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紅樓夢》30年:普及、解讀與追憶

87版《紅樓夢》30年:普及、解讀與追憶

1987年的一部《紅樓夢》電視劇曾被稱為是“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最近,《紅樓夢》開播30週年的紀念活動在北京植物園的曹雪芹紀念館舉行,再次引起眾多觀眾的感嘆和追憶。

這次活動重聚了百餘位主要演職人員和主創成員家屬。總導演王扶林、作曲王立平、編劇周嶺、演賈寶玉的歐陽奮強、演王熙鳳的鄧婕、演秦可卿的張蕾、演元春的成梅、演趙姨娘的戰愛霞、演鴛鴦的鄭錚等以及林黛玉扮演者陳曉旭的妹妹陳曉陽等都在活動中重聚。

30年來,幾代觀眾對87版《紅樓夢》的認同度極高,該劇從正式籌備到最後播出歷時5年有餘,據鄧雲鄉的《紅樓夢憶》,1984年2月開始試拍,至1986年底全部完成,一部36集的電視劇拍攝長達兩年零八個多月。而整個劇組演職人員一聚就是5年,與現在幾個月就能拍三五十集電視劇的“效率”天壤之別。但30年來,億萬觀眾多次重溫《紅樓夢》,幾乎都會公認他們是敬業,並高度認可全體人員對待這部中國名著的敬意。試想,參與《紅樓夢》前後5年多,耗費的心血足夠相當於上了一回“大學”了。

這一版《紅樓夢》劇本是由劉耕路、周雷、周嶺根據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的意見進行編寫,看過片尾顧問名單的都知道,網羅了王崑崙、沈從文、曹禺、啟功、王朝聞、林辰夫、吳世昌、鍾惦棐等泰斗級人物。八十回後的情節,沒有根據高鶚的續編,體現了當時紅學研究的一些成果。1983年3月劇本起稿到1986年1月最終定稿,也耗時兩年有餘。

87版《紅樓夢》30年:普及、解讀與追憶

當時主創和演員們全接受了專業的“紅學”課程,研讀原著:編劇周雷總起“紅學概論”,胡文彬續講“國內外紅學研究概況”,朱家溍講述“《紅樓夢》中的北方生活習俗”,鄧雲鄉講“南方生活習俗”,周汝昌辨析“《紅樓夢》原著的優與續書的劣”,王朝聞分析“怎樣正確理解《紅樓夢》的角色”,李希凡描繪“《紅樓夢》的歷史背景”,編劇劉耕路賞析“《紅樓夢》的詩詞歌賦”,編劇周嶺講解“《紅樓夢》的主要人物”……還另外有古代遊戲、詩詞格律的授課。這樣的課程與師資陣容,放到現在也足以讓人羨慕。正因為嚴謹,才能夠有出類拔萃的角色塑造,例如至今讓人念念不忘的林妹妹陳曉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論任何文藝形式的《紅樓夢》,黛玉這一個人物就幾乎能決定其成敗。

當年《紅樓夢》的演員中,賈寶玉和王熙鳳的塑造也相當成功,但黛玉這個角色更強調一種獨特的氣質。而且,黛玉這個人物想要成功是不能完全依靠演技來進行修補的,這也正是陳曉旭能夠把握黛玉的根本原因。試想,至今演過的林黛玉的演員也不算少了,只有陳曉旭算是接近大多數觀眾心中的那個標準。

熟悉《紅樓夢》和紅學研究內幕的一些人知道,由於這一版劇情是在周汝昌影響下完成的,周先生卻是不怎麼喜歡黛玉的,紅學界傳出過他認為史湘雲才是真正女主角的逆天觀點。直到周汝昌去世,學術界和網絡界對他的爭議從沒有停息過。黛玉的小心眼、脾氣壞、不好相處、任性、甚至無情等負面評價,周汝昌一直是“推手”,加上87版電視劇的巨大影響,的確影響到不少觀眾和讀者對黛玉的印象。可以說,如果不是陳曉旭依靠自身的“本色”多少保全了黛玉的形象,如果換作當今那些自詡有演技的演員照當年劇本發揮,想必黛玉會朝“古言”“宮鬥”式的畫風走得更遠吧。

只有深入瞭解《紅樓夢》才能體會,林黛玉和賈寶玉是作者一生血淚澆灌的“靈魂”,林黛玉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長住賈府?黛玉的小心眼、斤斤計較本質上只針對賈寶玉一個人,稍微腦補一下書裡黛玉和寶釵、湘雲、香菱等人的交往就能明白,黛玉根本是一個毫無機心純粹的人,所謂“質本潔來還潔去”,而周汝昌主導的解讀,是把某些特定環境下的情況放大處理了,造成對黛玉性格為人的誤讀。

