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哪些城市正在靠賣地走向成功

如今城市之間的競爭也進入下半場,中國城市也隱隱然出現了“階級固化”的趨勢。強者恆強,人口、資源、政策持續富集;弱者愈弱,年輕人被持續吸走,整個城市顯出衰頹破敗之相,極端例子就是那些因為三線建設而出現在廣闊內地的城市,比如為研發原子彈而設立的四〇四城,如今生活區已搬遷至甘肅省嘉峪關市,主城區人已經不多了。

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哪些城市正在靠賣地走向成功

這座城市只是正常的人口流失,不是被“404”了

現在的城市有著和年輕人一樣的焦慮——“再不努力,階級就要固化了”!現在再不提升地位,等差距拉大了格局固定了就來不及了。

目前哪怕是競爭國家中心城市的一線和二線城市,內部都已經出現了不小的差距。

目前被國家明確定位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等8座。除此之外,還有瀋陽、南京、西安、長沙、杭州、青島、廈門、深圳等八個有力競爭者。

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哪些城市正在靠賣地走向成功

衡量一座城市的財力,除了GDP之外,還有政府所能掌握的錢。這裡面還有兩個大頭,一個是公共預算收入,考驗的主要是城市的經濟發展能支撐多少稅收;一個是土地出讓金,考驗的是這座城市有多依賴賣地。要注意,這兩者並沒有包含關係。本文用土地出讓金來除以公共預算收入得到土地財政依賴度,完全是為了方便考察城市對土地財政依賴的程度。

這16座城市2017年公共預算收入、土地出讓金以及土地財政依賴度如下表

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哪些城市正在靠賣地走向成功

根據這張表,我們可以把這十六座城市分為六檔。

第一檔:老子有的是錢,不用賣地

符合這一檔的城市標準是2017年公共預算收入在2000億元以上,土地財政依賴度在50%以下。達到這兩點的城市只有兩座:上海(公共預算收入6642.3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22%)和深圳(公共預算收入3331.6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24%)。

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哪些城市正在靠賣地走向成功

上海是Old Money,大企業總部眾多,穩穩佔據公共預算收入全國第一的寶座,有這個底氣不靠賣地為生,但是土地出讓金絕對金額也不差——2017年上海土地出讓金達到了1471億元,比廣州都高,但是也就是上海公共預算收入的22%。

深圳是New Money,靠自主創業躋身一線城市,總部沒那麼多,中小企業活力旺盛,公共預算收入相對就少一些。不過這個“相對少一些”只是相對北京和上海,在全國排個第三穩穩的,深圳也不需要靠賣地為生。

第二檔:我有點錢,但也要賣地

符合這一檔的城市標準是2017年公共預算收入在2000億元以上,土地財政依賴度在50%以上,共有三座這樣的城市:北京(公共預算收入5430.8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51%)、重慶(公共預算收入2252.4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56%)和天津(公共預算收入2310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53%)。

這三座城市按說公共預算收入也不差,但是各有各的苦,賣地對它們就很重要了。

先看看北京和重慶。這兩座城市建設還需要大量資金。北京公共預算收入全國第二,高達5430.8億元,就這樣還照樣缺錢,需要賣地。重慶也缺錢,這又都是為什麼?

答案是,這兩座城市的城市建設還需要大量資金。看看這兩座城市2017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吧。

北京作為北方唯一一座一線城市,需要擺脫“北京吸乾了周邊”的惡名,又趕上冬奧會,所以就有了一筆叫做“京津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投入111.2億元,“保障南苑機場和冬奧會、冬殘奧會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京張、京沈等城際鐵路和京秦、延崇等高速公路工程”,又要辦奧運,又要修路建機場,這都要花錢。

北京還要向外疏導功能,尤其是建設通州這個城市副中心,這又是一筆大開支,要投入80.9億元。

北京的交通是個大問題,安排了交通緩堵投入570.2億元;為了維持基本的市政服務,城市運行投入270.4億元;北京還是首都,不能出有國際影響的安全問題,城市安全投入245.1億元;北京要治理環境,治理各種汙染加起來又超過600億元……就這麼一筆一筆零敲碎打,不賣地這錢壓根不夠花。

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哪些城市正在靠賣地走向成功

很多人對北京的印象就是堵車和霧霾

這些都體現了北京的困境——作為北方唯一一座一線城市,在脆弱的自然環境裡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產業,導致環境不堪重負,疏解人口和治理環境都是燒錢又不討好的活,花了這麼多錢網上還是罵聲一片。又加上北京是首都,安全、交通都要講究,可是這麼多人口又講究不起來,結果就是花費大量金錢效果卻很一般。不賣地,哪來錢維持這麼大一個攤子呢?

