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交、虐殺、分屍——這部電影是今年香港金像獎上最大的贏家

《踏血尋梅》是一部根植於香港現實的電影。

影片改編自2008年發生在香港的一起援交少女碎屍案。看見這個概述案情的短語,人們很容易就聯想到一系列吸引眼球的元素:慘案,血腥,色情……猛料不少,足夠充分調動每一個圍觀者的好奇心。憑著這個題材,電影很容易就能拍成如《溶屍奇案》,《人肉叉燒包》那樣的限制級奇案劇,但影評人出身的翁子光並沒有大書特書案情的獵奇之處,反而目的很明確的以案件作為引子,力圖反映香港底層眾生相和這座城市的病態。

翁子光上一部作品,即他的處女作名為《微交少女》,這是一部重炒老港片《靚妹仔》的糟爛之作,不過鏡頭對準的也是援交少女群體。所以他的第二部導演作品,也就是這次的《踏血尋梅》,進步幅度就更加顯得脫胎換骨,令人驚豔。雖然看罷影片,我認為這部作品在視聽方案的選擇上有著不少瑕疵,導致影片整體質量存在一些明顯的缺憾,但是極具關懷的刻畫角度和深刻的現實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作品本身的不足。

援交、虐殺、分屍——這部電影是今年香港金像獎上最大的贏家

《踏血尋梅》在不久前結束的香港金像獎上斬獲了所有的表演類獎項,可見這部電影的表演部分極受大家認可。難能可貴的是,女主角春夏和男配角白只都是沒什麼名氣和經驗的純新人,能在這樣一部尺度不小,表演難度甚高的影片中有如此發揮,確實值得讚歎。除此之外,杜可風為影片貢獻了職業生涯一直以來的高水平攝影,自然毫無懸念摘得最佳攝影的獎盃。

翁子光為《踏血尋梅》磨了許多年劇本,最終的效果比較出色。對於這樣一個在當年引起轟動的新聞,影片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來敘述案情。故事開始不久,春夏飾演的王佳梅,坐火車從東莞來到香港,與改嫁的母親和姐姐團聚,目睹同學自殘無動於衷,接受學校社工的心理諮詢。接著視角便一下子轉入郭富城飾演的臧警官,此時王佳梅已經被殺害了,觀眾跟隨他的身影看到了香港破敗的小巷和廉價公寓樓。在描寫了一下案發現場之後,白只扮演的殺人兇手丁子聰進入影片故事,用一場與老闆吵架的戲建立了他的性格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三個主角的登場順序與事件發生的時空順序是不一致的。影片在開頭便運用倒敘和插敘式的蒙太奇將三段不同時空不同人物糅合在一起,每場戲的時間都不長,但嚴格遵循敘事邏輯,並相互通過光學剪輯和對白引出,從而形成清晰穩固的三角結構。

援交、虐殺、分屍——這部電影是今年香港金像獎上最大的贏家

開場的這種手法奠定了敘事整體基調,電影一直處於打亂時空的模式中,較為快節奏的剪輯形式讓故事頻繁地進行時間和空間上的跳躍,但又在大序列下保持清晰的故事線索。四幕戲:尋梅,孤獨的人,踏血,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用黑色背景,白色字體標出,營造嚴肅凝重之感。

整部影片以臧警官的查案為基本輪廓,每一次走訪新的對象,來到新的地點,案件得到新的發展時,鏡頭就穿越回案發之前的時空,在基本輪廓中填補兇手與被害者各自的生活和心境。通過平行蒙太奇描寫王佳梅和白只各自不堪的人生時,又會細分出每個事件的因果聯繫,並不遺餘力地進行穿插描繪。整體上,《踏血尋梅》的敘述模式就是先交代結果,再呈現起因,結構完整,脈絡清晰,不至於讓觀眾產生混淆感。翁子光在不破壞整體結構的前提下,用這種風格化的非直線敘事手段,猶如手術刀一般,對慘案的背後進行深度解剖,將香港的社會問題切割揉碎。作為一部犯罪題材的電影,它沒有將兇手和作案手法作為懸疑點,而是去探尋兇手和受害者背後的動機,以及慘案背後的社會現實,這種方法確實帶來了非常豐富的內涵和深度,也令影片的主題層次超越了常規罪案劇。在保證故事線索乾淨整潔的前提下,觀眾隨鏡頭不斷在主角群像和不同時空中穿梭,形成一個侷限性的上帝視角,層層遞進的倒敘手法,如葡萄串一樣引出案件背後的時代弊病。但本片的遺憾之處在於,這種不斷倒敘的手段,在節奏控制上有一定失誤。本應能讓觀者受到強烈心靈衝擊的故事主題,卻因碎片化的剪輯和一些轉場的不連貫性,導致情緒醞釀總是無法到位,最終讓觀眾止步於旁觀者的身份,對當事人哀嘆惋惜之餘,很難感同身受地形成更深的情感烙印。