87版《紅樓夢》30年:普及、解讀與追憶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最高造詣,說是剖析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當之無愧,筆者也多次表明一個觀點,一段林黛玉進賈府和一段元春省親就寫透了封建社會的本質。只不過小說運用了許多“正話反說”方式,設置許多謎團製造“障礙”,這些技巧與西方現代小說相比都不遜色,也讓這部名著有了許多的解讀可能。當然有一些解讀離本質接近,也有一些解讀過於離奇,成為今天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例如開篇有“作者自雲”的一大段,表明這是一本“懺悔錄”。今天的讀者大多基於對主人公賈寶玉的深深同情,認為他是“反封建”形象,但我們容易忽略,在曹雪芹用《紅樓夢》來哀嘆古代封建家族衰亡的時候,那些書中的家族親人如賈政、寶釵、湘雲等對寶玉的“批評”“規勸”可能的的確確是曹雪芹後來真心“懺悔”的寫照!好比《紅樓夢》是“自傳”性質的觀點中,周汝昌也是一個核心人物,尤其他對曹雪芹的考證幾乎是他最主要的紅學成就。

如果看看曹家的背景,都知道康熙年間曹寅擔任蘇州織造和江寧織造,掌管江南絲綢生產供應,還任巡視兩淮鹽漕監察御史。康熙帝六次南巡,有五次住在曹寅家中。《紅樓夢》中賈府造大觀園迎接省親,還曾提過祖上接駕的花銷猶如流水一般。恰恰曹寅有腐化痕跡,虧空餉銀。想來曹寅本人的品行應該並不壞,虧空的原因就是接待康熙南巡耗費巨大。皇帝也知道這一點,居然以堂堂帝王之尊指派接替官員為曹寅設法彌補虧空,這表面上是曹寅受恩寵的證明,但同樣也是後來雍正要清算曹家的關鍵。因為康熙對曹寅太過徇私,完全置法紀不顧,這當然也是對康熙一代明君形象的嚴重損害。

由於絲綢和鹽政歷來是封建王朝的經濟支柱,《紅樓夢》寫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也擔任巡鹽御史,祖上幾代列侯,顯然林家也不是一般人。偏偏曹雪芹故意正面去寫“林黛玉進賈府”是出自賈母史老太疼愛女兒賈敏,趁林如海送黛玉到京師就趁機收養了這個可憐的幼女。當時林如海雖然有病,但還沒有到快死的地步,林如海究竟為什麼要急著送黛玉進賈府,這其實是紅學裡一個不大不小的重要話題。書中後來提到賈璉去蘇州處理林如海病故之事,一些研究已經意識到,這裡可能隱瞞了賈家藉機吞沒黛玉家產,然後才導致林妹妹成為孤苦無依的事實。

《紅樓夢》整個故事都是基於賈府為中心,尤其關於林黛玉的很多情節甚至是出於賈寶玉的“主觀視角”。就像侍女紫鵑刺激寶玉時曾透露,姑蘇林家儘管不能和賈家相比,但也不是毫無根基,所以,黛玉入賈府背後隱藏著許多讓人猜疑的細節。

87版《紅樓夢》30年:普及、解讀與追憶

林如海家中人丁單薄是事實,但他本人的才幹相當出色,能以探花的資格欽點鹽政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辦到。對比賈府同輩的賈赦、賈政都是什麼樣的貨色就更清楚了,賈府的掌上明珠賈敏會嫁給林如海,不完全是身為書生的林如海走了大運,反而像是賈家想要攀林家的親。

可以看到,賈政時常也愛以書生自居。但除了和一幫食客清談,根本毫無本事。前一個兒子賈珠似乎比較有才學,可惜早亡。賈珍、賈璉等全都是紈絝子弟(寫出八旗子弟的墮落,所以雍正才會大刀闊斧改革旗籍,可見《紅樓夢》的筆力千鈞)。賈家祖上的陰德已經倒了,之所以還能保持地位尊崇,根本原因在哪裡?正是元春入宮為妃在苦苦支撐,元春最悲哀的一句話是:“把我送到那見不得人的去處。”足以讓天下為父為母的感到痛徹心扉。

一般人可能會認為,世上想要依靠子女攀龍附鳳的人不少,但賈府早就是大富大貴的豪門,現在架子已經快倒了,但又想繼續維繫門面,才不得不犧牲元春。元春入宮顯然不受寵,不過就是皇帝保持與功臣賈家的一點門面功夫而已。這和金陵四大家族之間聯姻是為了壯大利益集團的情形不同,也和純粹指望嫁個女兒巴結豪門的小市民心態大不一樣。越是有地位的貴族家庭越好面子,在旗人來說更加顯著,到晚清時那些已經破落的旗人子弟都是如此。就像八十回結尾寫堂堂二小姐迎春竟然因償還抵債而嫁給孫紹祖,最後被虐待致死,就是賈家想要保全所謂面子。所以,筆者才說,黛玉進賈府和元春省親是《紅樓夢》最經典的兩大段落,深入骨髓地寫透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虛偽的本質。

87版《紅樓夢》30年:普及、解讀與追憶

當時賈府的一夥男人加一起恐怕都和林如海不在一個級數,賈敏排行最小,最得疼愛歡心是第三回裡賈母自己所說,賈府把賈敏嫁給林家林如海,顯然是指望將來有所回報。林如海不負眾望,積極經營,很快出任巡鹽御史,這恐怕才是賈家和林家聯姻的首要背景。黛玉進賈府時,林如海正在任上,因此一大理由是公務繁忙。