重慶則是另外一種情況。重慶正處在飛速增長期,本身底子薄城市建設較為落後,現在正是快馬加鞭大步追趕的好時候,要它放緩支出減慢發展?不存在的,就是要靠天量投資拉動經濟。看看重慶城鄉社區支出完成820億元,增長19.8%,你就知道,這座城市目前還要趁著城市格局未定的時候賭一把,萬一經過這幾年努力能躍升到一線城市呢?

北京和重慶的城市建設類支出有多可怕?做個對比吧,公共預算收入最高的上海,交通運輸支出141.2億元,城鄉社區支出110.7億元,完全不能和北京、重慶相比。

最後看看天津。同是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當政策扶持轉移到了重慶之後,天津目前看起來更像是明日黃花。經歷了濱海新區GDP摻水事件後,天津2017年GDP增長只有3.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10.4%。而且仔細看看天津的公共預算收入,你會發現,其中稅收收入1612億元,非稅收入698億元,非稅收入竟然佔到了30%以上。

這意味著什麼呢?看看深圳,非稅收入只佔公共預算收入的20.3%。一般來說,非稅收入是更加沒有規則的收入,非稅收入越多對經濟運行的負擔越大,天津收了這麼多非稅收入,真是經濟不行了打腫臉充胖子啊。怪不得連人民日報都批評天津,說,“天津的企業隱性負擔重、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營商環境欠優”。

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哪些城市正在靠賣地走向成功

天津發展頹勢都已經驚動人民日報了

這樣的天津,不賣地,錢夠花嗎?

第三檔:我要更多錢,賣地才能上位

第一檔和第二檔的城市是四大直轄市和最富有的計劃單列市深圳,轉移支付壓力不大,沒有省裡的窮兄弟拖累,公共預算收入數字自然好看。

而公共預算收入1000億元到2000萬元之間,又需要賣地發展的,則是一群省會城市。這其中包括廣州(公共預算收入1520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80%)、杭州(公共預算收入1567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140%)、成都(公共預算收入1197.6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99%)、南京(公共預算收入1271.9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136%)、武漢(公共預算收入1402.9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111%)和鄭州(公共預算收入1102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78%)。

這些城市有個特點,那就是作為省會城市,必須分配不少的財力支援地方。以廣州為例,多年來廣州每產生1元財稅收入,大概有0.75元貢獻給中央和省內,自己只留下0.25元。也就是說,廣州本身產生的財政收入不少,但能用於其自身的民生支出、經濟發展的財政收入太少。

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哪些城市正在靠賣地走向成功

從衛星燈光圖可以看出,廣東省內地區發展差距大,珠三角之外並不發達,需要廣州財力支援

然而這些城市之間又是競爭最激烈的,廣州自身得到的公共預算收入低,又得有財力保持一線城市地位,那就只有賣地一條路可走。北上廣深裡面,廣州土地財政依賴度最高,而廣州恰巧又是最有可能掉出一線的那個。2017年深圳GDP已經超越廣州了。

而廣州的超越者似乎就是杭州。看上去杭州公共預算收入已經超越廣州,但是杭州作為超越者還要積累更多投資,2022年要興辦的亞運會就是杭州起飛的一個契機。在這個關鍵當口,杭州自然要投錢,所以杭州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更大,達到了140%的恐怖程度。

後面幾名的競爭也很激烈。南京、成都、武漢和鄭州作為一個檔次上的城市,為了卡住身位,都需要大量投資,這個時候大量賣地搏一把就是一個必選項。接近甚至超過100%的土地財政依賴度也就很正常了。

