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愧

每日一字:愧

每日一字:愧

每日一字:愧

人們解釋愧,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法:心裡有鬼。左邊豎心旁,右邊鬼,可不是心裡有鬼嗎?可這並非愧字的本來面目。

每日一字:愧

在甲骨文中,愧從女、上從田,田為鬼頭,因此田下所從無區別,釋為鬼。金文之中這種寫法更明顯,從女從鬼,鬼表聲,為《說文解字》小篆所本,楷書寫作媿。戰國文字中,媿也有從心鬼聲的寫法,在《說文》中也有收錄,楷書寫作愧,為媿的異體字。《說文解字》言:媿,慚也。媿的本義也就是慚愧。而從女不容易表達這種意義,反而從心更能強調字義之中的內心情感之意,因此後世用愧多於用媿,並逐漸以愧代替了媿。

每日一字:愧

在日常生活之中,人們常常會用慚愧一詞,來表達自己的感幸,“慚愧,慚愧!”意思是說多謝/難得/僥倖。詩詞中也用這樣的用法,元稹說“慚愧夢魂無遠近,不辭風雨到長灘”即用此意。愧的意義也是慚愧,不過主要表達因有缺點、錯誤或未能盡責等而感到不安或羞恥。

每日一字:愧

比如謝靈運說“刀筆愧張杜,棄繻慚終軍”,他的愧,是因為自己既沒有刀筆吏張湯、杜周之才,也沒有終軍從小立志幹大事的志氣,沒能像他們那樣為國家建功立業,慚愧地無所事事。比如韋應物說“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他的愧,是因為有志而無奈,多病使他想辭官歸隱,但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自己未盡職責,於國於民都有愧。再比如杜甫說“共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他的愧,則是因為覺得自己被小官所束縛,既不能實現自己理想,也不能造福百姓,還比不上在江湖中自由的野人。

每日一字:愧

不過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羞愧是一種自我意識情緒。它可能產生於道德情景,比如自己做了一些違規的行為就會覺得羞愧,也可能產生於非道德情景,比如自己的操作失敗導致事情出錯也會感到羞愧。當然,我們能看到羞愧必然會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但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羞愧也有可能會促使積極的自我控制和親社會行為,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羞愧作為一種自我意識情緒,對於驅動人類行為有所意義。

每日一字:愧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的個體是追求完善的,修齊治平,修身本身就是一種完善自我的途徑。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羞愧感就代表了一種自我檢查和內在激勵的能力,當人們感到羞愧的時候,個體是將自我評價為沒有滿足社會群體的標準,由此產生了在滿足人際交往中對他人尊重的需要、對自身行為的指導、對自身成長的激勵。於是,為了不感到羞愧,個體就會選擇通過克服慾望、完善自身、充實自我等等方式來教育自己,並制約自己的不當行為。

每日一字:愧

孟子曾說過君子三樂,其中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指君子應當坦蕩做人、無愧於心。這種俯仰無愧可以通過自身的完善做到。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誘惑,權力也好,財帛也好,美色、口腹之慾也好,如何正確對待這些誘惑?這就要嚴格剋制約束自己,明確信仰、堅定信念,在前行的途中不被左右,在追求完善的路上不被打擾,為官者愛民為民、執法者公正公平……不忘初心,善始善終,坦坦蕩蕩,俯仰無愧。

每日一字:愧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曾告誡自己的兒孫要做於國於民有利的人,他歸納了六種國家使用的人才,並說:“人性有長短,豈責具美於六塗哉?但當皆曉指趣,能守一職,便無愧耳。”人的秉性當然各不相同,有長有短,怎麼可以一個人在以上六個方面都做得很好呢?所以其實只要對這些都能知曉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個方面,也就問心無愧了。

每日一字:愧

以上兩者都是中華文化之中對於羞愧和無愧的認知,在中國古人看來,人生面對誘惑,面對挫折,面對生活給予的磨難和挑戰,都應當立身端正,無愧色,無愧辭,上對天、下對人,都問心無愧。人生也無須問東問西,只問己心,問心無愧,則善矣,而如何無愧於心,就要自己的“修行”了。

每日一字:愧

很多年前,電視裡放《少年包青天》,片頭曲叫《無愧於心》,這樣唱:頭上一片青天/心中一個信念/不是年少無知/只是不拘挑戰/凡事求個明白/算是本性難改/可以還你公道我又何樂不為……只要真相大白/一切 一切無愧於心。世事紛繁複雜多變,人行於世,但求無愧於心。(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施希茜)

每日一字:愧

每日一字:愧

每日一字:愧

每日一字:愧

每日一字:愧

每日一字:愧

每日一字: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