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大業》竟然細緻到透過戰場表現各位將領的個人性格!

文/木易

建黨、建軍、建國。這是中國共產黨從星星之火到如今燎原盛世經過的三個至關重要的過程,而呈現在大銀幕上,我們先是見過了《建國大業》的聲勢浩大,後來也看到了《建黨偉業》的澎湃人心,其實,若論拍電影,無論是建黨還是建國,都沒有建軍來的更加激盪人心,因為毛主席說,槍桿子裡出政權。建軍則意味著觀眾將直面最悲壯的戰爭場面,各地煙火四起戰亂紛飛,看點十足。

《建軍大業》竟然細緻到透過戰場表現各位將領的個人性格!

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反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所謂“四一二政變”是大革命從成功轉向失敗的轉折點,同時也是《建軍大業》電影開篇向觀眾展示的最慘烈的場景。

彼時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六年,一心遵循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創立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而奮鬥,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反動派卻利慾薰心。“四一二政變”讓毛澤東、周恩來以及大多數共產黨人發現共產黨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沒有自己的軍隊,如此在跟國民黨的合作中絲毫沒有主導權跟發言權。

電影開篇先將故事背景交代清楚,以後來人的視角在審視那段歷史,我們當然可以義無反顧的說,趕緊組建自己的軍隊吧。可是以當時惡劣的條件來說,工人階級受到嚴重打擊,國民黨承諾只要共產黨繳槍可以不殺。。。在繳槍會不會被殺的風險跟堅決不繳槍卻不知道能不能組建自己軍隊這樣更大的風險面前,我們不得不佩服毛澤東跟周恩來的魄力,他們選擇了後者,選擇了更大的風險,而歷史證明這樣的風險是值得的。

《建軍大業》竟然細緻到透過戰場表現各位將領的個人性格!

為何說《建軍大業》更激動人心,因為如果將《建國大業》跟《建黨偉業》當做是史詩電影,那麼《建軍大業》則在史詩之外加入了更具看點的戰爭元素。朱德、賀龍、葉挺、羅榮桓等等這些共產黨早期將領,在共產黨人吹響反抗號角的第一時間就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從武漢到南昌再到長沙廣州,信仰共產主義的軍隊如星星之火蔓延開來,而電影裡給我印象最深的則是南昌起義跟三河壩一戰。

我們都知道南昌起義對於中國共產黨建立自己的軍隊意味著什麼,而《建軍大業》給了觀眾真實感受當年那份澎湃人心的機會。周恩來三槍為信,打破南昌凌晨兩點的夜空。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率領自己的部隊向舊藩臺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儘管戰場激烈,但是導演卻並未只照顧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細緻到透過戰場表現各位將領的個人性格。賀龍自己拿著衝鋒槍身先士卒,既能看出初投共產黨的積極,也完美的詮釋了他對這樣一支憑著兩把刀拉起的隊伍的深厚感情。葉挺的軍隊不愧有“鐵軍”之稱,而且南昌起義時的葉挺不過30歲出頭,在歐豪的激情演繹下,看得人熱血沸騰,甚至有種摩拳擦掌的衝動。

《建軍大業》竟然細緻到透過戰場表現各位將領的個人性格!

之後,為了給主力部隊爭取更多的時間再度北伐,朱德主動請纓留在三河壩截住敵軍的進攻,這場大戰朱德以寡敵眾跟錢大鈞部大戰三天三夜,儘管死傷慘重卻為主力部隊爭取更多時間。《建軍大業》電影中,導演著重渲染了這場戰役的慘烈,同時將朱德這樣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形象躍然銀幕之上,挖戰壕、打掩護,雙方激烈交戰場面劍拔弩張,這場慘烈的戰役是片中最悲壯的一段,朱德在戰壕邊對戰士們的演說催人淚下,黃志忠表現出了極其紮實的演技。

當毛澤東、朱德、賀龍等各地主力部隊會師井岡山,大家揮動著手裡的紅旗,激動的熱烈相擁歡呼,這只是短暫的勝利,但卻擁有了無堅不摧的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從此所向披靡,一路披荊斬棘,直至統一全國,完成“建國大業”。

《建軍大業》竟然細緻到透過戰場表現各位將領的個人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