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耗傷陽氣的十大惡習,看看你中招沒?

現代人耗傷陽氣的十大惡習,看看你中招沒?

一、非時作息 陽不歸根

中醫認為最佳的睡眠時間為“亥子醜”三個時辰,這六個小時相當於一年中的冬季,冬主收藏,收藏對生命來說就是歸根,《老子》曰“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歸根對於生命是何等重要,歸根是生命維持並且健康的保障,對常人來說歸根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睡眠。古人道法天地,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天地的作息保持一致,故能神清氣足精滿。

今時之人不然也,有了電燈的照明,有了電視、電腦等娛樂設施,人們已習慣於晚睡,罕有亥時入睡,甚至子時還在“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而子時為一陽生,為陰陽交替之時,若不能入睡,直接損傷的是坎中一陽,長此以往,坎陽虧虛,各種疾病應運而生。

二、嗜食寒涼 兼好甜辣

現代人受西方營養學的影響嗜食生冷水果,由於冰箱的普及,人們為求刺激口腔好食冰凍食品,尤其喝冷飲之風流行,這些都會嚴重損害脾胃陽氣。

尤其在夏季人體陽氣外散,胃腸反而呈虛寒狀態,故夏季應飲食清淡、溫食熱飲,若是以生冷食物冷飲來解暑,則是犯了“虛虛實實”之誤,脾陽受損則運化不利,出現腹痛、腹瀉、乏力、消瘦等症;

喜食甜膩厚味,人體無法運化致痰溼內生,溼為陰邪,且重著粘滯,阻礙陽氣的運行,導致陽鬱陽虛證;嗜食辛辣使人精神亢奮,陽氣過分的耗散,也會導致陽氣虧虛。

三、人造賊風 夏月傷寒

《內經》中提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聖人避風如避矢石”,可見古人對風邪是防範有加的。

因為風邪不但為百病之長,也是六淫之先行官,風邪侵犯肌表以致表虛,接著其他邪氣就可以乘虛而入。

尤以寒氣對人體的傷害最大,寒邪屬水能滅火,最傷人陽氣,而陽氣為人身立命之本,張仲景著《傷寒論》而成醫聖,可知謹避風寒之重要性。

冬季外界寒風凜凜、水冰地坼,但人體毛孔收緊加上厚衣覆體,風寒之邪並不易侵犯人體,而夏季陽氣外散毛孔開洩,無異於門戶大開,此時若立即吹電扇或進入空調房。

風寒之邪就會直入肌膚、筋脈、骨節,若不及時排出寒氣,更會侵犯六腑五臟,乃至成不治之症,可見人為邪氣對人體之傷害遠甚於自然之氣。

四、生育延遲 產房受寒

根據中醫學理論,生育最佳年齡女子為“三七”至“四七”,男子為“三八”至“四八”,如今在城市生育年齡普遍延遲,且孕前不注意保養腎精,導致父精母血虧虛,縱能受孕生產,但先天之元陽已虧,元陽不足將貫穿人的一生。

其陽虛體質很難改變。產婦所在的產房和手術室冷氣充足,新生兒從溫暖的羊水中出來極易感受寒邪,若不及時採取保暖措施,將會傷及嬰兒陽氣。

另外,古時小孩的生存有自然淘汰的過程,或自然流產,或幼年夭折,而生存下來的小孩陽氣都比較充足,而現在通過促孕保胎出生及嬰幼兒時期以藥物維持生命的小孩陽氣自然就比較虧虛了。

五、運動不當 得不償失

現代人崇尚“生命在於運動”的理念,身體不適或是生病時往往認為是缺乏運動所致,於是開始定時定量、持之以恆地運動,但大部分人並未因運動得益,這是不明運動原理及不合理運動導致的。

盧崇漢先生在《扶陽講記》中提到“動能生陽,也能耗陽”,其實運動的本質是加強氣血的流通,適合於陽氣尚足但氣血不暢之人,或為飲食厚膩,或為久坐不動,或為思慮過度,但絕不適合於氣血大虧之人,因為虛人陽氣固攝的功能不足,運動後陽氣耗散致陽氣更虛。

另外運動屬生髮,應該是春夏白晝之事,而現在很多人都是晚上運動健身,看似彌補了白日的運動不足,其實是違反了“生長收藏”之序,《素問-四季調神大論》指出冬三月要“無擾乎陽”、“無洩皮膚”,冬季大量運動出汗影響了陽氣的收藏,尤其使腎陽受損。

六、房事不節腎陽虧損

現代人的性生活比以前明顯增多,這和是商業社會有關,因為可以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電腦、電視、書籍、雜誌無處不在宣傳男女之事。

