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報喜不報憂?你可能已經陷入與父母溝通的“無助”狀態

你是否有以下這樣的困惑:

  • 平時能和朋友、同事談笑風生;工作時,也敢和客戶據理力爭。一回到家裡,面對父母,卻變成啞巴那樣不敢開口;

  • 自己在外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都沒問題,但一想到要和父母開口,就感到深深的無力;連父母跟自己講話都想逃;

  • 甚至有些人在外已功成名就,但面對父母時,又變成那個面對父母時嘴巴笨拙、戰戰兢兢的孩子

迴避與父母溝通或許是更容易的做法,但有時我們又不得不對父母說話。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改變與父母的溝通問題。

心理學:報喜不報憂?你可能已經陷入與父母溝通的“無助”狀態

什麼是和父母的溝通的無助狀態?

如果從小到大和父母溝通的過程中,你已經習慣了一直無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影響父母的觀點;在很多年的時間裡,你已經堅信這是一種無法改變的事實,那麼你和父母的溝通將可能陷入無助的狀態。

以下標準幫助你判斷自己是否已經陷入了與父母溝通的“無助感”之中。

  • 認為自己無論對父母說什麼、怎麼說,都無法控制、左右談話的結果;

  • 認定“自己所希望的結果不會發生”或是“自己討厭的結果將會發生”。比如,在開口之前,就已經認定父母一定會反駁自己說的內容。

  • 表現出被動行為

    ,不再嘗試改變現狀。比如,很少主動發起與父母的談話、不主動給父母打電話等等。

那麼,此時你可能有如下更具體的表現:

  • 迴避溝通。儘量不和父母說話,可能會把一件事拖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才對父母開口。面對父母主動發起的對話會很痛苦,比如每次面對父母的來電就感到心煩不想接聽。

  • 溝通時容易“翻舊賬”。在對話過程中,不斷想起以前類似的痛苦場景(“小時候我因為這麼說捱過打。”或是“上次你也這樣。”),容易因此情緒激動、無法繼續冷靜溝通。

  • 在溝通過程中總想結束對話。一旦有矛盾的苗頭就想迅速切斷對話,不論是用激烈的方式打斷對話(比如直接表示不想繼續談話),還是用被動的方式加快對話的結束(比如雖然內心不贊同對方的觀點,但會不斷地迎合對方的話語,為了讓對話快點結束)。

  • 始終希望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溝通,比如希望父母能照顧自己的情緒等等。一旦父母的溝通方式和自己所希望的不一致,就會感到強烈的失望感,並開始為自己抱有希望而自責。

心理學:報喜不報憂?你可能已經陷入與父母溝通的“無助”狀態

為什麼在爸媽面前開不了口?

a. 嚴厲型和忽視型的教養方式阻礙孩子對父母開口

嚴厲型父母試圖控制一切的做法讓孩子不敢開口。他們不單很少回應孩子的需求,同時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循自己定下的規矩、達到父母可能不切實際的期望。

嚴厲型的父母很少給孩子開口的機會,也不容許孩子表達自身需求,如果孩子對父母的規矩說“不”,很可能會招致嚴厲型父母的批評和懲罰。久而久之,孩子認識到“多說多錯”,為了迴避父母的懲罰,孩子們選擇對父母保持沉默。

而忽視型父母在孩子有需求時不作出回應,讓孩子不再向他們提出需求。忽視型父母對孩子沒有期望和要求,但當孩子向他們開口時,忽視型的父母會對孩子的需求採取否認、迴避的態度;或是由於沒有閒暇、經常不在孩子身邊的緣故,而不去滿足孩子的需求。

逐漸地,孩子感到自己“說什麼父母都不會聽”,便轉而不和父母溝通,而是向他人求助。

b. 情緒多變的父母讓孩子不敢開口

多變的父母讓孩子對他們不敢開口。有些父母情緒或是想法多變,也許今天心情好,能和孩子良好地溝通;但心情不好時會變得粗暴;或者當孩子提出同一類需求時,也許今天答應,明天就會駁回。孩子不清楚何種溝通內容或溝通方式會招致父母的反對,索性不去冒險、避免溝通。

c. 他人的負面溝通經驗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我們自身可能沒有太多與父母的負面溝通經驗,但觀察到身邊朋友、同事與父母溝通時的無助,再加上缺乏和父母溝通的正面體驗,也可能產生“父母同樣不會和我好好說話”的預期。

心理學:報喜不報憂?你可能已經陷入與父母溝通的“無助”狀態

和父母溝通是一門學問。

你需要意識到你的父母也許沒有過機會,學習你已經學習到的觀點、理論、思想,但幫助他們變成更好的人,也會讓你的幸福感變得更強。

所以,我們鼓勵你和父母從小對話開始,下一次和他們溝通之前,不妨學著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情緒,記得要以“成年人對成年人”的方式與父母溝通,繼續堅定你的想法,同時不是以情緒爆發的方式表達你的堅定。

學會去控制自己、成熟地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和心情。逐步獲得積極的溝通體驗,直到有一天走出無助。

祝福每個人都能和自己的父母好好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