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哪些城市正在靠賣地走向成功

看到它們的賣地數字,就能體會到這些弱一線到強二線城市之間的競爭慘烈程度了。

第四檔:我是佛系城市,土地隨緣

公共預算收入1000億元到2000萬元之間的城市基本上都在大量賣地拼一個未來,但有那麼一座佛系城市就這麼混到這一檔,卻不拼命賣地,那就是青島(公共預算收入1157.1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30%),可以說是在這個檔次的城市裡最隨性的一股清流了。

青島的現狀是,也沒什麼政策傾斜,省內集中度不高也不受偏愛,作為計劃單列市不需要貼補窮弟兄,和山東省其他地方一樣沒啥緊迫感,這些在觀潮君的《從第六到第十二,這座城市七十年的衰落究竟是什麼原因?》裡都有所體現。既然錢夠花,也沒啥動力往前趕,何必賣地呢?

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哪些城市正在靠賣地走向成功

要說佛系,青島可是佛繫了七十年了

山東省一直沒啥緊迫感的日子大概也快結束了。最近刷爆朋友圈的那篇《山東終於意識到自己落後了!》裡,省委書記的講話就提到了“鄭州正從二線省會城市邁向國家中心城市”,可是現在山東省究竟該扶持青島還是濟南?恐怕稍一猶豫,鄭州都已經超過青島了吧。

第五檔:我這麼窮,不賣地哪有活路

這一檔有兩座城市,廈門(公共預算收入696.8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61%)和西安(公共預算收入653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53%)。

這兩座城市其實也有差異。廈門的實體經濟基本上被高地價毀了,房價均價超過4.5萬一平米,第三產業佔GDP將近六成。這種城市如果缺錢,那就只能賣地了。

而西安呢,西北地區第一城的地位貌似已經很穩了,但是想要搏一把在二線城市裡面排名靠前點,一看前面的對手,就連鄭州都已經拉開了很大差距,有些心有不甘。西安地位目前來看還是定位西北第一城,但是再進一步就有些尷尬。西安需要賣地砸錢,但動作也猶猶豫豫。

第六檔:我是鹹魚,懶得折騰土地

在國家中心城市的競爭圈子裡,最無慾無求的就是瀋陽(公共預算收入652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39%)和長沙(公共預算收入800億元,土地財政依賴度24%)了。

這兩位,公共預算收入也不算高,也不拼命賣地。

瀋陽不用說,東北已經鹹魚了很多年了,GDP上不去,也很難吸引年輕人,也就沒大有投資建設拉動經濟的動力,前面那些強二線城市你追我趕,瀋陽就繼續混吃等死。

在《中國哪些中心城市GDP數字比較真實?》,觀潮君就指出了,長沙GDP摻水嫌疑很大。現在一看公共預算收入,長沙底褲都沒了。破萬億的GDP就800億元公共預算收入?而且長沙也沒動力賣地,嘴上說著要爭奪中部第一城,現在投資都被武漢和鄭州甩老遠,身體倒是很誠實嘛。

大數據告訴你,中國哪些城市正在靠賣地走向成功

中部各省會城市,目前鄭州、武漢已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佔得先機,長沙、西安還在等待國家批准,合肥、南昌和太原有落後的趨勢

當然這兩座城市有個好處,那就是房價十分親民。但是,等到產業趕不上其他城市的時候,還會有人去這兩座城市買房麼?

綜上所述,在城市競爭的下半場,財政情況已經為城市劃分了檔次:上海、深圳有錢也不發愁地位,北京辛辛苦苦維持首都職能不堪重負,杭州、鄭州和重慶在各自層面實現了大躍升還需進一步投資鞏固地位,廣州苦苦支撐但仍然難扭轉從一線滑向二線城市的趨勢,強二線城市混戰日趨激烈不惜賣地求生,天津深陷GDP造假危機財政快撐不住,青島定位不清渾渾噩噩,瀋陽和長沙混吃等死。

最有趣的是包括杭州和廣州在內的弱一線到強二線省會城市,競爭最為激烈,為此這些城市都大量賣地支持建設。然而上面已經說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的階段以穩為主,這些城市還大量賣地搞建設,這種發展就不怕風險爆發釀成危機嗎? 如果今年經濟出現風險,這些城市瘋狂賣地之後的投資還能有應有的回報麼?賭一把,有可能更進一步卡住身位,也有可能賭錯了步步落後,對於這些二線城市來說,土地財政這杯毒酒不得不飲,不然就渴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