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足球=奇妙的化學反應?

啤酒和足球的搭配,總能有奇妙的化學反應。

啤酒和足球的搭配,總能有奇妙的化學反應。世界盃是足球的盛會,也是各大啤酒品牌營銷的戰場。經歷了連續四年的產銷下滑之後,在世界盃的東風之下,啤酒行業似乎恢復了生機。

據媒體報道,早在世界盃開始的前一個月,天貓就備了10萬噸的啤酒,是上屆世界盃備貨量的10倍。同期,啤酒業務的搜索量增加了100%。剛剛結束的618,據京東酒業數據顯示,6月18日開售僅1分鐘,共售出50萬聽啤酒。

然而,與以往的企業併購擴張、低價廝殺、攻城略地的火藥味不同的是,當下的啤酒業似乎集體進入了休整期。與此同時,國內啤酒下滑,而進口啤酒卻仍在高歌猛進。這似乎意味著啤酒的高端、多元化道路已經到來。

01|啤酒銷量已經連續4年銷量下滑

最近幾年,中國的啤酒廠商日子似乎並不好過。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中國啤酒市場完成產量4401萬千升,同比下降0.7%。這是自2014年以來,國內啤酒市場產銷量連續第四年下滑。在447家規模以上啤酒企業中,有132家虧損。

啤酒+足球=奇妙的化学反应?

根據青山資本(ID:cyanhillvc)蒐集的數據顯示,從國內幾大啤酒生產商近十年的銷售數據來看,基本上都經歷了一個先增後降的過程。青島啤酒在2014年銷量為915萬噸,達到10年內的峰值,此後3年銷量逐年遞減。燕京啤酒和重慶啤酒均在2013年達到571.4萬噸和120.2萬噸的銷售峰值。整個市場行情變化與這幾家類似,國內啤酒市場的銷量在2013年達到歷史最高點以後,開始出現下滑並一直持續到2017年。

啤酒+足球=奇妙的化学反应?

02|啤酒的自救:併購潮之後關廠、價格戰之後漲價

由於國內啤酒消費終端表現不佳,2014 年之前行業內持續擴產的策略已經不再適用,從2015 年開始,各大啤酒企業停止擴張產能,同時關停小規模、低效工廠。百威英博關閉了在舟山的工廠,華潤啤酒也於2015 年關閉3 家、2016年關閉7 家工廠;珠江啤酒於2017 年3 月關閉生產低端瓶裝啤酒的汕頭工廠;嘉士伯於2016 年在中國關閉17家工廠,旗下重慶啤酒也於2014-2016 年對部分虧損的分公司或子公司進行關停或出售處理。

啤酒+足球=奇妙的化学反应?

與此同時,中國啤酒市場市場份額排名前四的公司——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百威英博和燕京啤酒在今年年初紛紛宣佈漲價,其中燕京460ml本生啤酒單瓶零售價格順漲1元/瓶;華潤雪花純生、勇闖天涯等產品單件提價2-10元;青島啤酒也向經銷商發佈提價函。總體看這次集體漲價幅度在5%-15%。

這也是2008年上一輪漲價潮以來,啤酒行業迎來的首次集體漲價。啤酒企業將漲價歸因於成本,而在業內看來,在成本之外,在經歷了多年的價格戰和行業併購整合之後,中國市場啤酒行業已然是微利行業,尤其在中低端市場,這一輪漲價無疑是在還歷史的債。

03|更嚴重的是,喝啤酒的人越來越少了

隨著國內人口老齡化進程推進,啤酒的主要消費群體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下滑,人口紅利逐步消失,銷量明顯增長已經不現實。根據歐睿國際數據,2017年我國20-50歲之間的主力啤酒消費群體佔總人口的比例已經下降到了48.57%,較2011年下降3個百分點,考慮到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可以測算出主力消費群體約減少約4000萬人。以我國當前人均啤酒消費量37升計算,2011-2017年間國內啤酒市場整體需求量減少148萬噸。

另一個方面,作為啤酒消費的主力的藍領階級數量也出現了下滑。貝恩諮詢在《2016 中國購物者報告》中提到,逐漸減少的工人數量逐步加劇了啤酒、方便麵等以藍領消費為主的品類銷量下滑。

同時,中國人均啤酒的銷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根據中國酒業協會的數據,目前中國人均啤酒的消費量約為37L/年,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約33L/年,從長期來看,中國國內啤酒消費量將進入一個緩慢發展的時期。

對於上述結果,消費升級是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國產啤酒以前用價廉物美吸引消費者的思路已經乏力,隨著消費者經濟能力的提高和消費觀的改變,他們現在更傾向於購買更高端的啤酒。另一方面,新興的低度酒精品類在近年來快速發展,吸引了年輕群體的注意。

04|啤酒的消費升級怎麼升?