《老子》曰“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而現在到處是可欲,目見耳聞使人體的腎陽長期浮越在外,房事不節使人的腎精虧虛,精虧則難於固攝陽氣,導致腎陽虧損,表現為乏力、畏寒、腰冷痛、五更瀉、雙目無神、男子陽痿早洩、女子宮寒不孕等。

七、工作煩勞 陽氣外張

今人工作繁忙、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大,煩惱也增多,《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煩勞則張。”

人體陽氣依靠物質和精神的刺激長期在外工作,不知及時收藏休息,一方面會導致陽氣的虧虛,另外,陽氣太疲勞導致無力入陰收藏,造成失眠,甚至神經衰弱,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

八、物慾難止 壯火食氣

當今社會的主旋律是發展和消費,兩者都在不斷增加人的慾望,慾望是精神之火,而且是邪火壯火,《內經》提到“壯火食氣”,故慾望也會消耗人體正氣。

《老子》告誡我們要少欲知足,要“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其實就是減少我們的慾望,從而節省陽氣,不讓其過早的消亡。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疲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得百歲而動作不衰。”少欲才是健康長生之道。

九、濫用西藥 抗生伐正

當前國內醫療界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抗生素的濫用,抗生素性屬寒溼,口服主要損傷脾胃陽氣,會導致胃寒、納差、嘔吐、腹痛、腹瀉等症,而靜脈用藥直接進入血管,還會傷及心陽,引起水氣凌心證;激素則使人的腎陽直接外越;

看似效果明顯,其實是腎陽的透支,損害到人體的遠期健康;還有其他的化學藥物若去除糖衣或膠囊後都呈苦味,苦味傷脾胃陽氣,長期服用西藥必定脾胃陽虛。

十、清熱養陰 中醫流弊

近五百年中醫藥的歷史是溫病學獨領風騷,不可否認它的功績,但它的盛行導致濫用苦寒清熱,導致陽虛體質普遍。

外感病大部分是感受風寒,有極少部分確實是熱邪傷陰證,短期清熱有效,但久用必傷陽氣;而慢性病主要為陽虛證,或者陽虛為主要矛盾。故陳修園提出“寧事溫補,勿事寒涼”,當代李可老中醫也說:“陽虛者十之八九,陰虛者百無一二。”

那當前濫用清熱藥的原因一方面為醫生的辯證不精,一方面則是用清熱藥比較“安全”。

誤用清熱養陰藥產生的副作用具有隱秘性,短期不會被發現,長期使用則大傷陽氣,這就是“庸醫殺人不用刀”。

治病用藥是治果,養生防病是治因,治病者事倍功半,防病者才能長治久安,扶陽的理念不僅要體現在臨床辨證用藥上。

更要體現在養生防病上,要貫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扶陽是大道,《中庸》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我們應該把扶陽的理念普及給老百姓,使他們遠離損陽傷陽的行為思想,使他們能夠健康長壽。

陽氣不足最直接的表現為身體不能維持恆溫,常態下表現為基礎體溫下降,致使氣血運行速度變慢。

機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產物(如痰飲、瘀血、結石等)及外來物質(如風、寒、溼氣等)不能及時排出而瘀積成疾。

如果陽氣稍有不足,人體功能基本能維持,但人會有肥胖、手腳冰涼、腰痠背痛等各種不適症狀。

如果陽氣不足程度加劇,人體基礎體溫就會進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舊疾、舊傷或先天缺陷處瘀積堵塞現象更為嚴重;

致使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顯失常,因其堵塞部位與程度的不一樣而外在突出表現為某一部位的病變。

癌症只是堵塞程度更為嚴重。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脈象上均顯示肝部有堵塞,只是堵塞程度逐次加深。癌症則可稱為“寒凝重症。”

散步、慢跑都屬於“慢運動”,可以讓全身的經絡、氣血、骨骼、肌肉動起來,有助於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

但是,運動要注意適量,不要超過自己身體的承受能力,青壯年運動量可大一些,老年人適合散步、慢跑、太極拳、自我按摩等慢運動。

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條件就是生活要有規律。以晚上23點到午夜1點,也就是子時,是人體陰陽交接的時候。

這個時候是一天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

《黃帝內經》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寐”。所以,這個時候是睡眠的最好時間。

也就是要學會順應大自然晝夜的陰陽變化,如果繼續熬夜,或過了午夜1點入睡。

就會耗損人體的陽氣,第二天陽氣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你睡到第二天10時都補不過來。

結語:陽氣對於人體來說玄而又玄,但是有時真的存在的,所以現代人養生千萬別忽視了這個,希望本篇文章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只要多關注一些這方面的知識,那麼就可以很好地幫助自身完成一個調理,讓身體變得更加健康,找到正確的方法來給自己進行調理很重要。

現代人耗傷陽氣的十大惡習,看看你中招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