠殺的白色恐怖,鄧貞謙不顧個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難,秘密與萍鄉的黨組織取得聯繫。經過一段時間的暗訪聯絡和發動,他在萍鄉東門傘鋪裡建立了黨的秘密活動機關,開始了緊張的革命活動。首先是積極恢復在六五事變中被反動勢力搗毀的萍鄉縣農民協會,成立了籌備委員會,並親自負責後勤總務工作。同時鄧貞謙還利用偽縣長傅作霖要他主辦《新萍週刊》的合法身份,進行廣泛的社會聯繫,積極發展黨的組織,吸收政治上可靠的先進工人、農民和青年入黨。

建立斑竹山革命根據地

1927年12月5日,在中共安源市委召開的擴大會議上,年僅20歲的鄧貞謙被推選為市委委員。年底,又被安源市委派往萍鄉湘東區擔任區委書記。

與此同時,鄧貞謙通過辦刊結識了駐紮上慄市的偽靖衛隊隊長鬍啟圖,安插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到該隊當兵,並於1928年1月發動兵變,一舉奪得四五十支槍,在斑竹山建立了工農革命軍直轄第二團,開創了萍北的工農武裝割據,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據地。同期,他又到東橋,代表中共安源市委正式接管小西區黨組織和工農武裝,指導建立了萍醴遊擊營。

此後,鄧貞謙的身份暴露,《新萍週刊》遭封查,鄧貞謙便常來往於宜春西村、萍鄉宣風、湘東各地,發動農民建立武裝,開展游擊戰爭。

被捕後不為嚴刑拷打所屈

鄧貞謙在擔任湘東區委書記的同時,還兼負了安源市委與井岡山根據地的聯絡任務。從萍鄉到井岡山,要爬山越嶺,穿雲走霧,不僅要經受崎嶇山路的艱難困苦的考驗,更重要的是要冒著生命危險,越過敵人的崗哨。鄧貞謙克服了一道道難關,一次又一次往返,護送密件,接送來往的革命同志,並多次見到毛澤東。

1928年4月上旬的一天,鄧貞謙來到了井岡山茨坪,他將萍鄉地區開展工農武裝鬥爭,特別是上慄市斑竹山起義失敗的一些情況向毛澤東彙報。毛澤東指示鄧貞謙,既要大膽發動群眾,又要講究鬥爭策略,不要盲目行動,一定要注意保護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同時讓鄧貞謙帶了一些黃金下山,作為黨的活動經費。

就在鄧貞謙從井岡山返回萍鄉路過南坑的街頭時,突然從巷道竄出幾十個靖衛團的士兵,將他毒打一頓後,並立即押送到縣城監獄。鄧貞謙早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被捕以後,他料定自己難以活著出去,所以,不管是敵人的花言巧語,還是嚴刑拷打,總是泰然自若地一笑了之。

鄧貞謙在監獄的牆壁上揮筆寫下了“暴動不怕激烈,犧牲要有價值”和“堅決執行土地革命,徹底消滅統治階級”兩副對聯。

1928年6月8日,是鄧貞謙罹難的日子。從監獄到刑場,鄧貞謙不肯走路,他要讓國民黨反動派抬著他在萍鄉街上轉一圈。國民黨反動派毫無辦法,只好用一張大竹椅子,由靖衛團的兩個士兵抬著他,遊遍了萍鄉城的東西南北四門。

遊街時,鄧貞謙雖然被打得遍體鱗傷,但他兩眼炯炯有神,氣宇軒昂地端坐在竹椅上,不時高呼“共產黨萬歲”的口號,不時又哼著“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看到鄧貞謙受刑蒙難的情景,過往行人都默默流淚,投去無限欽佩的目光。到中午時分,國民黨反動派將鄧貞謙同志殘忍地殺害在萍城大西門外的一棵茶樹上。那一年,他剛剛21歲。

供 稿:萬安縣委組織部

「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锻造新时代组工“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