高端啤酒市場

一方面低端啤酒持續低迷下滑,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啤酒呈現較快增長態勢,2011-16年啤酒中高端銷量佔比從15.9%提升到25.3%,市場份額佔比從38.4%提高到了57.4%。根據EUROMONITOR預測,至2020年,高中低端收入佔比分別為44.2%、28.3%、27.5%。

啤酒+足球=奇妙的化学反应?

據青山資本(ID:cyanhillvc)不完全統計,華潤、青島、燕京、百威、嘉士伯,均已經在10元以上的中端及高端市場進行產品佈局。但從目前來看,國產品牌的高端路線效果並不明顯。進口啤酒的銷量增速在2012年到2016年連續5年保持在50%到80%,擠佔了國內啤酒企業的市場份額。

啤酒+足球=奇妙的化学反应?

另外,小而美的精釀啤酒憑藉種類豐富,滿足健康化、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也獲得了不俗的表現。

新一代消費場景更新

與白酒消費不同,啤酒要通過創造隨手可得的消費場景來提高銷量搶佔市場。年輕人對於啤酒的偏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年輕人的消費中的社交飲品,以此維持輕鬆和歡樂的社交氛圍,而非簡單直接的用過飲用酒精達到喝醉的狀態。

其次從消費的場景來看,年輕群體的家庭/朋友聚會中,男女成員的混合場景更多,產品的多元化(特別是針對女性的啤酒)的要求更加突顯,此時,通過新的品類抓住重要年輕群體的消費習慣,打造個性化、時尚化的產品概念,滿足年輕消費者的感性價值主張,以此培養其長期的消費習慣。

啤酒的替代產品

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善,傳統啤酒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足,不斷出現的低酒精飲品成為了啤酒替代品。從美國啤酒發展歷史來看,年輕群體18-29歲啤酒消費下滑明顯,被葡萄酒、酒精飲料所替代。

啤酒+足球=奇妙的化学反应?

2016年,羅蘭貝格在《年輕消費者帶來的酒類消費革命》的報告中稱,與普通啤酒的疲態相比,進口高端啤酒和新興低度酒精品類(預調酒、果酒等)快速發展,成為整體市場低迷情況下為數不多的亮點。

同時,不少酒水飲料界的巨頭也跨界賣起了酒,比如星巴克、可口可樂也相繼推出了酒精飲料。

而一些啤酒品牌則推出了無酒精啤酒,根據路透社報道,從2010年至2015年,歐洲無酒精啤酒的銷量每年都有5%的增長。在亞洲國家比如日本,儘管啤酒品類(傳統啤酒,發泡酒,第三類啤酒)出貨量連續12年下跌,無酒精啤酒卻逆勢而上:2016年,三得利、朝日、麒麟、札幌四大主流啤酒生產商的無酒精啤酒銷量同比上升1.8%,其中女性和年輕消費者格外青睞無酒精啤酒。

過去,無酒精啤酒的主要消費者是為不能飲用酒精的人、孕婦和司機,但現在,越來越多人希望自己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了酒精消費量。

最後,隨著80後、90後年輕消費群體成為市場主要消費力,龐大的人口總量、顯著異於其他年齡層的成長環境使其成為一個極為特殊的消費群體,並在諸多行業掀起了消費革命,例如,在服裝行業,注重潮流和個性化的“快時尚”趨勢興起;在餐飲行業,關注產品特色和個性化消費體驗的“新型餐飲”不斷湧現等。在飲料行業,為消費者提供符合飲食計劃(諸如健康、養生等)和當前情緒或是改善情緒的產品選擇(啤酒與飲料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詳情見青山資本關於飲料的分析文章《飲料『小時代』:小品牌、小品類、小情緒的機會》),而

年輕群體這些追求多元化、個性化、方便快捷、“求新求變”的消費特徵同樣深刻地影響著酒類行業消費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