不過,賈家對林如海的態度也是一個謎團。這涉及到賈敏為何早死,她的為人品行如何?書中全無交代。連開篇出場的香菱父母都有一些性格刻畫,但對全書女一號黛玉的母親賈敏,除了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側面提了一下林如海的家庭情況,以及進賈府後賈母哭著說了一下多麼疼愛賈敏,賈敏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再無半點痕跡,感覺很不正常,相當的神秘。

由於雙方是利益嫁娶,林如海和賈府的關係可能不怎麼樣。一個重要細節是,黛玉之前,林如海本有一個兒子,三歲的時候死了。這個兒子多半不是賈敏所生(冷子興提過林如海另有姬妾,為的是想要兒子),夫妻間至少有一段時間並不和睦。林如海再沒其他子女,這才把聰明的黛玉當男孩撫養,請教書先生,一定程度緩解了和賈敏的關係。但沒多久賈敏死了,賈府就派人來接黛玉,這要算反映林賈夫妻關係微妙的信號。

兒子死後,黛玉天賦極高,才學過人,林如海把黛玉既當女兒又當兒子栽培,當然極為疼愛,內心也不想黛玉離開身邊,但可能另有盤算,才讓黛玉去賈府。出於揣測,一來賈府派人來接了,讓黛玉去京師看望賈母等親戚屬於人之常情。二來,林如海要為黛玉做好將來衣食無憂的安排。以清朝法律來說,林黛玉是可以享有繼承權的。不少人以為出於男尊女卑,女子不能繼承是對當時法律的誤解。從歷史發展來說,清朝對女子繼承權是有適當放寬的,戶絕女子、寡妻、寡妾都享有相應的繼承權利,甚至祖輩死了,在沒有子輩繼承的情況下,連孫女都可以享有繼承權。

林家本支人丁單薄,雖有同族兄弟卻是旁支。若黛玉還沒有嫁人的情況下,林家就剩她是唯一子嗣,作為“戶絕”的情況下,黛玉是絕對可以享有繼承權的。林家同族兄弟必定會爭執,但黛玉也能夠繼承相當一部分,另有一部分可能要分給其他同族兄弟或子侄。心思縝密的林如海送黛玉入賈府的根本原因,應該是出於讓體弱多病的黛玉將來有充分保障,暗中打算轉移財產未雨綢繆(因為他自己也已經有病)。他並沒考慮將來黛玉結婚怎樣,又或者指望賈家出於憐憫而照顧黛玉長大,依靠真才實學平步青雲的林如海想來不會這麼見識淺薄。但人算不如天算,他的病情加重,並未處理好就病故,所以書中補充賈璉還是弄到了一部分財產入賈府。但賈寶玉、林黛玉這些年輕公子小姐根本不會關心這些不相干的瑣事,這體現了曹雪芹“真事隱去”“假語存焉”的高超筆法,令人歎為觀止。

87版《紅樓夢》30年:普及、解讀與追憶

黛玉初進賈府,上下多次表明她的“遠客”身份,從來沒有點明林妹妹將要“長住”,直到林如海病死了,黛玉的東西都變成賈府的,這才真正變成長住賈府寄人籬下的尷尬情形。而此時黛玉和寶玉的情感發生變化,所以黛玉才視寶玉為唯一的知己和依靠,而紫鵑才替黛玉著急,要把兩人的關係坐實。

再看《紅樓夢》安排的甄家與賈家的對應,也側面反映著曹雪芹的真實心境,希望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一個可以“悔悟”的人,這正是開頭“石頭記”由來和“作者自雲”的呼應,寓意全書的宗旨就是“點化頑石”,能夠設法改變家族的命運(煉石補天的深層寓意)。但一切只能是虛幻的空想,是一種夢境囈語。真正的命運已經註定,家族已經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乾淨。封建社會的倒塌是歷史必然,八旗子弟的衰敗也是無可挽回,所以全書虛空的思想雖然是一種“上帝視角”,但骨子裡透著無可奈何的悲涼和遺憾,生於封建豪門家族的旗人子弟曹雪芹思想可以超越時代,但本人畢竟無法超越家庭的紐帶,對於曹家的沒落,自己半生潦倒於事無補的虧欠和負罪感,所以滿腔血淚的《紅樓夢》的哀歌之嘆才會有震撼心靈的基礎。

筆者之前也曾經評價過,寫於18世紀的《紅樓夢》已經超越了古典和現代的藩籬,它源於中國文化,在美學上卻又有先鋒前衛的特點,全書籠罩的虛空思想更是古典文學中獨一無二的體驗,在世界文學中也獨樹一幟,所以才能代表中國文學的最高成就。

對待這樣的曠世傑作,想要改編影視化,完全需要一種十分嚴肅慎重的創作態度,本身要擁有深厚的古典藝術薰陶,瞭解歷史文化的諸多來龍去脈才能接近原著深沉厚重的藝術氣質,尚且不說是否真的要完完全全照搬故事情節。87版《紅樓夢》雖然許多方面和原著相比也還有種種缺陷,但主創人員抱著嚴謹的態度對待名著,這正是能夠流傳多年不衰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