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危機管理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說到企業危機管理,我們從一個神醫扁鵲的故事聊起吧!

扁鵲是個神醫,大家都知道這個人物,小學課本都有讀過《扁鵲見蔡恆公》,他有三兄弟,個個都是醫生,扁鵲的醫術不是最高的,但知名度卻是最高的,被稱為神醫。

扁鵲大哥醫術最高,但是名氣卻很小,為什麼呢?因為他總是在疾病尚在皮膚上起色時,就能觀察出病情,然後給病人下幾劑藥,病很快就好了,所以 人們認為他只能治小病,故名氣不大。

二哥醫術比大哥差一點,名氣反而比大哥的名氣大,因為他要等到疾病進入病入股骨時,才能識別出病因並治好,所以,人們認為他的醫術比大哥更高明一點。

扁鵲醫術是最差的,非要等到疾病進入肝臟,病人已經快不行時,他才能看出病因,然後大動干戈,將病人救活。也正因為如此,別人都覺得他有起死回生醫術,稱他為神醫,因此後世聞名。

企業危機管理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扁鵲三兄弟的故事,可以促進我們對企業危機管理的思考,在企業危機管理中,也有類似的三種管理者。

一種管理者像扁鵲的大哥那樣,在危機剛露出一點苗頭時,用方案設計把危機規避掉,這個時候投入的成本最小,成功率最高,對企業的風險降至最小。

一種管理者像扁鵲的二哥那樣,等到危機表現比明顯一點,才發現企業的危機或漏洞,動員部門人員將危機消除。

一種管理者像扁鵲那樣,等到危機大爆發後,才意識到危機的嚴重性,動員全公司的工作人員,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去消除危機。就像近來最火熱的事件“中興危機”,中興通信公司老總候為貴,出動並動員公司全部工作人員去處理,甚至需要國家外交部去處理。

對比這三種管理者,我們意識中覺得像扁鵲的管理者能力最強,比如侯為貴力挽狂瀾,置中興公司不倒,其實這是錯誤的意識。危機管理能力最強應當屬於像扁鵲大哥那種管理者,因為他善於從看似平常但有異常的現象中發現企業潛在的危機並將其消除,而不是在危機爆發之後,再啟動應急措施。

企業危機管理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如果管理者具備潛在危機的洞察力,就可以從被動救火轉為主動出擊,在危機還未露出水面時,在危機還處於萌芽的狀態時,就將危機壓制。如此,就會非常輕鬆地將危機消除,從而保證企業穩定地發展。

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洞察潛在危機是保證企業發展的必要策略。而對這一策略的忽視將給企業帶來慘重的損失,而能及早意識到危機並採取有效的措施,將危機扼殺於無形,是成本最低的危機處理方式。

對待企業危機的基本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企業危機管理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為什麼有些管理者不願意花費人力、物力、財力來思考和制定危機的預防機制呢?我認為他們覺得費錢,存在僥倖心理,覺得危機沒有那麼嚴重,猶如人們買人壽保險那樣,平時沒有什麼事,還要花費不少錢,所以不買保險。或許只有等到企業在危機中栽跟斗了,發在僥倖的企業經營者才會重視危機預防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