援交、虐殺、分屍——這部電影是今年香港金像獎上最大的贏家

即便如此,《踏血尋梅》仍是去年香港最好的電影(側面反映瞭如今港片積貧積弱到了什麼地步),它的現實意義太過強烈,題材的敏感度更是不用多說。在一眾演員的高水準演繹下,影片的氛圍令人窒息。王佳梅和丁子聰,代表著香港底層年輕人的迷惘和衝動。杜可風搖擺不定的鏡頭,反映的是年輕一代的躁動不安。逼仄的樓道,灰暗的牆壁,恰恰是片中那些角色內心的寬度和色彩。他們對未來不抱有什麼希望,在鋼筋鐵骨的城市中,他們是活在黑暗角落和破敗建築中的那群人,靈魂的跌宕不免讓生命最終走向自我毀滅之途,人性也終究會在這樣的環境下消失,正是由於這種消失,王佳梅才會說出“我不想做人,我想死”,丁子聰也才會答出“我來幫你”這樣的話來。這起碎屍案,社會是主謀,時代是幫兇。

為了凸顯那種不安的窒息感。影片運用了低照度的布光,於是灰暗和模糊成為了畫面的底色。另外,影片鮮少見到大全景和遠景,機位也極少抬高,鏡頭聚焦在幾名當事人本身,小景別貫穿始終,展現著這座城市角落裡遊蕩的邊緣群體。在一些外景的處理上,電影也運用了自然光的陰鬱。景別的選取和光影的運用,都是為了表現角色精神的孤獨。生活令他們變得無助,進而造成靈魂的迷失墮落,王佳梅尋死,丁子聰殺人,這些選擇也就成為迫不得已的必然。

援交、虐殺、分屍——這部電影是今年香港金像獎上最大的贏家

援交、虐殺、分屍——這部電影是今年香港金像獎上最大的贏家

非直線敘事的另一個作用,是在破壞故事連貫性的前提下,更好地塑造角色的本質。金燕玲飾演的王佳梅的母親,改嫁到香港,只能與兩個女兒和丈夫住在廉價的政府公寓裡。這個家庭了無生氣,不時會激起矛盾,但又擁有邊緣人群獨特的溫馨。影片描摹這個母親的角色,也是用的打亂時空,由表及裡的手法。通過失去女兒時的痛苦和不甘,登臺唱歌,教訓王佳梅,打麻將和旁聽崩潰等插敘段落,漸漸使之立體豐滿起來。同樣的,李慕容這個角色也是通過寥寥幾場戲,就把其被物質束縛以及追求富裕生活失敗後的迷茫和絕望展現的異常生動。

在尺度最大的碎屍段落中,白只爆發了令人驚豔的演技。這段場景難免宣傳時被當做噱頭,但看過影片就會知道,碎屍只是一個必然會發生的結局而已,真正可怕的,是碎屍之前,王佳梅和白只面對生活,失去信心後那種木訥的表情和死氣沉沉的眼神。電影以黑白影像展現案發當天的經過,在王佳梅極度失落的時候,閃回片段的畫面接近黑白。丁子聰碎屍的場景,色彩也在此缺席。這種對色調的壓抑處理,就是王佳梅和丁子聰眼中,那個絕望而褪色的世界。

援交、虐殺、分屍——這部電影是今年香港金像獎上最大的贏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